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歷史曾稱為“塞北天險”之地,有“京師鎖鑰”之稱。地處東有蟠龍山,西有臥虎山,二山對峙,緊鎖潮河。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宋時名人歐陽修奉旨契丹,路經古北口寫一首塞詩:“古關衰柳聚寒鴉,駐馬城頭日欲斜,獨去西樓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說明古北口當時險要荒寒的景象。
古北口聞名中外,古建筑物頗多。不僅有雄偉壯觀的古長城,還有提督署,驛站理事同知署,密云后衛署,柳林營等軍政衙門等建筑遺址。此外還有什么“七郎墳”“令公廟”“琉璃影壁靠大道”等名勝古跡。
更早年限的古建筑遺址,臥虎山下有西漢時期的厙奚縣城的遺址,縣城建筑在臥虎山下的萬壽山南端,如今尚有遺痕。
在西漢的漢文帝時期,大約公元前一七九年至公元前一六三年之間,設置邊陲縣城,受漁陽郡(今密云縣)管轄,包括獷平縣即石匣,厙奚縣即古北口。
厙奚縣城大約兩平方里,一半建在萬壽山的南側,一半建在萬壽山下,東至東柵子,西至干橋兒,南至河壩,北至萬壽山的山梁上。城墻為石塊加石灰筑成,城池呈長方形,墻高約三丈多,墻厚約一丈多,縣城有一條南北大街,寬約四丈五,縣衙坐落在山上,坐北朝南。山坡下的土道兩旁是鋪家,做買賣的很熱鬧,是邊陲上的一物資交流中心。在厙奚縣以外如當今的豐寧、灤平、興隆,一直到承德都是塞外的地方。因此,厙奚縣就成了邊陲上比較繁華的小城鎮。
“古北口”三個字在西漢時期還沒有出現。五代十國前曾叫虎北口、北口、鐵門關等名字。從五代十國時才明確叫“古北口”這個名字。厙奚縣以臥虎山和蟠龍山為界,兩山外為匈奴統治地域。厙奚縣經常受匈奴的武裝威脅。因此,是邊塞上的經濟交流中心,又是軍事上的要地。西漢的漢文帝劉恒即前元的元年派幾千軍兵駐守于此,當時古北口這個地區還是村莊分散,人煙稀少,又沒有如磚城之類的軍事構筑,一靠自然天險,二靠兵丁衛之。
厙奚縣地勢險要,北依海拔八百米的臥虎山,山的北面是懸崖峭壁,與臥虎山相對的蟠龍山,山高巖陡,兩山對峙,緊鎖中間波濤洶涌的潮河,可稱得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厙奚縣具有極其重要的政治、軍事意義。
據說公元前一六○年即后元四年,匈奴進攻西漢,大批騎兵攻擊到蟠龍山之內,厙奚縣駐軍出擊抵抗,歷經三個月,終將匈奴驅除于蟠龍山以外,保衛了西漢的北部邊境。
在古北口也有神奇的傳說。相傳,在西漢初年,塞外匈奴屢次侵犯漢朝邊境,古北首當其沖,多次擊退匈奴。由此引出一段故事:在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的夏季,匈奴發兵大舉進犯,勢不可當,幾千騎兵到厗奚縣城外的臥虎山腳下,縣令求漁陽郡的援兵遲遲不到,獷平縣來幾百援兵無濟于事,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厙奚縣城有位年已七十有余的老翁,他上得山來對縣令說:“不必驚慌,我自有退兵之法”。老翁的十二個兒子抬著一把大刀,站在老翁身后,這大刀的刀刃兩丈多長,刀身也是一丈,一尺多厚,刀刃鋒利,吹上一個樹葉立刻兩截。縣令一看這個陣勢,立刻振作了精神,嘴里說:“我縣屬內大有能人,縣城有救也。”當即贊揚了老翁的衛國精神。
老翁叫他的十二個兒子將大刀抬到山崖處,山崖北面就是匈奴的騎兵,老翁喊聲“停步”,抬刀的兒子們停住腳步,老翁上前抄起這把大刀,看好了地形,舉大刀,大喝一聲,一刀下去將縣城北面的山崖劈成一條十幾丈長,四五丈深的深溝,又將大刀伸向溝里一撬,只聽得一聲巨響,山背面由北向南裂成斷壁懸崖,一道深溝擋住了匈奴的兵馬。因為匈奴的馬隊遠處看不到這個深溝,又見不到山上軍兵抵抗,就撒開馬腿往山上沖來,沖得急促,馬到溝沿收不住腳,結果匈奴的馬隊掉到山溝里,摔死在山溝里,保住了厙奚縣城。但是,匈奴不甘心,后來又從臥虎山西面進攻,這次是被老翁的老伴擊退的。老太太精神抖擻,雖然年過七十,但是,仍然健步如飛,手持一桿長槍,六丈多長。她在匈奴進犯的必經之路,用槍尖往下一戳,然后拔出,砰的一聲冒出幾丈深的熱水來,泉水翻滾,流向西城外,由于水深、水急、水燙,沖上來的匈奴軍連淹帶燙,死在河里。后來,這股泉水涌流成河,至今留下小燙河的名字。傳說歸傳說,故事歸故事,如今小燙河雖有水,但水不燙人,山溝也有,但沒有那么險峻。兩個故事形容了古北口的地勢險要。
古北口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有“京師鎖匙”之稱,是“南控幽燕、北捍朔漠”的古戰場。古北口河西確實在西漢時建設有一座縣城,為邊陲的厙奚縣,縣城的遺址可察。
編輯/桑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