民間的智慧不容小覷,但是有時候這些智慧卻有些不厚道,比如說網絡上流行的這句流行語:“專科生是趙敏,本科生是黃蓉,研究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滅絕師太,博士后是東方不敗。”
女博士得罪了誰?為什么我們可以縱容某些人對女博士的“妖魔化”?為什么女博士的愛情,在社會多元化的21世紀的前五個年頭,突然成了桌面上茶余飯后被人消遣的話題?僅僅是因為她們的女性身份,還是因為她們頭上籠罩的博士頭銜?對于周圍異樣的目光,身在輿論漩渦當中的女博士如何來應對?
女博士:我的美麗你不懂
當筆者走進女博士的生活圈后發現,其實在外界鬧得沸沸揚揚的女博士的話題,在被評論者那里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心理波瀾。有著充分智慧的女博士們有著豐富多彩的生命追求,大部分人還是選擇了走自己的路,“任爾東西南北風,躲進小樓成一統。”
“考博士的時候,很多人告誡我:如果沒有男朋友,上博士就很難找了,最好是先工作,結了婚再考博士。但是我就是喜歡搞研究的氣氛,沒有社會上那么復雜的關系,對于這種氣氛我有很濃厚的感情。從20歲開始,我最重要的時光都是在這種環境里度過的,如果讓我離開,或者放棄它,我就不是我自己了。”
上研究生時,吳芬談過男友,但是因為兩個人所處的城市距離太遠,感情也漸漸地淡了下去,如今,她還是孑然一身。
“其實我的條件并不高,并不是我不想談戀愛,只不過我們碰見的愛情太少,很難找到心儀的人。”說到這里,她的眼里有點淡淡的憂傷。
眾所周知,博士論文發表的要求非常高。在巨大的發表博士論文的壓力下,博士們自然極力壓縮業余生活時間,很少和外界接觸,更遑論結交男性朋友。“就是和普通朋友交往,我也屬于比較被動的那種,都是他們來找我,我很少去找他們。我覺得女孩子在感情上還是屬于被動的,本來機會就不多,再加上很被動,談戀愛的幾率真是太少了。”
其實對于感情的問題,吳芬自己并不是那么著急,主要是外在的壓力:父母、親戚、朋友。“特別是過年回家的時候,總是會有人問你找到男朋友嗎,無形當中給你很大的壓力,雖然他們是關心你,但總會讓你不舒服。平時和朋友玩,大家都有愛人、孩子,只有自己沒有,我會突然覺得有一種孤獨感。”
對于外界對女博士的評價,吳芬也聽到一些,但她只把它當成耳旁風。“外界將女博士看成異類,我想這是因為我們人數太少,人們總是會將少數人當作異類。過去研究生少的時候,大家也不是把他們當另類嗎?現在人多,大家也就習慣了。將來讀博士的人越來越多,我想,大家也會慢慢地了解我們,不再對我們指指點點了。”
被訪者:崔櫻山東大學日本文學博士28歲
母親是大學講師,父親是國家干部,出身書香門第,崔小姐讀博士盡在情理當中。
“我想,女博士的婚戀沒有外界傳得那么可怕吧。我周圍的女博士都有男友,要不就結婚了,一般來說,那些沒有男友的,都是年齡比較小的,人數也非常少。”
對于如今流傳甚廣的某校女博士因為征婚時謊報自己是本科生,后來被男友得知而與她分手的新聞,崔小姐表示自己非常懷疑這個新聞的真實性:“另外,我覺得那個男人要分手,可能并不是因為她是女博士的原因,也許在其他方面對她并不滿意,現在正好找了一個分手的借口。”
坊間對女博士的各種非議,在崔小姐眼中都是不值一提。“書讀多了,眼界也開闊了,心里非常充實,便不會拘泥于那些俗套,也不大想這些東西。”
個性隨意、自由的崔小姐,喜歡自主獨立的生活。對于感情的事,她原本并不放在心上,一切順其自然。然而,畢竟是二十七八歲的大姑娘了,父母在這件事情上卻不容她商量。
三年前,崔小姐到日本讀日本教育專業碩士。女兒漂洋過海到了東瀛,父母的心仍然系著她的婚姻大事。當女兒放假的時候,他們用很傳統的方式——相親,幫女兒介紹了一位他們眼中優秀的男孩,在青島某大學的博士生。
“如果依照我的想法,我根本不想談戀愛。”但是崔小姐內心小小的叛逆,還是敵不過遵從父母之命的傳統。她妥協了,和那個父母非常滿意的男孩子交往下去。
“其實這兩年來我們相處的時間并不多,最多也不過一個半月。因為我過去在日本,而他在中國。現在則是我在濟南,他在青島。”
男孩顯然對她一見鐘情,每次見面也非常得體貼,并且正式向她求婚。連崔小姐也不得不承認:“他非常喜歡我,而且他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但是現在我還沒有做好結婚的準備,我們之間應該再交往一段再說。”
被訪者:遇輝 北京大學數據庫專業博士 28歲
采訪者:南方
這個成為2004年全球華人博士風云人物的候選人之一的美麗北大女博士生,因為成為國外的一個品牌代言人讓人們驚訝。
“那天我在網上查資料,在清華大學的BBS上看到這條消息,說西班牙康樂氏橄欖油公司要找一位女博士當形象代言人。”遇輝回憶起2004年12月的一天。還有半年就博士畢業了,她本應該平平靜靜離開學校,就是這條消息,改變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遇輝是最后一個報的名。漂亮,健康,明亮,系研究生會主席,經常組織社會活動,多次獲獎學金,她在招聘團做決定前的二十分鐘改變了他們的選擇。他們給遇輝一天時間考慮,因為,此前找到的一位女博士,由于家長阻撓,不了了之。
遇輝有自己的主見,但還是和家人朋友商量了一下,然后,她和公司簽了一年合同——遇輝必須抽出一部分周末時間,為公司做宣布活動,她獲得的是象征性的酬勞。她對商業運作的力量幾乎毫無了解,也沒有考慮對于學校的影響。“我喜歡挑戰,想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當時我就想應該做這件事,我知道不會后悔。”
但事情并未像她想像的那樣,幾乎是一夜之間,她成了盡人皆知的名人,各種媒體都來采訪她,她的事跡成了全國爭論的新聞話題。壓力幾乎讓一向豁達的她也感到無法承受。
很幸運,后來她就有了更多的支持。電話,短信,Email,家人和朋友鼓勵她。
“他們扶著我面對一切”,她說,“現在我看那些評論,感覺不是在說我,他們討論的是這個現象,如果討論能改變女博士的形象,我當然高興。”
遇輝結了婚,有一個房子,養一條白色的京巴狗,看各種時尚雜志。空閑的時間,自己做幾個小菜,試著做壽司,一杯咖啡,緩緩的音樂聲中享受生活的歡愉。
體驗,是她老掛在嘴上的一個詞。她堅信,生活的幸福就是:“到了老的時候,覺得自己大部分時間沒有在壓抑中度過,有一份感興趣、有挑戰的事業,快樂健康。”這是她在研究生一年級時苦思冥想大半年找到的人生信仰。之后她就一直這樣生活。“我無法想像,過傳統的生活,一輩子只干一件事情。要是沒有讓我難忘、讓我回想的事情,沒有挑戰,沒有挑戰失敗的挫折,這一生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