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為手段,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煥發新活力,是當前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推進遵義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必須把握好以下四大著力點:
一、徹底摒棄傳統的小農生產經營方式,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
根據我市優勢,農業發展必須突出特色(生態、立體、高效、旅游觀光農業、品牌農業),拉長產業鏈條。在選準和培育主導產業方面,一是確定畜牧業、竹業、藥業等主導產業,努力在品種多樣化、優良化上下功夫,增加產業綜合規模實力。二是充分發揮基地帶動效應,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利用項目區發展優勢,大力發展“農戶+加工+公司”型特色產業群體。扶貧資金向農戶產品加工開發重點傾斜,突出項目重點,建立一個支柱產業,培育一個主導產業,以金旭、巨星等公司為依托,辦好一批農戶產品加工廠。三是要千方百計搞活農副產品流通。在主導產業產品區,使各類農產品專業市場和批發市場日趨完善,重點搞好蝦子辣椒市場和湄潭永興禽蛋市場以及紅花崗區自揚洞水產品批發等專業市場,形成主導產品的集散地,同時利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把懂經商和會販運的農民組織起來,建立起農戶產品銷售專業隊伍。鼓勵個體販運,把農副產品運銷出市,努力開拓市外市場。四是依托農業綜合開發,調整優化基地產業結構,從單一產業化向產業的多層次、綜合化方向發展,把各縣市的主導產業基地做大做強,提高基地生產機械化、科學化水平,引導農民生產優質、安全、無公害農產品,確保農產品安全,提高我市農產品質量。五是充分利用現有的種養基地,發展旅游農業,使旅游農業成為我市農業新的主導產業。六是在選準和著力培育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大力扶持畜產品、竹產品和藥品加工企業,形成帶動基地建設和農民增收的龍頭企業,發展鄉鎮重點企業,組合企業集團公司。實施品牌戰略,圍繞主導產業,著力產品深細加工和“名、特、新、精”產品開發,堅持“大、高、外、新”的標準,集中資金,重點扶持。
二、開拓市場,發展信息化支持、市場化引導的產業化經營
第一、加大營銷力度,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大力培育以農民為主體的中介合作組織,引導他們在促銷農產品的同時,搜集反饋市場信息;拓展銷售市場;依靠農產品加工企業為基地建設提供信息;市政府各駐外機構要為市里培育三大主導產業提供信息服務;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和計算機網絡等形式,建立產業信息網,把網絡聯結到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科技人員、種養大戶,建立起信息高速公路,發展多渠道市場信息服務,及時準確發布價格信息、生產信息、需求信息、中長期的市場預測分析,使農技人員、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和農民通過數據庫、網絡技術迅速獲取所需的市場、政策、科技等務方面信息,從而有利于按照市場需求指導結構調整和生產經營,使“網上農業”成為促進產業化經營,增加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的高效途徑。
第二、加強市場的開拓,培育營銷主體。加快市場體系的培育,發展以初級集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專業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為骨干,以期貨市場為方向的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市場網絡。一是堅持多種經濟成分一起上的方針,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努力辟建和完善各類農副產品交易市場;二是注意提高市場體系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既大力興辦專業市場,又積極興建綜合市場;既搞零售市場,又搞批發市場;既有流通市場,又有生產要素市場。同時還要培育和扶持專業協會組織、產銷中介以及一批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加工銷售一體化或貿工農二體化企業。
第三、轉變觀念。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產業化辦公室切忌搞行政命令、強制推行、盲目決策和代替市場主體決策。重點幫助廣大農戶解決一家一戶解決不了又急需解決的問題。真正把市場開拓當作農業產業和產銷貿工農一體化鏈條中的“牛鼻子”來抓,學會善于跳出“田間”,在市場上去抓農業。
三、優化環境,積極創造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第一,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加強領導,一是在工作中把抓龍頭企業、抓大戶、抓典型建設作為當前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過他們的示范帶動,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二是各級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集中精力抓,相關部門具體抓,形成全社會堅決改變過去那種依靠行政命令,下達指標,指揮生產的方式,努力提供信息服務、技術服務、流通服務、組織服務,資金和政策服務。在領導績效上,要“看發展、重實效”,切實改進工作的價值取向和考評方式。
第二,實行政策傾斜。對新建的特色農產品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市場、減免一定期限和數額的稅費,特別是對爭創名牌產品龍頭企業要實行三年減免稅收,期滿后2——3年繼續給予所得稅的照顧;進一步加大財政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各類專項資金要繼續向農業產業化傾斜,金融部門對重點項目要給予優先放貸,確保到位。
第三,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考核辦法。
第四,拓寬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空間。按照現代農業的要求,抓好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鞏固服務隊伍,健全服務網絡,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當前要突出抓好種苗服務體系建設。減輕產業化經營組織的不合理負擔,杜絕“三亂”現象出現。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以項目帶動龍頭發展。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吸引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的能人帶資金、帶信息、帶技術回鄉投入農業產業化經營。
第五,加快農村工業化,促進農村人口轉移,提高城鎮化水平。做到一手抓城鎮的擴張,一手抓二、三產業的發展壯大。
四、科技興農,加強科技創新推廣與農民素質培訓
一是積極引進優質種苗,加快高附加值的名優特農產品良種的開發、引進,試驗和推廣工作。優質種苗是先進技術的載體,日前要重點抓好超級稻、益農1號、遵玉系列、遵糯系列等品種的試驗示范和推廣;突出抓好脫毒洋芋和脫毒紅薯的組培試驗示范和推廣;著力抓好三元及配套系雜交豬的引進和改良,確保全市良種豬自繁仔豬供應率達80%以上,繼續抓好牛、羊凍配改良,推廣良種畜禽飼養技術;進一步抓好辣椒、烤煙、中藥材、竹業、蔬菜、茶葉、小水果苗等良種基地建設,加快老品種的改良和提純復壯。采取購種補貼、貸款貼息和以獎代補等形式,加大對種子、種苗、種畜和種禽引進、繁育、試驗、示范和推廣的投入,提高良種占有率,力爭到2006年主要農產品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
二是建立產業化經營技術支持體系。首先,加快畜牧業飼養方式改革步伐,廣泛推廣良法、良舍、良料,建立和完善良種繁育、飼料生產及加工、疫病防治、養殖技術培訓推廣和質量標準檢測五大體系。加強種草技術的研究,引進優良適宜草種,實施退耕還節糧型畜牧業;其次,抓緊竹業科學研究。將造竹工程各環節的技術指導責任落實到人,明確獎懲措施,確保造竹成活率和規范化。依托科研院所和專業院校的技術力量,總結推廣育苗、栽培的新型適用技術,進行竹系列產品的深度開發,大力培育特色主導產品;再次,以國家的GAP標準為指導,搞好中藥材基地建設。對日益減少的野生特色藥材資源要進行科學馴化,依托市內外醫學科研力量和技術人才優勢,重點開發特色中成藥、民族藥和優質藥材。
三是做好科學技術的普及宣傳和應用指導。科技部門要著力培養農民技術員和科技致富能手,加強科技示范戶、示范村、示范鄉的建設,要投入較多的力量解決科技應用中的實際問題,讓農民從科技成果的學習中得到實惠,激發農戶自覺學習和運用科技的興趣。
四是要繼續放寬搞活科技政策,鼓勵科技人員進行技術承包、技術服務和興辦各類科研生產經營實體,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特別要注意穩定農村科技隊伍,調動各部門科技人員為農業產業化服務的積極性,吸引年輕的農業科技人才投身于科技興農事業。全面推行農技人員職稱評聘分離制、養殖業“五包”責任制和種植業“五定”責任制,進一步增強農技人員的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和競爭意識,鼓勵和支持他們參與畜牧業、竹業、藥業三大主導產業和蔬菜、辣椒、茶葉等特色產業服務。
五是大力推廣農業新機械,實現耕、播、收機械化,在農副產品加工、運銷上引進先進設備,提高生產、營銷效益。
(組長:李昭天 副組長:吳彩虹 成員:馬安林、金明雄、張亞蘭 執筆:吳彩虹)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