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香港讀大學熱潮初現
內地學生到香港讀大學已經有8個年頭了,而今年有了一個讓人驚嘆的熱潮。
從1998年起,香港的大學就與內地院校合作,開始了小規模的對內地招生。自2002年始,香港各大學陸續開始到內地招收本科自費生。到2004年,接收內地自費生的學校由香港大學一所,增加到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嶺南大學、香港教育學院和香港浸會大學8所;招生人數也由2002年的60多人,增長到1000多人。
今年初,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訪問香港,針對香港城市大學提出的希望參加全國統招的請求,致函香港8所大學的校長,同意由2005年開始,將8所高校列入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劃的第一批錄取的重點高校名單。
香港中文大學和城市大學很快表示將參加今年的全國統招。
中文大學和城市大學相繼拿出了250人和150人的招生計劃。為爭取搶到優秀生源,兩校都設立了巨額獎學金。中文大學準備為250人里的前100名提供4年總額為50萬港元的獎學金,而選擇城市大學的各省市狀元將獲得4年總額為44萬港元的“狀元獎學金”。
7月25日,城市大學在內地的錄取工作全部完成,最后招收內地學生194名,大大超出原計劃的150名。校方對結果表示非常滿意,“除個別省份外,收生成績與省內各著名大學相若”。來自海南、高考成績達897分的理科狀元李洋(因是“高考移民”,無緣清華)被城大的商學院錄取,并獲城大頒發的合計44萬港元的“狀元獎學金”。這是城大錄取的唯一一名“狀元”。
7月底,中文大學的錄取工作完成,最終招了256名。校方同樣對已經錄取的生源表示滿意,“收生成績斐然,錄取多名全省、市最優秀的學生”,“在已錄取的考生中,全省、市排名在前500名之內的,多達30名,排名在前100名之內的,更達15名之多”。中文大學沒有錄取到狀元,最接近狀元的是福建的榜眼和海南的第7名。
實際上,中文大學在內陸省份的招生,還是有一些遺憾的。比如,今年首次在湖北高考招生,香港中文大學并不如意。該校入學處新聞發言人陳敬航說,該校原計劃在湖北招生12人,但因報考生較少,考分不太高,最終錄取了9人。獲得50萬港元獎學金的4名考生中,除兩名武漢考生分數較高外,另外兩名理科考生都不足570分:一名考了556分,另一名考了567分。以他們的考分,若報考武大、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山大學等10多所高校都會落榜,但這兩名學生卻幸運地被國際知名的香港中文大學錄取,并獲得全額獎學金。這一現象被當地媒體廣泛報道,表現出了一種既酸澀又羨慕的微妙心情。
除中文大學和城市大學外,香港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浸會大學、嶺南大學和教育學院相繼表示不參加今年的全國統招,仍采用獨立招生的方式。
其中,香港大學是最早表態的,校方提供的原因是:全國統招期內難以安排英語筆試和面試。港大同時表示,今年在內地招生的總人數由去年的193名增加到250名,希望教育部協助在各省市宣傳和協調。各省市的宣傳和協調工作顯然非常成功,今年共有4848名內地應屆畢業生申請入讀香港大學,平均近20人爭一個學位。7月中旬,250名考生最終被香港大學錄取,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5歲,新生中2/3為女生。這些新生將先在內地學習一年,明年9月正式進入港大就讀。
開放性,香港高校的魅力所在
香港的大學,以國際化程度高、師資力量雄厚著稱。拿香港城市大學來說,現有的900名教師中,外籍教師占近30%,分別來自世界2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9名世界級院士,超過500名教師持有世界頂尖學府博士學位,150名教師曾長期在海外知名大學從事專職教研工作……
香港的大學各具特色:香港大學以法學和醫學享譽,香港中文大學以人文和管理馳名,香港浸會大學以傳媒學在亞洲拔得頭籌,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學系榮登全球排名榜……
“香港的大學,一流!”曾在香港城市大學訪問的瑞典著名漢學家羅多弼教授這樣對記者說。
“自由港的地位使香港的大學能夠保持高度的對外開放性,這是香港高校的魅力所在。”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資深教授張亞群說:“優厚的薪資待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優秀教師前來任教。這不僅保證了大學教學的高質量與多樣性,也為香港高校提供了與世界其他大學的交流機會。”
據介紹,香港大學每年約有不少于10%的學生,通過“香港大學世界聯系網計劃”,作為“交換生”到牛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國外名校進行至少一個學期的學習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與140多所海內外學府開展學生交流計劃,目前這類交換生有400多名。在2005年至2006年度,該校將安排約1600名本科生到全球23個國家、共180所大學參加全年及短期的交流活動,人數占中大每年所收本科生人數的55%。
由于歷史與國際商業化的影響,香港高校非常重視英文及西方文化的教學。無論是歷史悠久的香港大學,還是成立不到20年的香港科技大學,所有課程都以英文講授,在與英美一流大學對接及國際學術交往中占有優勢。
香港的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各高校層次分明,學科和課程設置靈活,適應市場經濟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需要。另外,內地學生在香港學業期滿,獲得的學歷和學位證書也會得到內地教育行政部門的承認。
四大原因推動“赴港求學”熱潮
到香港讀大學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吸引力?記者向已經被香港高校錄取的同學了解,發現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一:永久居留權最吸引我
已經被香港科技大學錄取的關心悅告訴記者,在香港讀完大學后她就打算留在那里工作了。根據相關規定,內地人員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7年以上,就可以得到在港的永久居留權。而這些去香港上了4年大學的孩子們,只要在香港工作3年就可以順利地拿到香港永久居留權了。
關心悅告訴記者:“只要得到香港的永久居留權,除了美國,去其他100多個國家都是可以免簽證的。”這樣她未來的生活和就業選擇自由度就會更大。她還告訴記者,她的不少同學就是沖著這個原因選擇了報考香港的高校。
原因二:更容易找到好工作
采訪中,被香港城市大學錄取的曹閏和關心悅一樣選擇了學習商科。曹閏認為,相比之下香港社會的商業發達程度高于內地,而且在那里更容易找到比北京更好的工作。
“學會計,在香港去知名企業工作的概率會更高。”曹閏說。同時不少家長也表示,他們就是看中了香港擁有更多的大公司,更多良好的就業機會,才選擇把孩子送去念書的。
關心悅的媽媽告訴記者,她不希望孩子畢業后和成千上百的人去搶一份工作。“在那讀書,留在當地工作的機會很多,這樣孩子可以減少些就業壓力,找到更好的工作。”
據港府《2007年人力資源推算》專項報告,香港人力需求將由2001年的303萬人增加到2007年的322萬人,年均增長1%,而學士學位以上短缺人數將達到3.65萬人。這確實是有相當大的誘惑力的。
香港理工大學學術交流及合作事務處處長鄧潔儀說,理大過去招收的內地學生成績均表現突出。在2004年畢業的內地生中,52%拿取一級榮譽學位畢業。這也給內地畢業生留港就業提供了實力保證。選擇留港工作的畢業生中,不少受聘于跨國企業。該校對2004年內地畢業生就業及升學去向進行了詳盡的統計,結果顯示,10%的學生留港深造,15%的學生往海外深造,20%的學生回內地發展,55%的學生留港工作。
原因三:一年預科讓我從容選專業
據香港城市大學對外聯絡合作處卓燕女士介紹,和內地高校直接填報志愿不同,學生在報考香港的大學時只要求填寫相關學院。
在到港的第一年,學生們上的是大學預科,還不算是真正的大一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英語、數學、科技資訊和意向專業的部分課程。只有在預科完成后,學生們才會選擇所學的專業。
學生曹閏認為:“這樣的學習制度可以讓他多出一年的準備時間,也可以讓我們有時間去了解以后要學的專業是否適合自己。”
原因四:英語氛圍比內地好
目前所有的香港高校都采用全英語教學,內地的考生要想進入這些學校,除了成績要達到本科一批外,英語成績也至少要在110分以上。為此,很多考生都把去香港讀書看成是出國的“練兵臺”。
關心悅說:“如果在那上了4年大學,要出國英語肯定沒問題了。”關心悅的媽媽告訴記者:“如果在香港學習,每天都是英語環境,肯定對孩子的英語有好處。
學費高 獎學金亦可觀
香港高校學費大大高于內地。8所高校完成4年學業一般的費用平均在40萬~50萬港元,如香港大學的學費一年為7萬港元,生活費一年約4萬港元。這,對于內地普通家庭而言,還是相當大的負擔,很難資助子女自費赴港讀大學。
但香港各大學都會為優秀的學生提供多種獎學金。如香港大學每年共有約1000項不同類別的學術性獎學金、獎項,獎學金額達1億港元。香港中文大學設有1700項獎學金,今年大幅提高了獎勵內地學生的人數,將由100名內地生分享5000萬港元獎學金,平均每人50萬港元。香港城市大學則特別設立專項獎學金,資助所有被錄取的內地考生。
在內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其申請、評定獎學金的辦法不一,有的直接依據入學考試成績,如香港城市大學;而香港大學發放獎學金則依據“能力至上”原則,根據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判斷。
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有四大特點
具體分析起來,香港高校在內地招生,主要有這么四大特點:
一是普遍看重高考成績,一般均要求考生成績達到所在省份的第一批本科錄取分數線以上。“這說明內地高考確實是衡量考生學習能力的一項較為公平、客觀的指標。”廈大教育研究院教育專家張亞群博士說。
二是各高校普遍重視英語成績。香港回歸中國已經8年,中文教育的影響在上升,但受歷史(英國長期殖民統治)與現實(國際化、商業化)的雙重影響,香港仍是一個流行英語的地區。香港高校實行全英文授課,香港中文大學、嶺南大學等都要求考生托福成績須達500分或550分以上,雅思成績達5.5分或6.0分以上。香港大學則要求考生必須參加由學校單獨組織的全英文筆試和面試。各高校負責人均表示,學校組織的面試重點在于考核學生英語水平。嶺南大學有關負責人更是表示,如果學生高考成績處于同等水平,學校將優先考慮英語水平高的學生。香港中文大學則專門為內地學生設立專門的英語銜接課程,學生進校第一年必須先過英語關。
三是招生不僅注重考試成績,還看重面試等綜合素質,這在港大招生中最為明顯。
據了解,今年香港大學收到內地考生遞交的申請有4848份,學校以寫論文和英語筆試淘汰了部分內地申請者后,2500多名學生經過面試考核。面試中,每6位申請者組成小組進行討論,討論主要以日常生活題目為主。港大表示,學校并不單純以內地生高考分數作為招生標準,面試表現亦屬關鍵。香港大學教務長韋永庚表示,港大對申請人的成績與面試表現同等重視,以免出現“高分低能”學生。如果是只求讀書,完全不打算參與課外活動的“書呆子”,則不會被收錄。港大今年錄取的250名內地生中,有11名“狀元”因面試成績不理想被拒之門外。香港科大也表示,錄取時高考成績占70%,面試成績占30%。在參考其高考分數的同時,學校更看重學生面試表現,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對全新教學模式的適應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為最主要的錄取標準。
四是文化適應問題。接受高等教育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香港與內地的制度、觀念、文化上存在較大差異,考生參加招生面試,應該對此有所準備。
內地學生能適應香港高校的生活嗎?
內地學生能夠適應香港高校的生活嗎?先行一步的內地學子有何感受?
“能來香港讀大學,是我非常正確的選擇,最大的收獲是開闊了視野。”就讀于香港中文大學酒店管理系的王碩對記者說。
王碩2003年從北京市第五中學畢業后,來到了香江之畔。他這樣解釋當初的選擇:“香港中文大學酒店管理系是全亞洲最強的,而香港本身是真正的國際社會,旅游業和酒店管理業十分發達,人才濟濟,這是學習酒店管理最好的地方。”他還表示,授課老師來自世界各地,學術造詣精深,理念很新,兩年的大學學習,收獲很大,“尤其是英語水平,是以前無法想象的!”
雖然香港全英語的教學環境,也會讓剛剛到這里的內地學生不適應。但與留學國外不同,香港以華人為主的環境,使內地生適應起來容易了很多。據了解,在國外,內地學生長則需要一年,短則半年時間,才能適應英文環境。而在香港就讀,內地學生長則半年,短則一星期,就可以融入英文教學生活之中。
對此,就讀于香港浸會大學的張棟梁感受很深。剛進入浸會大學的教室,滿耳鉆進的就是英語——畢業于北京二中的張棟梁有些發憷,而要不斷用英語寫文章,令他起初壓力頗大。“沒辦法,只好多和香港同學聊天。半個多月下來,英語聽說基本上沒問題了。”在這個基礎上,張棟梁又強化了自己的單詞記憶,三個月下來,“攔路虎”終于被他降伏了。
相同的文化底蘊還有助于內地生適應國際化的教學方式。孩子沒考上港大的熊女士說,由于擔心孩子不適應美國學校活躍的教學方式,所以,“我想先送孩子去香港鍛煉一下,之后再去美國學習。”據了解,這是很多家長的心態。
“如果現在出國深造,我一點也不緊張。”目前就讀港大的桂成林對記者說。2002年,桂成林高考得了583分,雖然沒考上清華大學,但已超過重點線。他想過自費出國,但高額的學費和陌生的環境讓他猶豫不決。這時,他聽說了港大招生的消息。“當時,我沒猶豫就報名了。”
由于香港與內地的學制不盡相同,桂成林先被安排在清華讀一年,再到香港高校的本部學習三年。接受記者采訪時,桂成林已到港大學習一年了,“與在清華不同,這里的學習環境非常自由。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多么大牌的教授,上課時都不會高高在上。學生不僅可以自主選擇研究方向,三年的課程可以由自己安排。”習慣于由別人安排未來的內地學生,可能對港大的教學管理方式略有不適應。有人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好在大家都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在跨越語言關的這段時間里,慢慢學會了自主選擇。”桂成林說。
記者給就讀香港科技大學的北京女孩劉芳打電話時,她說自己時間很緊,原因是今晚將由她主持HALL的活動。“先放一部電影,然后大家就此聊聊。”她告訴記者,在香港各大學沒有班級的概念,而是以居住的HALL為一個集體。不同HALL,有不同的文化風格。她們的HALL離海近,“自然就有了海的氣息”。
2002年被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專業錄取的上海女孩宋以淳告訴記者,每個HALL的同學每周都會聚在一起聊天討論,就像一個大家庭。這完全是自由的組合,有時間就可以參加,沒時間沒人強迫你。“我一來就喜歡上了這里,感覺很自由。”
據記者了解,能住進HALL是香港各大學對內地學生的“眷顧”。一般情況下,申請住HALL是很難的,就算是香港學生,申請住HALL也不是100%都能成功,經常需要自己租房子,與外國大學沒有什么區別。
記者了解到,今年兩所參加全國統招的香港高校都將實行“學長制”,并成立“內地學生關照小組”,為內地學生提供生活幫助。還在開課前為內地學生提供英語強化課程,提高其英語聽講能力,為他們接受英語授課做準備。在課程設置上,也將照顧內地學生的特點。
“我們相信,內地學生能很快融入香港。”香港城市大學本科生教務長何基說。他認為,越來越多的內地學生選擇來港就讀,無論對香港還是內地,都有著積極意義:“內地學生的勤奮和治學精神,尊敬師長的良好品德,可為香港學生樹立楷模。他們畢業后,可以選擇留在香港,為香港的發展服務;內地學生經過在香港的學習和訓練,具備了一定國際視野,回內地后一定能發揮更大作用。”
香港2005年大學排名
大學排名依據的是以下幾個指標:
公眾人士對大學整體表現評估占20分
入學收生成績結果20分
研究成功申請率與撥款額20分
畢業生表現10分
研究作品成果表現10分
院校教師學生比例10分
圖書和電子資源收藏量10分
總分(%):100
香港8所大學排名的具體情況是:
2005年排名 院 校 2004年排名
1香港大學 1
2香港中文大學 2
3香港科技大學 3
4香港理工大學 4
5香港浸會大學 6
6香港城市大學 5
7香港教育學院 7
8香港嶺南大學 8
大學校長的具體得分和排名情況如下:
排名院校 平均數 2004年排名2004年平均數
1香港大學 24.5%1 20.8%
2香港中文大學 18.4%2 15.5%
3香港理工大學 14.6%3 14.2%
4香港科技大學 8.9%4 6.7%
5香港浸會大學 1.0%71.7%
6香港嶺南大學 0.7%6 0.9%
7香港城市大學 0.6%5 0.6%
7香港教育學院 0.6%8 0.4%
今年香港高校在內地17個省市招生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山東、四川、湖北、遼寧、湖南、廣西、陜西、河南、海南
今年面向內地17個省市招生的8所香港高校招生細則 香港大學
錄取規則:高考成績是考慮條件之一,參考所屬省市高考第一批本科(重點高校)的分數線。須參加港大英語水平測試,同時亦有機會被邀請進行面試,筆試成績及面試表現亦在考慮范圍之內。
獎學金:今年首次針對非本港學生的獎學金提高到1億港元,名額為120名,每個專項獎學金最高可達每年10萬港元。當中約80個名額是針對內地招收的250名自費學生。
收費:在港大求學期間每年需付學費7萬港元,住宿費和生活費另計。
香港中文大學
錄取規則:已列入國家第一批錄取重點高校名單。內地招生分設文、理、工、商四個學科門類,考生統考成績應達到同批錄取分數線。以150分為標準滿分計算,考生的英語成績須達110分以上。商科英語成績須達120分以上。
獎學金:提供100名獎學金名額予錄取入讀“獎學金基礎班”的內地學生,大學將向每名在學的獎學金學生頒發相等于攻讀4年本科課程的學費、住宿費及生活津貼的資助,總數約50萬港元。
收費:非本地生的學費為每年8萬港元。住宿費約7000~8000港元,連同其他雜費、生活費每年約需2萬~3.5萬港元。
香港科技大學
錄取規則:所在省一批重點大學分數線30~80分或以上的成績,具體的分數要求要視考生所在的省而定。
獎學金:設有多個優秀學生獎學金。凡被錄取且入學成績極其卓越(如在“全國中學生數學、物理、化學競賽”中獲取一等獎或高考成績特別優異)的同學,并在入學面試中表現突出者,可獲獎學金以資助全部或部分學費。
收費:行政費每名學生2800港元,基礎年學費為4.21萬港元,本科課程學費每學年為6萬港元。2005年住宿費暫定雙人房每人9325港元,3人房每人6980港元。生活費及雜費每學年約4萬~5萬港元。
香港城市大學
錄取規則:一批錄取分數線以上,從高分到低分調檔。在高考總分相同或相當的情況下,優先錄取符合相關學院具體要求和英語考試分數高的考生。
獎學金:設有狀元獎學金(約44萬港元);分等獎學金(金額為6萬、3萬、2萬港元);教科書津貼(5000港元);學院、學系獎學金;社會捐助之專項獎學金等五類。
收費:全日制本科學士學位課程的最低學費為6萬港元/學年。本科預備課程學費6萬港元/學年。住宿費按學期收費,每人4840港元/雙人間,7260港元/單人間。
香港理工大學
錄取規則:在應屆高考中取得所屬省市第一批重點高校分數線或以上,英文科成績優異,通過理大的入學面試。
獎學金:設有獎學金計劃,內地學生如高考成績優異,理大將在其本科課程學習時每年頒發獎學金1.5萬港元。個別學系亦提供額外獎學金,金額由1萬多港元以至減免全部學費。
收費:一年制備修課學費4.35萬港元。本科課程一年學費為6萬港元。住宿費、生活費及其他雜費每年約為4萬港元。
香港教育學院
錄取規則:參考申請人的高考分數。如申請人的分數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將獲邀請參加于上海或廣州舉行的面試及英文筆試。面試以英語及普通話進行,由本校的教授負責評核,主要評估申請人的溝通能力及其對投身教育專業的適合性。
獎學金:設多項獎學金,鼓勵學生追求卓越學術表現。2005年~2006年度特設育才獎學金,供優秀內地學員申請。每位成功申請的學員,可獲得總值20萬港元的獎學金。
收費:2005年~2006年度學費6萬港元,住宿費每年9500港元,生活費每年3萬港幣。全年費用預算9.95萬港元。
香港嶺南大學
錄取規則:內地學生完成或即將完成高中三年級學業,內地高考取得良好成績,具備良好的英語水平。根據學生的高考成績及相關材料,擇優面試后錄取。
獎學金:設有獎助學金,每年約270項,頒予在校就讀成績優異學生。
收費:2005至2006年度,非本地學生應繳之學費為每年6萬港元。每年住宿費約為8700港元。
香港浸會大學
錄取規則:屬計劃外招生,申請人必須直接向浸大遞交申請表,根據需要參加筆試及面試。浸大將按申請人的國家統一高考、筆試及面試的綜合成績選拔錄取。
獎學金:設有約400項獎學金。
收費:學費及住宿費在內每年總支出約10萬港元。學費包括一年的本科預備課程及3年的本科課程。以2004學年住宿費9620港元計算,4年費用38480港元,生活費及其他雜費每年約需3萬港元。
如何申請去香港讀研究生
香港有6所比較好的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其中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建校較早,而另外幾所則都是20世紀70年代之后的了。
申請香港的大學與申請美國大學的程序大致差不多,但也有不同之處。下面大致介紹一下。
首先,可以到網上去查詢一下各大學的情況,如系科分配、獎學金多少等,以確定申請的目標。如香港大學的網址是hku.edu.hk,城市大學為cityu.edu.hk。
確定目標之后便開始正式申請。香港大學的研究生的申請一般需要以下材料:
1.本科成績單:中英文各一份,并須經過學校公證。
2.英文水平證明:一般應具有托福成績。與美國不同的是,香港的大學并不要求一定要ETS寄送成績,而是只要原件的復印件即可。有些大學甚至不一定要托福成績,內地的四、六級證書也可接受。不過一個好的托福成績顯然更有競爭力。
3.GRE成績:隨著競爭的激烈,香港的大學現在有要求GRE成績,與托福一樣,只需復印件即可。這兩項可以為我們節省24美元。
4.申請表格:一般來說,只要發一個電子郵件給招生辦公室或者系里,對方便會寄來有關表格。不過與美國不同的是,香港的大學會要求你說明自己的研究意向,當然只要一個很寬泛的范圍即可,無須非常具體。資料一般是免費的,如果覺得麻煩,甚至可以從網上下載,如城市大學提供PDF和WORD兩種格式,而香港大學只提供PDF格式。中文大學比較麻煩,它要求你先寄10港元左右的匯票過去,然后才寄資料來,也許是一種名校的架子吧。
5.研究計劃:這是與美國大學不同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與美國的大學要求的PERSONAL STATEMENT完全不同,研究計劃(RESEARCH PROPOSAL)是純學術的,無須加入諸如個人經歷、感情這些東西。它要求申請者要有一個明確的研究方案并對此有較好的掌握。這個計劃必須是非常具體的,不能太寬泛。研究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幾點:
(1)研究對象(TOPIC),即你想要解決的問題;
(2)研究此問題的意義;
(3)前人的研究狀況即遺留的問題;
(4)你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
(5)參考文獻(BIBLIOGRAPHY):這一點很重要,但往往會被忽視。
一般來說,系里會建議你先與某位教授聯系,確定研究的題目、方法等,取得教授的同意后,再遞交正式的計劃。當然,如果你能引起教授的注意,請他為你提意見甚至給你修改,那么成功的概率就很大了。
6.推薦信:香港大學一般只要兩封推薦信,但必須是學術領域中的人,其他人則不被接受。推薦信是一兩份表格,而不是洋洋灑灑的一大篇。其內容是對你學術才能的評價。此外還要求對你的研究計劃做出評價和建議,這一點也不應忽視。
7.此外就剩下申請費 (APPLICATION FEE)了。香港的大學申請費比美國低得多,一般100多港元,一般人均能承受。
申請時要注意的是,如果想得到獎學金,必須申請全日制(FULL TIME)。香港的生活水平很高,學費加申請費每月至少需要1萬港元,一般人肯定讀不起,不過如果得到 STUDENDSHIP的話(每月約1.4萬到1.5萬),所有開銷便無須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