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一個下午,我穿過繁華的街區,走進了畫家沈光偉先生的家中。在沈光偉先生家方正古老的客廳里,瀏覽著沈光偉先生的畫作,人如山澗澈水中一尾紅鯉,順著潺潺清水,游入一片寧靜深遠的太虛境地,只見綠樹濃蔭,遠山含黛,金色的陽光漫過頭頂,花花草草秀潤欲滴,隨風而歌,隨風而舞,強勁的生命瞬間在陽光下綻放。
學養詩心勤習畫
沈光偉先生的畫作里,有一幅《秋高霜葉紅》圖,沈光偉先生在畫上方書有長長的題跋:“‘ 邑石門晚照殘’為臨朐八景之冠,每高秋時節,黃櫨紅葉,氣象雄奇,余曾幾度拜 ,每每不得忘懷。今為方便游人,修山筑路,辟境通幽,山路可拾級而上,然山野之趣無存,終為千秋之憾。取折枝于案頭,題相思葉紅為誌。”題跋字字穩妥,句句平實,文脈連貫,行文中透著一股憂憤情致,且筆法骨力雄厚驚人。畫中幾筆淡墨枯筆勾出一尊胖胖白瓷罐,仙容正大的尊容,太平盛世的歡喜相,罐中一枝黃櫨斜逸而出,枝干遒勁,間有片片紅葉點綴其間,疏密有致,穿插自如,雖筆墨簡約,卻又簡而不陋,疏而不空。紅葉圓潤,陶罐清雅,依稀想起早年讀的《帝京景物略》,說距離春節二三月之前,將梅花置土罐中,埋土窖下,上置小火微熏,地氣萌動,枝芽萌發,于除夕之時恰好綻放,滿城暗香浮動,這樣的獨具匠心,文雅清幽只當是遙遠的絕響,而沈光偉先生的畫作中,亦彌漫著文人雅客的月色茶香。
沈光偉先生的清雅情懷及書香氣質,靠的是學養詩心的潤澤浸透。沈光偉先生的親屬里,潛心研畫者,有十數人。自幼受曾祖母影響的沈光偉先生,在五六歲時便開始學畫。文革期間,沈光偉先生中斷學業,進鑄造廠做了名煉鋼工人,十年鑄造廠煉鋼時光,沈光偉先生卻從未中斷過作畫。1977年恢復高考后,沈光偉先生考入泰安師專美術系,1978年,他將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創作的處女作《學大慶》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同時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是花是草總關情
每個畫家都擁有自己的獨特生活感悟,最成功的作品,往往來源于自身生命深處的感發。
沈光偉先生這些年從國內漂泊到國外復回國定居,游學亦或授課,筆下所繪的,以生長在川藏海拔4000米雪線上的苞葉雪蓮為多。1987年的川藏之行后,沈光偉先生終于化融到藝術殿堂的奇妙法門之中。
苞葉雪蓮,為川藏高原上的一種矮小植物,為御寒,花苞縮生于葉叢之中,株株相聚,高不過半米。然沈光偉先生筆下的苞葉雪蓮,花莖拉長,亭亭玉立,端莊多姿,搖曳生情,簇擁如抱的花枝葉井然有序地往高處伸展,擠擠挨挨的花葉,傳遞著春天的消息和強勁的生命欲求。畫面明亮,清新,有著強烈的生命質感和超越自我改變世界的急切愿望,那個花團錦簇的世界,傳達著對惡劣生態環境的一種無言有力的抗爭,表達了沈光偉先生對世間生命的一種敬畏之情。
沈光偉先生從對苞葉雪蓮的理解,延伸到對世間花花草草普遍感情的關照,他在創作巨幅畫作《沂山草青》中寫到:丁卯游沂山至百丈崖途中,秋風瑟瑟,流水潺潺,偶有山花為伴,意趣盎然。觸景生情,感慨萬千。世之愛花者,庸者只為賞玩,獵奇者取奇異、稀罕,我卻獨取這山花屹立于天地之間,風消雪融,滄桑巨變,惟其與山川同駐,年復一年。
而作為一個畫家,沈光偉先生用筆墨表達著他獨特的繪畫語言,“他在筆線與水分之間找到新的語言變化的可能性,創造了枯筆溫染色墨沖融的自家語匯。他將水仙等花木作幾何形的排列,強化了抽象性的整體結構,體現他意識到的對中國花卉畫的現代感追求……他已經在總體上形成了運思清攏、造型奇峻、筆墨靈動、色澤溫潤的風神,堪謂造化與心源并具,鮮花與氣骨兼得,其活潑、爽快、機敏恰如其人。”美術評論家劉曦林如是說。
追求不似之似
如果說沈光偉先生早期的作品如尚未入網的群魚,他近期的作品繪畫語言則如透網而出的金鯉。尤其是他《是花是草》系列中的作品,作品構思一年半有余,而將其藝術符號凝定物態化,也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且為上品,可見寫意花卉貴在胸有成竹,才能信手揮灑,一任自然。
凡讀過《是花是草》畫作的人,無不驚嘆沈光偉先生浪漫的藝術氣質和夸張的表現手法。那種對自然狀態生命力的賞心悅目之美,如汩汩泉水流于筆下,讓人嘆為觀止,不由敬佩其對自然實景提煉升華的功力。
沈光偉先生對繪畫造型藝術的理解,擴展了他的繪畫題材和作品意境,畫作突出事物的神似,在“形”與“意”之間,追求的是不似之似。比如,他到壽光看大棚種植,有感于五彩繽紛的彩色辣椒,回家信手涂抹一幅蔬果圖,跋曰:“種瓜得瓜,信手拈來朱砂果,管它何瓜何名堂。畫作隨意自然,充滿濃重的生活情趣,那種老辣天真的筆墨,使看似簡單平凡的花果靜物,蘊藏著豐富的美的內涵,真可謂俗到家時才入神。
觀沈光偉先生的畫作,使我想起黃永玉先生的一句話,他說:“有一句話,我一直記得,‘別煩,你瞧這花多美。’唉,我已經老得不堪了,倒是感謝說這句話的那個法國人。”世事沉浮,人情冷暖,其實不用等到老得不堪,于忙忙碌碌生涯中,心情亦有陰晴雨雪春夏秋冬之變化,乍寒驟冷之時,我們會不會說,別煩,你瞧這花多美。
筆墨精妙在氣韻
中國畫講究宣紙著墨,落筆無悔,尤其是花卉,一筆下去,筆力不足,即會露出馬腳來。沈光偉先生作畫,深得筆墨精妙之所在,其筆是骨,墨是肉,筆有筆法,墨亦有墨氣。他運筆如同中國太極拳的招數,那力不是一味逞力的“劍拔弩張”,而是將機峰深藏在急緩飛頓勾皴點染干濕濃淡之中,整幅畫作元氣淋漓酣暢,動靜相生,虛實搖蕩,渾厚華滋,氣韻生動。
這和他深諳中國天人合一之哲學思想密切相關。
沈光偉先生常告誡學生,當你坐在課堂上時,面對的是中外美術史上的大師級人物,惟有學乎其上,才能得乎其中。他對藝術的真誠源自生命深處的感發,是為情而畫,不是為畫造情,由畫而推及做人處事,亦蘊含著詩性之美。
沈光偉先生無疑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
鏈接
沈光偉簡介:
1950年生于山東濰坊市,現任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品曾入選“當代中國畫展”、“第八屆全國美展”、“慶祝建軍七十周年全國美展”、“全國首屆花鳥畫展”、“99悉尼中國藝術展”、“中華世紀之光.中國畫名展”等全國大型美展。
1985年以來曾先后在北京、法國萊恩藝術中心,奧地利維也納、普和拜格,美國洛杉磯、圣地亞哥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和講學。1995年獲美國東方文學藝術基金會頒發的“杰出藝術家”獎。199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世界和平教育者”獎(安南簽署)。2000年、2002年分別入編中央美術學院主持評選編撰的中國美術當代史研究《今日中國美術》。2001年入編新華社編篆的中國畫名家大型畫集《畫壇巨擎》。2002年《寫意畫花.梅花 紫藤》(專著)由容寶齋出版社出版。2004年《是花是草》(系列一、二、三、四)入選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主辦的“東方之韻——當代中國畫展探索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