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的國家舉行選舉,但是8月15日開始的利比里亞總統選舉另有看點。這不僅因為選舉要在明星從政的老調里彈出新意,在人氣明星與資深政治家的較量中,前“世界足球先生”喬治·維阿贏得了利比里亞民眾的普遍支持,還因為這個國家曾因殘酷的內戰而一度成為人間地獄。從軍閥混戰到明星參政,由此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不再需要解放者
利比里亞位于非洲西海岸。它因如下這些“契機”而為中國公眾所認識:其一,它是非洲最早的獨立國家,但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陷入頻繁的內戰中。軍人和政客爭權奪利,多伊、泰勒與布拉三屆政府都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注腳,內戰造成十幾萬人喪生,上百萬人淪為難民。當時各國媒體大量報道了利比里亞政局亂象和人民慘狀,給中國公眾留下強烈印象。其二,中國與利比里亞在1989年和1997年兩次斷交,起因都是利比里亞在臺灣問題上公然制造“兩個中國”,雙方外交關系于2003年10月11日恢復。其三,2003年8月,泰勒總統被迫下臺流亡尼日利亞,他的罪名包括挪用公款、非法販賣武器、支持恐怖組織、戰爭罪等。當時與他境遇相似的人物還有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南聯盟前總統米洛舍維奇和秘魯前總統藤森等人。他也因和這些“大人物”命運相似而再次“揚名”。其四,利比里亞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主要派駐國之一(包括中國部分維和人員)。2003年成立過渡政府和正在進行的此次總統大選都是在維和部隊“主持”下進行的,但這支隊伍因為今年5月曝出的性丑聞而遭到利比里亞人的反感。
今年的總統大選,是一場期待已久的選舉——早在2003年8月18日,前總統泰勒下臺后,利比里亞政府和兩大反政府武裝就在加納首都阿克拉簽署和平協議,決定先建立一個為期兩年的權力分享過渡政府,再舉行全國選舉建立正式政府;這也是一場貼近民主理想的選舉——歷史上曾有葡萄牙人和美國人等侵入這片土地,使得美國黑人后裔在利比里亞建國后進行了百余年統治。1980年土著黑人出身的多伊發動政變后,成立軍政府,打破了這種壟斷。形式上,1997年的總統選舉與今年的選舉最相似,都是在內戰結束后,經國際社會斡旋,依據政府和反政府力量達成的和平協議舉行。不過,有評論說,1997年大選是一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選舉,當時泰勒憑借暴力與恐怖在13位候選人中占據絕對優勢。相比之下,今年大選前有過渡政府兩年來的工作鋪墊和國際和平勢力的有效干預,參選人數更多,也沒有了泰勒式的強權人物,選舉會更加自由公平。所以說,這是歷時14年內戰結束后,利比里亞的首次普選。
利比里亞選民說,“利比里亞需要的不再是解放者,而是發展者和國家重建者”。受戰亂和貧窮蹂躪的利比里亞人需要和平與發展,需要安全,需要通水、通電,需要食物,需要工作,當然,還需要激情和榮譽。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利比里亞選民考量著明星與政客、英雄與囚犯、文盲與學者、男人和女人。
亂世出英雄
生逢亂世是大多數利比里亞人的劫數,也是他們的機遇。22位候選人中有兩位呼聲最高,一位是前“世界足球先生”喬治·維阿,另一位是著名的政治家、經濟學家艾倫·瑟里夫·約翰遜女士。
38歲的三料球王維阿是利比里亞人愛戴的“喬治王”。他出生在首都蒙羅維亞貧民窟,兄弟姐妹14人,三歲喪父,繼而又失去母親。維阿在孩童時就在足球方面表現出驚人的天賦,前總統多伊是一位足球迷,他發現維阿的足球天賦后,拿出10萬美元送他到巴西深造。維阿14歲被科特迪瓦足球俱樂部看中,19歲被法國摩納哥隊教練看中到法國踢球。1995年,維阿因為在巴黎圣日爾曼隊的出色表現而史無前例地獨攬“非洲足球先生”、“歐洲足球先生”和“世界足球先生”三項桂冠,開非歐洲球員當選“歐洲足球先生”的先河。足壇上的成就讓維阿成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利比里亞人,喜愛足球的利比里亞人也把他當作神一樣膜拜。維阿一直想回報支持他的利比里亞人,2000年至2002年,維阿回國擔任國家足球隊的教練,使得利比里亞足球成為非洲最具競爭力的球隊之一。他還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在預防艾滋病和反對使用童子軍的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因而獲得了人道主義運動功勛人士的阿瑟·阿什獎。2004年,維阿與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進行了一次會晤,談話中,維阿意識到,要改變利比里亞命運,還是要靠權力,坐上總統寶座,才能實現自己的治國理念。
與半路出家的維阿相比,瑟里夫的資歷更符合政治家的標準。年近70歲的瑟里夫有利比里亞“鐵娘子”之稱。她擁有哈佛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擔任過被多伊推翻的托爾伯特政府的財政部長,是著名的聯合國官員、銀行家和利比里亞團結黨領袖。軍人政權時期她兩度流亡,兩次以政治犯的身份入獄。她曾經兩次參與利比里亞的總統選舉,1985年的初次嘗試因為政治迫害而失敗,1997年在和泰勒等人的競爭中排名第二。她在聯合國、世行等國際機構中長期供職,國際社會交往甚密,泰勒倒臺后美國人視她為新總統第一人選。
民心與明星
維阿太年輕,瑟里夫是離異的單身母親;維阿文化程度不高,瑟里夫財力不足;維阿接受了法國國籍,瑟里夫長期流亡國外;維阿沒有政治經驗;瑟里夫是白領精英,但缺乏對眾多下層選民的號召力……如果僅僅挑剔候選人的這些不足,就無法把握普選的走向。在候選人璀璨的星光背后,真正的光源是民心。其實,對利比里亞人來說,22位候選人里誰能最終獲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總統要有凝聚人心、整合國家的號召力。利比里亞人因為政變、內戰和屠殺而飽受摧殘,陷于分裂,“也許足球,是惟一讓利比里亞人重新團結在一起的力量”。正因這個緣故,很多人看好“足球先生”。如果這些人的預測成真,對利比里亞人來說,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軍閥總統多伊、泰勒與布拉
利比里亞自獨立至1980年,歷屆政府一直由美國黑人移民后裔壟斷。1980年4月,28歲的軍士長多伊帶領16名訓練有素的士兵發動流血政變,建立軍政府,結束了美國黑人移民后裔百余年統治的局面,還首創了由十多個士兵政變成功的特大新聞。但多伊上臺10年來,為翦除異己,大開殺戒,使這個西非小國處于一片恐怖之中。1980年,利比里亞人均收入達2000美元,曾是非洲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多伊上臺后,利比里亞被聯合國列入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各階層人士對多伊統治極為不滿,他的手下曾發動過大大小小政變達36次之多。1989年,查爾斯·泰勒領導的反政府武裝起兵。1990年9月,38歲的多伊被反政府武裝打死。
泰勒曾是多伊的好友,美國黑人后裔,80年代初曾任多伊政府中的副部長等職,后因多伊指控他犯有貪污罪,和多伊反目,1984年逃往美國。多伊隨后指控泰勒攜帶100萬美元公款,要求美國政府逮捕他,并引渡給利比里亞政府。在美國警方準備引渡泰勒之前,泰勒尋找機會越獄逃跑。后來,泰勒到了科特迪瓦,組織海外難民進行軍事訓練。1989年圣誕節前夕,泰勒帶領100多名武裝人員打回國內。1992年,向首都蒙羅維亞發起強大攻勢,國家陷入內戰。1996年,各方停火并于第二年舉行大選,泰勒以75%的選票當選總統。泰勒當政未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安定,內戰仍在繼續。從2000年開始,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強烈要求泰勒政權下臺,并停止對利比里亞的經濟援助。自2001年5月起,利比里亞因支持塞拉利昂以及其他周邊國家的反政府武裝而遭到聯合國的軍事和貿易制裁。2003年8月11日,在國內外的巨大壓力下,泰勒被迫下臺,流亡尼日利亞。摩西·布拉就任臨時總統。
布拉曾和泰勒一起在國外接受軍事訓練,他追隨泰勒從事反政府的武裝斗爭。泰勒執政后,布拉曾先后出任利比里亞駐利比亞和突尼斯大使。2000年,布拉任利比里亞副總統。2003年6月,布拉因被控與美國合謀推翻泰勒政權而被關押了10天,后又平安出獄。布拉就任總統后于同年10月組建全國過渡政府。過渡政府執政以來,大力推進和平進程,努力恢復國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