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一輩中東國家領導人均以長壽而多病著稱,沙特國王法赫德也不例外。今年7月27日,老國王在傍晚被送進首都利雅得的一家醫院接受檢查,但先進的醫學技術也未能挽救他病魔纏身的軀體,8月1日他與世長辭,享年84歲,這在阿拉伯人中也算是高壽了。
其實,在登基之后的20多年里,法赫德有近一半的時間纏綿于病榻。他身體肥胖,體重超過90公斤。加上身居高位,政務繁忙,上世紀90年代后,法赫德的身體每況愈下,糖尿病、心臟病和高血壓等頑疾嚴重威脅著他的健康,左腿循環系統也有毛病,走路都要拄拐杖。1994年,他通過外科手術摘除了膽囊,1995年在連續兩次被送進醫院治療后,又在11月得了中風。為此,在次年1月他授權同父異母的弟弟阿卜杜拉王儲管理國家。盡管七個星期后,法赫德出院繼續親政,但畢竟歲月不饒人,很快就因身體原因“退居二線”,從此除一些重大問題外,其余政務都交給了王儲處理。
在這之后的十年時間里,法赫德最受媒體關注的似乎就是他的健康問題。1998年,一位美國官員在與他會談后證實說:“國王說話很少,行動困難,記憶模糊,有時甚至認不出他的客人。”2003年5月,法赫德接受了左眼白內障手術,今年5月又因患肺炎入院。
不過,“一身是病”的法赫德早年時卻是一位干練果敢、政績突出的君王,其所作所為無愧于他的“獵豹”(“法赫德”在阿拉伯語中的意思)之名。他幼年時在宮廷接受伊斯蘭教育,后赴歐美接受了高等教育。國外的求學經歷讓他意識到教育興國的重要性,此后終其一生他都極為重視教育的發展。1953年,法赫德創建了沙特王國教育部,并出任第一任教育大臣。其間,他主持制定了發展教育的長遠規劃,創辦了阿拉伯半島上第一所大學——利雅得大學。1975年3月,法赫德被定為王儲兼第一副首相。同時,由于其兄哈立德國王的健康原因,他受命主持國家日常事務,執掌朝政。在此后的十年里,法赫德將沙特年均教育投入猛增至204億里亞爾,其人均教育支出甚至超過了發達國家。在1990年~1995年的第五個五年發展計劃里,僅人力資源開發的款項就占總撥款的28.33%。
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法赫德受命執政期間正趕上阿拉伯國家最“輝煌”的時期。1973年~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后,作為世界頭號石油大國的沙特,石油出產和收入成倍增長。在之后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和第三次石油大震蕩期間,法赫德看準時機、運籌帷幄,對外國資本實行一系列限制措施,并通過參股、聯營和贖買等手段,終于在20世紀80年代初將所有外國石油企業收歸國有。到1982年法赫德“轉正”成為沙特第五位君主時,沙特的人均收入已高達1.6萬美元,為沙特贏得了“超級金融大國”的美譽。
巨額的“石油美元”讓世世代代以放牧為生的沙特人“一夜之間從駝背鉆進了奔馳轎車”,而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又令沙特人在經歷了“飲馱奶”的時代后,習慣了“咖啡+墨水”的組合。僅此兩點,就足以令法赫德名垂后世了。
石油收入也讓法赫德以250億歐元的巨額資產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王,而他也一向以“能花錢”聞名于世。他的錢又花到哪兒了呢?
法赫德極為看重他在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地位”,甚至放棄了“陛下”的稱號,改稱“兩圣地仆人”。1980年,法赫德下令興建《古蘭經》印刷出版中心,將《古蘭經》譯成各國文字免費發行,同時每年對伊斯蘭國家提供超過30億美元的貸款和贈款,希望以“一手拿《古蘭經》,一手拿支票簿”的政策將沙特建為“全世界穆斯林的精神祖國”。在爭當阿拉伯世界首腦的角逐中,法赫德同樣以金錢開道,每年光是給巴解等民族解放組織的援助就多達十億美元。但是,法赫德卻算不上一個好的投資家。兩伊戰爭期間,他看好薩達姆,“借”了他200億美元的軍費,但伊拉克轉過身就入侵了科威特;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他選擇了美國,但為此支付的500多億美元險些掏干了沙特的“老底兒”;蘇聯入侵阿富汗,他提供大量金錢支持阿富汗的游擊戰,但因此“培養”出的恐怖大亨本·拉登日后卻給沙特帶來了天大的麻煩……
法赫德為人保守。他曾說:“西方式的民主體制不適合我國,選舉制在沙特是找不到位置的。”然而,這一態度卻受到了美國的嚴厲批評,加上近年來國內經濟不景氣,失業現象嚴重,恐怖事件接連發生,老國王雖臥床休息也不得消停。不過,法赫德現在終于解脫了。斯人已矣,就把所有的麻煩都留給后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