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和她的家人經營著分布在北京使館區里的11家連鎖店,25年前,她還只是生活在河南農村的一名普通婦女。

“你等等啊,等等。”王建平一邊接電話一邊用筆飛快地記錄,同時也沒忘記招呼一下記者。在她面前的并不寬敞的辦公桌上,亂七八糟地堆滿了各種票據、記賬本、傳真紙,以及三部電話一個傳真機一個打印機,還有一塑料袋100元面值的人民幣。
混亂而忙碌的辦公桌。這是王建平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王建平,這是一個讓人陌生的名字。但提起“JENNYLOU’S SHOP”,在北京的外國人和一些外企白領心中,卻是一個如同家一般溫暖的名字。
10多年前,王建平與妹妹王建英、愛人盧旭東一起,以不到7萬元的投資開了這個賣菜小店,目前已經發展為擁有11個分店的連鎖超市,并理所當然的,在使館區周圍取得了堅不可摧的“市場地位”。
艱辛的創業史
1988年的北京,商業的氛圍遠不如現在這么濃烈。王建平把果攤上的水果擦了又擦,再整整齊齊地擺上;同時沒忘了和周圍一起擺攤的姐妹拉拉家常。
這個來自河南洛陽農村的女子,和現在的愛人盧旭東一道,在北京三里屯擺水果攤。
這樣的小攤在那時候也不算少。在她附近和她一道擺攤的,大概有50來個人。競爭的苗頭初現端倪。
“我1979年來到北京,什么活都干過,可再苦再累,那時候月工資也只有10元左右。擺水果攤比以前強多了。”談及過往,王建平有些感慨。
沒有文化、陌生的環境、沒有資源、沒有商業經驗,這些是當時的王建平面臨的最大困難。這就必然要求她要付出比別人多得多的努力,才能得到差不多的回報。
“那時候,我們每天晚上2點就要起床,騎著三輪車出去買菜,有時候買菜不順利,一騎就是好幾個小時。冬天的時候,風跟刀子一樣刮在身上,回到家,手腳冰涼,幾乎凍僵了,好長時間才能緩過神來。”
當時的辛勞給王建平的身體也留下了印記,“那時候經常生病,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情。到后來吃藥根本沒用,一感冒就必須打吊瓶。”王建英說話的時候不停地搓手。記者看到,那是一雙骨節粗大、粗糙的、勞動的手。
王建平,是中國個體私營企業創業者的寫照。
艱辛會淘汰一些人,也會造就一些人。正因為如此,王建平特別珍惜這個機會。在眾多的水果攤點中,王建平的攤子永遠干干凈凈,且各種水果碼得非常漂亮。跟其他零亂的攤點比起來,視覺效果好得出人意料。
加上農民慣有的質樸和敦厚,王建平從來不在秤上做手腳,而是足斤足兩地賣給顧客,口碑很容易就立起來了。來王建平攤點的顧客開始多了起來,特別是一些外國的顧客。語言的障礙給他們帶來了諸多的麻煩,但王建平會讓這種麻煩自然消失。她從來不缺斤少兩,從來不漫天要價。
“我始終認為,誠信是一種可貴的東西,人一生都不能丟掉。這么多年了,在這個行業里,我隨時提醒自己:干凈第一、服務第一。”這么多年過去了,王建平心中的尺度始終沒變。
付出就有回報。慢慢地,到王建平這里買東西的人開始多了起來,甚至常常出現排隊的現象。
這時候,王建平與愛人盧旭東、妹妹王建英商量,萌發了開超市的念頭。
漫漫十余年:小店初長成
1991年,命名為“JENNY LOU’S”的小店開張。
JENNY是妹妹王建英的名字,LOU則是愛人盧旭東的姓。起這個家族產業標記的名字,一是由于念起來順口,二是記錄大家共同的艱辛。
困難一如既往,其中經過的多種變故,都被王建平淡淡的笑容一帶而過。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客人需要什么。”王建平說。由于店鋪主要針對外國人,所以就需要對他們的消費標準和口味非常了解。于是,向客人討教、向朋友討教、看書本介紹等等。王建平通過各種渠道,盡量去滿足客人的要求。包括后來有條件后,他們還先后去過香港、美國、西班牙等地學習。
“恐怕北京沒有任何一個店主像JENNY LOU’S這樣了解我們的口味和飲食習慣了。”在店鋪里購物的SUNNY告訴《中國新時代》記者。JENNY里的東西總是在做調整,各種奶酪、紅酒、西餐調料、糖果、早餐品種非常豐富,在北京應該是品種最齊全的地方。一些受歡迎的食品,什么時候去都能買到。
店鋪還承諾“無條件退貨”,顧客不滿意的,可以拿回來退掉。“在早期,由于我們對客人的口味把握不準,就買了各類食品放在貨價上賣。一些食品客人不習慣,就拿回來退了。到最后我們都只能扔了,因為賣不出去。”談及這個,王建平還有惋惜之色。小店剛起步,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在去國外學習后,王建平發現一個特點,就是國外的店鋪貨架干凈而漂亮。隨身攜帶的相機幫了她的忙,她拍攝了數百張參展商品的照片,回來后,根據自己所了解的資料對貨架進行了精心的調整。
在JENNY里,王建平稱呼售貨員為“孩子們”。這些店員都來自王建平的老家河南,年輕,但沒有學歷。“我盡量讓他們過得好一些。”王建平望著在超市里穿梭的孩子們說。
“I HELP YOU”是孩子們的口頭禪。這些孩子們沒有流利的英語,但一些基本的交流他們都會。每次顧客買東西,他們都會“HELP”客人們把東西提到車上去。
“沒有JENNY這個店鋪,沒有他們的幫忙,我真不知道怎么辦。”來自美國的LISA太太說。她抱怨,去家樂福等大型超市買東西,總要繞著龐大的超市好幾圈才能買到自己想買的。同時,還要付出眾多的努力:開車穿過北京交通擁堵的大街小巷、為找停車位而奔忙、推著購物車在人山人海里擠來擠去。
“JENNY LOU’S”負責免費送貨,即使如一桶純凈水、一袋面包、幾盒牛奶等。
家庭的虧欠:給孩子做飯成了理想
準確的定位、豐富的品種、漂亮的外觀、貼心的服務,讓“JENNY LOU’S”紅火了起來。目前,店鋪已經開到了11家,其中王建平6家,妹妹王建英5家。
“Quality goods、Reasonable price、Home delivery service available(貨真價實,送貨上門)”,這幾個印在王建平名片上的詞語如同她本人一樣樸實。
“這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理念。我們還把JENNY LOU’S的LOGO和名字注冊了。”談到發展,王建平喜形于色。
“我們每天的生活就是:凌晨2點,愛人和司機開車去買菜,上午送回來;我早上8點到店鋪,處理雜事,記賬。凌晨1點左右能回到家就不錯了。”在和記者聊天時,王建平還擔負著會計的任務,因為原本的會計休產假回家了。不停地有電話進來,不停地有供貨商來結賬,埋頭于一大堆票據、賬本和現金中的王建平明顯疲憊,但依然有條不紊。
當時鐘指向15:00,王建平還沒吃午飯。
這個有著淡綠和明黃色招牌的清新小店的老板娘,也有她心中的“軟肋”。
過于忙碌的生活讓王建平對家有了太多的歉疚。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王建平給孩子下了道不是命令的命令:一天三頓在學校吃飯。“我實在太忙了,根本抽不出時間給他們做飯。往往是我回家他們已經睡了,我起床時又該去店里了。”笑著的王建平眼圈有些紅。
“我所能做的,就是絕對不耽誤孩子的時間,不讓他們到店鋪里來幫忙。”王建平說。這10多年來,不管有多么累,她從來沒讓孩子們到店里干活。“我希望他們都能有好的教育,這樣的話,將來就不會跟我們一樣。”生于農村的王建平夫婦,這些年來也吃了沒有文化的苦頭。
王建平說,她現在盡量爭取每周周日休息一天,給孩子們做做飯,或帶孩子去公園玩玩。
因為創業,所以犧牲。
王建平的孩子很理解媽媽,成績也都不錯。
看得見的未來:做賣菜的“CEO”
在外國人的心中,“JENNY LOU’S”是他們的“菜籃子”。
然而,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除了同等規模的小店的競爭外,還有家樂福、沃爾瑪等的大舉入駐中國。
“我們的價格不可能比家樂福還低,只能盡量不讓差距擴大。”王建平說。她每周都盡量爭取去一趟家樂福或沃爾瑪,看看別人的價格和服務,也給自己經營提供一些參考。
“JENNY的定位是針對外國人和部分白領。面對這些特殊的客戶群,我們貨品齊全,而且服務更周到,我們有信心成為給外國人賣菜的‘CEO’。”
“但在價格的血拼下,我們也怕顧客流失。”提起市場上嚴厲的競爭,王建平自信的神色里也有幾分擔憂。
春天又要來了。談及將來,王建平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買下屬于自己的店面。由王建平所經營的6個小店,每年的房租就要200余萬元。“租金太貴了,付起來很吃力。”王建平抬起頭,望著辦公室的出口。在那外面,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