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塞馬拉平原
飛機從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起飛,在飛往馬塞馬拉平原的途中,導游慕薩就開始向我介紹當地的兩大特色:野生動物和馬塞人。
40分鐘后,小飛機飛抵馬塞馬拉平原,下面閃過馬塞人的村落,路邊的馬塞人身著五顏六色的服裝,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格外顯眼。
第二天清晨,慕薩開著越野車帶我來到當地最大的馬塞村落。這里有他熟識多年的朋友。車剛一停穩,慕薩走下車,村落中的馬塞人就圍攏過來,親切地和他打招呼,并圍在車旁交談起來。遠處是一望無際的平原,近處是越野車、身著民族服裝的馬塞人和已經走入現代社會的慕薩,一幅絕妙的圖畫在眼前展開,我偷偷按下快門,將這自然的一幕記錄了下來。
馬塞人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交界的地方,以牧牛放羊為生。慕薩出生在這里,然后上學離開,在軍隊中呆了9年,他再次回到家鄉時,選擇了旅游行業,經過兩年的培訓,他現在已經是一家旅行社的老板。
昨天晚上剛下了雨,地面有些泥濘,當地人都光著腳。進入部落,慕薩告訴我,首先要向“村長”——也就是這里的首領打招呼。首領是一個瘦長的年輕人,是前任首領的兒子。慕薩告訴我,誰能做首領主要取決于誰跳得高,所以個子高的人就非常有利。慕薩向我介紹了他的好友薩卡,他一直居住在寨子里,從未離開過。
馬塞人的村落十分簡陋,一般以一個大家族為一個部落,全家人全部居住在一個院子里。我提出要參觀薩卡的房屋,他非常爽快地答應了。房屋是用牛糞和土坯壘起的,內部低矮,門口非常窄小,幸虧我比較瘦,要不就必須側著身才能進得去。屋里一片黑暗,空間非常小,睡覺、煮飯、會客都在一起。我和慕薩、薩卡,還有他的老婆瓦麗圍坐在一起,腳下是煮粥的爐子,房屋雖然有小窗戶,但是仍然很黑,當地人已經習慣了,為了照顧我這個“外族人”,薩卡特意點起了油燈。
除了牛,薩卡一家還養了狗和雞。這里的人不同于非洲的其他黑人,身材纖細而高挑,為了防止放牧時被猛獸襲擊,薩卡告訴我,他每回在外面獨自行走的時候都習慣手執一根棍棒。
閑聊過后,薩卡帶我們來到戶外去看他兒子正在放牧的牛羊群。遠遠地,我就看見扎堆閑聊的正在放牧的馬塞人,薩卡對我說,“馬塞人的站姿都是一樣的。” 果不其然,仔細觀察,發現他們大都采用一種標準的站立姿勢:一條腿站得筆直,另一條腿彎起,膝蓋外旋,以腳尖點地,而身體重心就靠手中的棍棒來支撐。
站在大草原上,聽著遠處馬塞人的歌聲,從城市里帶來的郁悶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忽然想起托馬斯·哈代的《遠離塵硝》,我的心靈在這里得到凈化。回歸自然,回歸馬塞馬拉!將是我回去后要對每一個朋友說的一句話。
樹頂旅館奇遇
肯尼亞阿巴爾德拉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內有家三星級旅館——樹頂旅館。這家旅館建在“樹”上,客人可安全地觀賞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因此,住店客人很多,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曾在此下榻。
1952年2月,伊麗莎白公主來到當時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的肯尼亞旅游。一天,公主為觀賞野生動物下榻樹頂旅館。當晚,公主接到父王駕崩的消息和由她繼位的詔書。次日,伊麗莎白中斷旅行,返回英國。次年6月2日,伊麗莎白正式加冕為女王。樹頂旅館的經營者們借機為自己樹碑立傳,大肆炒作“樹上公主樹下女王”的故事,還刻成碑文立在頂層平臺上,供游人拍照留念。
早期的樹頂旅館完全搭建在幾棵大樹杈上,為全木結構,當時較為簡陋,屬于規模較小的“吊腳樓”,主要是向派駐肯尼亞的英國軍政官員以及西方探險考察人員提供觀賞野生動物的服務。后來名氣大了,游客絡繹不絕,經營者就在原址旁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
從ADERDARE俱樂部,我們登上了專門接我們前往樹頂旅館的專車。一會兒工夫,車駛入了ADERDARE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大門,一路上樹木茂密,在向導的指引下,我們興致勃勃地找尋藏匿在樹叢中的動物。20分鐘后,我們的車停了下來,向導告訴我們,樹頂旅館到了。下了車,看到眼前的建筑猶如一只方舟一般,和想象中的一點兒都不一樣。
向導告訴我們,因為是木制建筑,所以,所有人的大件行李都要留在車上,每個人只能拿一個小包上去。另外,這里規定旅客只能住宿一晚,可能是因為聲譽好,來預定的人太多了。當天晚上,當我們享用晚餐的時候,我注意到餐廳的座位全滿了。
現在的樹頂旅館的建筑仍為全木結構并基本保持著原來的古樸風格和野趣,只是大樹杈變成了數十根大木柱。建筑底層高高吊空,上面有三層,各層設有客房,兩頭有觀景走廊,頂層有寬闊的觀景平臺。
人們在旅館除了觀賞四周美景外,還可以用旅館提供的食品逗引飛來飛去的各種鳥和上躥下跳的白尾猴、狒狒。旅館后面有幾個天然的大水塘,水塘里有鱷魚、龜,中間有一片被蘆葦覆蓋的陸地,上面有成堆的鳥蛋。
樹頂旅館有數十個房間,每次可接待100多位游客。阿巴爾德拉野生動物園海拔約1200米,面積約400平方公里。在其他野生動物園,人們通常可以開著車到處漫游觀賞動物。而阿巴爾德拉是荒野,野獸出沒,危機四伏。所以,一旦上了樹頂旅館,就不能隨便下來,只能呆在上面觀賞動物。游客一般由旅館專車接到距離旅館約200米處,然后在幾位持槍工作人員的護衛下,經過專門通道走進旅館。出于保護生態環境及防火的需要,旅館從不生煙火,所有食品均在接待站做好后運來,然后用微波爐加熱。
每當夜幕降臨,旅館便打開專用的探照燈照亮樓下的一塊空地,然后開始上演“給大象喂食鹽”。工作人員把鹽灑在地上,在那里等待的幾十頭大象爭先恐后地用長鼻子將鹽從地上卷起,送入嘴里,等地上的鹽都吃光了,大象們還依依不舍地用鼻子拱著地面,不愿離去。我問服務生大象為什么愛吃鹽,他們只是說這是旅館保持多年的傳統表演項目,至于為什么給大象喂鹽和大象鐘愛食鹽的原因,他們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