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違法,自救不力,證監會首次直接托管,其未來結局究竟如何?
“這個時候哪還有什么負責人?我們什么都不知道。”11月9日,星期三,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下稱保護基金)正式托管清算的第三天,廣東證券位于廣州市金匯大廈四層的營業總部內,員工們面對記者的詢問神情茫然。
大廳入口處,廣東證券清算關閉的公告赫然在目。
保護基金受中國證監會委托,于11月4日下午(周五)收市后進駐廣東證券。同日,全體員工都收到了“致廣東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信的落款為“廣東證券現場工作組”。
“當天,廣東證券全部高層就地免職,所有員工三個月內不許離職、離崗、離境。”廣東證券多名高層向《財經》透露。
兩天后的11月6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出廣東證券被托管清算的公告。
公告一出,業界嘩然。就在今年國慶節前夕,總部位于北京的中信證券還對重組廣東證券信心十足,意欲收攬廣證數十家營業部,擴大其在華南的勢力范圍。節日前后,同城的另一家券商廣發證券也開始了積極活動,旨在將廣證納入囊中,抵抗中信證券“南侵”(參見《財經》2005年第20期“廣證命運倒計時”)。未料,最終結局竟是證監會假手保護基金出面,直接托管廣證。
國有獨資的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公司今年9月29日剛剛掛牌,由中國證監會直管。其職責之一,便是在證券公司被撤銷、關閉、破產或被采取行政接管、強制托管時,對債權人予以償付。證監會人士透露,此番是保護基金成立以來首次直接托管問題券商。而在以往,被關閉券商均由證監會委托券商托管,“證監會不愿老是承擔最后埋單的角色,這次希望能夠早期介入。”
“清算完畢后,等待廣東證券的將是其營業部資產的拍賣瓜分。”多位證券界人士向《財經》表示。
托管清算
保護基金直接牽頭組織“現場工作組”進駐廣東證券,下設托管、清算兩個小組。
托管小組主要抽調中信證券、長江證券、光大證券、太平洋證券、中信建投等五大券商人員組成,也有部分小型券商參與其中,其職責是確保清算期間廣證經紀業務及各營業部、服務部的正常運營;清算小組則由證監會委托中審會計師事務所組成,承擔廣證法人責任,行使經營管理權,負責清算事宜。
《財經》獲悉,廣證托管組組長系前招商證券總裁、現任招商基金董事長牛冠興。牛曾于去年1月出任南方證券清算組組長。而作為廣東證券直接行政主管的廣東證監局,此次卻無一人參加“現場工作組”,對其托管及清算均無發言權。
外界一度揣測,此番奉調托管的中信證券等五大券商,將在清算結束后“瓜分”廣證擁有的最寶貴的資產,即57家證券營業部。對此,證監會一位人士向《財經》表示,“現在還沒到談及哪家券商接手廣東證券資產的階段。”
若果如業內人士預料,廣證營業部資產將在清算結束后進行拍賣,則其花落誰家,將視市場公開競價的結果。
盡管自去年1月爆出虛增國債回購、挪用巨額客戶保證金的丑聞,廣東證券危若累卵之勢已昭然業界,但長期以來,有關廣東省政府將全力挽救、“絕不會發生如南方證券被行政接管的一幕”的傳聞不絕于耳。直至今年國慶節前夕,中信證券仍在積極與廣證商談重組。
《財經》獲悉,11月1日前后,中信證券等五家券商收到證監會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須派人到北京參加集訓,主要以經紀業務人員為主,準備托管某問題券商。”而后方知,此“問題券商”便是廣東證券。
從冀望中的重組到關閉清算,情勢急轉直下,只在十數日間。“拿下廣東證券,夠嗆!” “廣東證券,我們是很難收得成了。”中信證券和廣發證券高層接受《財經》采訪時感慨相同,無奈之情溢于言表。
目前,中信證券僅是協助保護基金托管廣證的五名券商之一,廣發證券更是被排除在托管小組之外。接近中信證券高層的一位知情人透露,中信近來頻頻收購問題券商,擴張步伐加大。但在日前重組華夏證券之后,證監會“出于各方利益平衡的考慮,不希望中信再購廣證”。
來自廣發證券高層的說法則是,證監會的決定令廣東證監局也頗感意外。“廣東證監局曾拿著兩份重組方案,一份廣發,一份中信,遞交證監會等待酌定。”但最終,兩份方案全部落空。
如今,廣東證券擁有的57家營業部中,有50家均分布于廣東省內;而廣證一直以經紀業務見長,盈利能力頗強,在省內諸多地區的營業部甚至無人匹敵。“任何一家券商,要是能夠單獨將廣證營業部全部納入,都將打破現有的券商市場格局。”知情人說。
中信和廣發兩家是近年來數次狹路相逢的對手,其高層均不諱言如今鷸蚌相爭的競爭態勢。而證監會此番選擇五家分列不同省份的券商協助托管,也許有著平衡各方利益的考量。
責任追究
中國證監會此番所發公告,直指廣東證券“嚴重違法違規經營,風險巨大,且一直未采取措施整改自救,不再具備持續經營能力”,其措辭嚴厲,耐人尋味。
保護基金在致廣證員工公開信中也指出,廣證已被“查實挪用具額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等嚴重違法行為,積累的經營風險已不能自救”。
廣東證券2004年年報顯示,截至當年底,公司累計虧損高達28.44億元。2005年半年報則顯示,廣證總負債達52.7億元,凈資產已是負19.2億元。
巨額虧損的背后是公司高層違法的事實。廣東證券一位高層近日向《財經》透露,公司副總經理羅立新已被“雙規”將近兩個月。
在廣證內外,羅立新曾被視為年輕才俊。他曾任順德管理總部總經理,升任廣東證券副總經理后,主管公司核心業務證券經紀。廣東省政府一位官員透露,審計人員在調查中發現了羅貪污受賄的證據,上報省紀檢后,羅即被雙規。后在對羅的調查中,又發現了廣證其他高層違法的事實。
就在一個月前的10月11日,廣東證券北京長春橋路營業部原總經理饒金良、副總經理朱捷因涉嫌挪用公款、濫用職權罪,在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受審。檢方指控,饒、朱二人于2002年11月到2004年1月間,以及在2003年7月,兩次違規進行國債回購,給廣證造成1.16億余元經濟損失。
饒金良在庭上辯解稱,他的行為得到了廣東證券董事長鐘偉華的直接授意。“鐘偉華介紹北京賽克賽思公司老板國洪起給我,要我利用國介紹到營業部的客戶購買的國債進行回購,為國洪起融資。”
于是,從2002年3月起,國洪起先后介紹了山東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國糧油儲備總公司、中國五礦財務有限公司等陸續存入6億至7億元。
“到2003年年底,大概還有5億多元。這些資金由我們的北京營業部購買國債,并同這些單位簽訂保底協議,保底由國洪起支付。這些客戶購買的國債,實際上由鐘偉華批準在廣州西華路營業部做了回購。”
此前,多位接近廣證高層的人士曾向《財經》證實,國洪起得以在廣東證券上下其手,在很大程度上與廣證高層之默許有關。饒金良、朱捷案,眼下尚未宣判;而號稱“資本大鱷”的國洪起自去年被捕后,至今仍在調查中,未被起訴。廣東證券高層違法違規真相,尚待最終司法審判的結果。
《財經》獲悉,不久前,廣東證券又發生一起營業部挪用客戶保證金及違規進行國債回購的事件。
據聞,由于債務包袱和資金黑洞過大,在重組問題上,廣東證券一度希望廣東省政府承擔部分債務,但政府遲遲未予回應。“膠著之間,證監會直接下達了關閉的命令。”一位廣證高層對《財經》說。
時至今日,中國證監會主持托管廣東證券已近兩周,清算后的廣證巨額債務和虧空將由誰來填補?57家營業部的資產拍賣又系何種結局?外界尚拭目以待。
本刊記者李箐、康偉平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