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對新浪的影響可以想見:它可以不顧業界的軒然大波,讓王志東走人;如今,極具親和力的汪延被曹國偉的風頭蓋過,操縱這一切的,投資者的身影若隱若現。聰明的是新浪那位好脾氣的高級公關經理,至少他為新高管巧妙地“擋了1個月的駕”
雖然業界傳言不斷,但新浪的管理層似乎越來越低調,而且,管委會開得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
人們不知道,這與新浪管理層新近的調整是否有關,但至少,新浪一位脾氣甚好的高級公關經理,在與記者周旋一個月之后,最終未能滿足記者的專訪要求。
“新班底”亮相
新浪一位高層9月初曾對媒體戲稱:“在新浪,只有汪延管不到的地方,沒有Charles(曹國偉的英文名字)管不到的地方。”
戲劇性的變化發生在月底。9月26日晚間,新浪公司宣布,任命前聯席運營長兼首席財務長曹國偉先生為總裁兼首席財務長(CFO),前聯席運營長林欣禾先生為首席運營長(COO)。
值得注意的是,公布的消息中沒有正式說汪延卸任CEO;就在次日,新浪2005年股東大會在香港召開。
新浪首席執行長(CEO)汪延表示:“我對曹國偉的提升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是對曹國偉先生數年來為公司所做貢獻以及他在公司內所擔任的重要角色的充分肯定,同時也是對由曹國偉、林欣禾和我組成的公司核心管理團隊的認可。我相信,公司核心管理團隊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將率領新浪走向新的輝煌。”
有IT咨詢公司分析師對《中國新時代》表示,這次人事變更,看似正常,實則為新浪在投資方、董事會和市場形勢壓力之下的被迫和務實之舉,曹國偉在公司地位得以上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呂本富也頗覺意外,他對《中國新時代》說:“有CEO后通常不設總裁,不知道新浪是怎樣的結構。”
股東大會后,曹國偉終于對媒體說了簡短的幾句話:“其實沒有什么太大的變化,我們三個人一直是非常好的搭檔。新浪這樣的管理團隊其實是相對穩定的。我們的分工也不會有什么太大的變化。”
汪延也公開說,“三個人的分工其實并沒有什么變化”,“我從年初開始更多專注于無線方面的業務,網站和媒體方面的業務老曹管得更多一點,林總在企業服務等業務領域內會更加專注,并且負責海外網站的運營,他們兩人同時向我匯報。當然我們還有作為CEO、CFO和COO的很多其他本職工作”,“我們三人的職責分工與匯報線沒有新的變化”。
而林欣禾則似乎道出了其中奧妙:“老曹的擔子會更重。”
有分析說,汪延卸任總裁和首席運營長的任命,預示著新浪的管理團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穩固。新浪分散的股權和公司初期不斷的高層動蕩,給外界留下了極不穩定的印象,汪延自上任以來就一直被“下課”的傳聞所圍繞。而這次汪延的放權以及責任的明確,似乎是新浪的管理漸入佳境的最清晰信號。
“實力派人物”
新浪的招牌人物無疑是汪延。他常常出現于各種公開場合。從四通利方開始算起,汪延比曹國偉早到新浪3年,1996年出任四通利方的國際網絡部部長,2003年出任新浪CEO兼總裁,全面負責公司發展戰略的制定及具體執行計劃的管理。
不論在內在外,汪延都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執行能力非常強,并確實為新浪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作為新浪“年輕的老員工”也算“德高望重”。
而曹國偉1999年9月加盟新浪,在茅道林擔任CEO期間升任首席財務長。
加入新浪之前,曹國偉曾在普華永道公司擔任資深經理,負責為美國硅谷地區的高科技公司提供審計及商業咨詢服務。在普華永道任職期間,曹國偉參與了多個高科技公司在納斯達克的上市工作,在高科技財務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硅谷的工作經歷對曹國偉幫助很大。茅道林離職后,曹國偉在新浪管理層的地位得到加強,因為繼茅道林之后,與那些投資人能夠無縫交流的只有曹國偉;除了幾位臺系人員外,新浪其他高管也很難與遠在海外的新浪投資方進行深入溝通。
外界據此評論,法國留學的汪延實際上是個實干家,缺少這方面能力,而陳彤與首席技術官(CTO)李嵩波更是本土經理人,他們在觀念、想法、立場等方面都會與境外投資者不可避免地產生分歧,更不要說語言交流上的障礙。
更有典故稱,經常在新浪“罵人”的陳彤也會被少數幾個人“罵”,其中一個就是曹國偉。因為號稱“新浪媒體方面擁有最高履歷”的曹國偉,曾獲得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新聞學碩士,并在美國做過記者。
也正因為曹的能力覆蓋媒體和經商,曹國偉很快變成新浪首席財務長兼聯席運營長,兼管新浪網網站運營、市場及網絡廣告銷售,包括陳彤、銷售副總裁杜紅、市場副總裁沈建明等一大批新浪高層都必須向他匯報。
在6年后的今天,許多分析人士認為,曹國偉已成為新浪真正起關鍵作用的實力派人物。
走到“岔路口”
曹國偉勝出的原因,或許也與他對公司發展方向的把握深得人心有關。
陳彤堅持,“新浪就是要做最擅長做的事情”。但作為新浪管委會成員,曹國偉的觀點更能代表投資者的意志,“市場沒有達到讓新浪靠單一業務就實現持續發展的程度,我們的發展還是要靠新業務。”
曹國偉對新浪“新業務”的重要貢獻首先應當提到兩次收購。一次是2003年1月收購訊龍,這次收購被認為是互聯網界最為成功的收購;第二次是2004年3月收購深圳網興。兩次收購奠定了新浪當時在無線增值業務上的霸主地位。這些都是曹國偉堅持認為“新業務必須在未來戰略中被認真考慮”的支撐點。
如今,汪延正主管著新浪的無線業務。這或許表明,曹國偉把開創出來的業務交由汪管理,而自己卻要再去開拓新業務。
在創新業務方面,呂本富認為,新浪目前還沒有做到這一點,都是跟在別人后面做。新浪喪失了很多機會,比如,網游沒做起來,近期力推的博客也是做內容,算不上新業務,因為方興東等人早已做過。
當然,也有IT觀察人士認為,新浪力推的名人博客還是有希望的,因為它“抄了方興東的后路”。方的博客中國越來越像一個門戶網站,這將走入一條“死路”;只有名人博客才能吸引大量的流量,未來,名人博客也可以通過出書等方式“直接賺錢”,前途可觀。
一位新浪高管透露給媒體的信息是,“新浪短期內仍會專注新聞資訊的發展”。如果是這樣,那么新浪的博客還可以說是一項“老”的專注于資訊的“新”業務,這項業務由陳彤主管,而陳的直接上司就是曹。
但是這樣的新業務是否具有強勁的增長空間還有待觀察。一直以來,新浪就未能改變主營收入來源于廣告和無線兩大業務的格局。
11月4日,新浪發布“2005年第三季度初步財報”稱,第三季度凈營收較去年同期下降5%,達4960萬美元,第三季度廣告營收較去年同期增長24%,達2300萬美元,占營收總額的46%;非廣告營收較去年同期下降22%,達2670萬美元,占營收總額的54%。
這樣的營收構成,在新浪四大業務主線的結構下,透露出并不樂觀的信號。
2003年以后,在無線業務上嘗到甜頭的新浪不斷在旅游、網絡游戲、即時通信、拍賣等新興領域展開資本運作,并很快形成了旗下五大業務主線:提供網絡新聞及內容服務的新浪網、提供無線增值服務的新浪無線、提供社區及游戲服務的新浪熱線、提供搜索及企業服務的新浪企業服務、提供網上購物以及在線旅行與酒店預訂服務的新浪電子商務。
但是今年,新浪收縮了熱線部門、分流了人員;9月30日,出售了在線旅游業務部門“財富之旅”,從而放棄了第五大主線業務。而新浪無線增值業務今年也急轉直下、一路下滑,二季度業績更是重新跌入低谷,三季度短信業務增長、而彩信業務下降,呈現徘徊態勢。
有分析人士說,這可見新浪陷入了增長泥潭,是在“負重前行”。
新業務未能開拓,新浪的收入瓶頸自然成為新浪目前一個痛處,也是曹國偉面臨的挑戰所在,“新浪還是需要一些增長比較高的業務”。
新浪下一步的戰略到底是什么,據說現在內部還沒有得到統一。做真正網絡媒體集團還是做更加兼收并蓄的互聯網門戶,這是新浪面臨的“岔路口”。
投資者的合謀?
投資者的鼻子是靈敏的,曹國偉的新任命也似乎有某種暗示作用。
今年2月19日,陳天橋完成購入新浪19.5%的股權,繼而成為新浪最大股東;這樣的動作只是背后運作的執行結果而已。
但是,在盛大做出收購動作之后,新浪管理層表現出來的卻是守勢。
汪延以CEO的名義在2月19日當晚11時給新浪全體員工的一封信中說:“在今后一段日子里,報道會很多,評論會很多,而誤解和謠傳也會很多。事實上,新浪公司沒有被收購,盛大沒有控制我們的董事會和管理層,我們的高層管理人員(包括曹國偉和我自己),也從未在盛大購買我們的股票前夕拋售過股票或期權。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我們每一個員工都應該只有一個信息要傳遞:新浪沒有變。”
2月22日晚10時,新浪宣布將采納股東購股權計劃,即所謂“毒丸”計劃,以保障公司所有股東的最大利益。這一舉動被認為系屬針對“敵意收購”的反收購行動。
新浪的管理團隊是必須作出反映的。但更為重要的是,新浪和盛大的股東們、尤其是兩者共同的投資者,是不愿意看見兩家一直斗下去的。
雖然伴隨著新浪高層去年開始減持股票的傳言,但新浪還是必須面對盛大的地位問題。
盛大未在9月27日新浪股東大會上“奪權”,也完全可以理解為緩兵之計,時機未到。
汪延在大會后說:“我們不方便評論股東的投資行為目的何在。但是到目前為止,盛大方面并沒有提出過明確的合并計劃。”而業內人士更傾向于這樣的理解:“從戰略上來講,盛大的進入對新浪絕對是有好處的,新浪的保守姿勢只是暫時的。”
“由于新浪股權極度分散,沒有真正可以對新浪未來負責任的股東,他們更多的是考慮怎樣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盛大事件發生之初,一位新浪高層就對盛大的介入表示了認可。“事實上,盛大入主有利于新浪建立明確的戰略發展方向,這些產業資本的進入,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新浪由于股權結構因素波及經營管理的問題。”
“盛大盒子”、新浪內容,經合作而產生新的業務和利潤增長點,這是可以想見的。
由于在盛大持股的機構投資者在新浪持有20%左右的股份,因此這部分機構投資者最希望利益最大化,最不希望兩敗俱傷。而第一大共同機構投資者是摩根士丹利。
美國納斯達克(NASDAQ)網站數據顯示:截止北京時間11月10日,機構投資者在新浪的持股比例已達46.9%,較以前比較呈增長之勢,其中第三大機構摩根士丹利持新浪1,714,618股,占機構投資者總股本的6%,但增持幅度達285.08%。
機構投資者占盛大持股比例13.29%,其中第一大機構摩根士丹利持盛大3,788,380股,占機構投資者總股本的19.98%,增持幅度達28.69%。
由數據可見,摩根士丹利這個新浪和盛大的共同投資者份量在加大,可以預測的是,其發言權也在增大。
投資者出于追逐回報的迫切需求,就由機構投資者在新浪董事會的代表充當“后門”。表面上看起來還是那9個人的新浪董事會,實則已有傳言稱新浪董事會已有盛大的人了,而且很可能就是摩根士丹利香港公司顧問總監張頌義。
因此,投資者經由董事會選擇志同道合的曹國偉升任新總裁,便不難理解了。
陳天橋也曾經多次有意識地透露:在他眼中,新浪最有價值的是其在中國成功地打造的第四媒體,是新浪在科索沃戰爭、臺灣大地震、中國加入WTO、悉尼奧運會等事件報道中,逐步確立的在中文網站內容上的絕對優勢。更重要的還有汪延、曹國偉、陳彤、李嵩波等一大批新浪管理團隊,以及他們在新浪打造的強有力的戰斗團隊。
而要與這樣的團隊合作,似乎是要先理順一些公司政治和權屬關系。進一步講,曹國偉是否有可能進入董事會,以及在今后如何處理與盛大的關系,還有待業界靜觀其變。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新業務,那么2005年的新浪,已經不是一個可以賺快錢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