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讓幾代人認識了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這部書是作者全部創作中的瑰寶,他自己認為“是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更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曾譯成幾十種文字在不同的國度流行,被人們稱為“影響歷史的百部經典之一,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
《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四十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八十五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于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斗,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提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桑提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過桑提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贊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準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征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老人與海》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形象,小說以寫實手法展現了桑提亞哥在重壓下仍保持的優雅風度,這種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者成為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硬漢”形象之一。
“硬漢子”是海明威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盡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海明威為什么沒有讓老人最終勝利呢?用小說中老人的話來說:“一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盡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無可否認,只要是人就都會有缺陷。當一個人承認了這個缺陷并努力去戰勝它而不是去屈從它的時候,無論他能否最終戰勝自身的這個缺陷,他都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已經戰勝了自己對缺陷的妥協,他是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老漁夫就是敢于挑戰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后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理想主義者眼里,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不但寫了硬漢,而且通過這一硬漢謳歌了人類永恒價值。正是這一點使得《老人與海》中的硬漢桑提亞哥與海明威其他小說中的硬漢有了天壤之別。海明威在創作《老人與海》之前所寫的硬漢,僅僅是性格的堅硬,他們對讀者的吸引力完全來自于硬漢特異的性格,他們的價值只在于硬漢性格的罕見。但《老人與海》中,孤獨的老漁夫桑提亞哥已經不僅僅是條硬漢,海明威終于為他所鐘愛的硬漢找到了靈魂,這靈魂就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永恒價值。
《老人與海》中展現的永恒的價值主要就是人的自信。桑提亞哥連續出海八十四天了,一條魚也沒捕到。可是,“那雙眼睛啊,像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原先跟隨桑提亞哥出海捕魚的小孩,談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別的船上去,說道:“他沒多大的自信。”“是的。”老頭兒說,“可是我們有,你說是不是?”桑提亞哥的自信是絕對自信,是不以環境變化而變化的自信,是不用與他人比較的自信。在桑提亞哥的生存哲學中,即使遭遇到了極點的背運,人也只能自信。如果喪失了自信,在持續那么多天的背運之后,桑提亞哥還有勇氣和毅力出海捕魚嗎?正因為桑提亞哥有著絕對自信,他對小孩被叫走,表示了完全的寬容和理解。在這里,海明威展現了自信與寬容之間的聯系。從物質上來說,老人搏斗了三天三夜的結果是失敗了;但從人的精神、從人的自信自尊,從人勇于和命運作竭盡全力的抗爭來說,桑提亞哥取得了勝利。說到底,人的真正勝利也只能是精神的勝利。人在物質上無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贏得我們崇高的敬意。而只有精神和氣魄的勝利,才使我們感動,才使我們和追隨老人的孩子一樣,為他的悲壯落淚。
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認為,桑提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
讀海明威的作品,總是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與自然宣戰、抗衡的勇氣和力量,而這一切都源自于作者自身的生活。海明威的許多時光是在水上度過的,一見到湛藍的海,他就心花怒放。他認為,海洋是迷人的、誘人的,使人心胸開闊、心曠神怡。因此,他的生活注定離不開水,更離不開海。閱讀了《老人與海》,才知道海明威為什么酷愛大海。因為大海是他激情的涌現、創作的源泉,是他為自己開辟的精神家園。
其實,海明威只不過是暢游于文學之海的一條無拘無束的大魚,當重病和傷痛無情地限制了他思維的自由時,無疑是剝奪了他賴以生存和自由馳騁的海,對于一個敢于蔑視一切,而且從不低頭的硬漢來說,無疑是一種毀滅。只有當你讀懂了海明威內心的海,你似乎才能明白他為什么會做出那種選擇。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
一個作家的成名,不在于他寫了多少,而是他有什么獨特的創造。海明威以其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漢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而且,人們極易在文學大師的群像中辨別出他的聲音。
《老人與海》這部小說在藝術上同樣具有很高的成就,體現了具有海明威個人鮮明特點的寫作風格——簡潔利索。
海明威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論及他的藝術風格時說:“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復推敲,悉心剪裁,以極簡潔的語言,鑄入一個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練,又精當。這樣,人們就能獲得極鮮明、極深刻的感受,牢牢地把握它要表達的主題。往往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藝術風格達到極致。《老人與海》(1952)正是體現他這種敘事技巧的典范。”
可見,海明威在寫作時放棄了無關的素材,技巧的花招,感情的泛濫,蹩腳的形容。正如英國作家歐·貝茨所說:“他以誰也不曾有過的勇氣,把英語中附著于文學的‘亂毛剪了個干凈’。”他“斬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贊詞,他還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
應該明白海明威使用簡煉、冷峻的語言,是為了達到余韻深遠的效果。海明威曾把創作比喻為“冰山”,他說:“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就是說,作家把八分之七的思想情感隱含在形象背后。見諸筆端的雖只有八分之一,但讀者卻能強烈地感到這八分之一背后的分量。這正是《老人與海》的那種內在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據說,《老人與海》他校改了兩百多次,本來可以寫成一千多頁長,最終只剩下幾十頁的一個短中篇。假如仍是一千多頁,那就不是海明威了。海明威的魅力在于,他凈化了當時的文風,掀起了一場“文學革命”。也因此,他被同時代及后來的許多作家奉為典范,并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目光。其春風化雨般的影響,經久不衰。
讓我們永遠記住經典《老人與海》,永遠記住“硬漢”桑提亞哥,永遠記住偉大的海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