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阿裔在9.11后采取了冷靜、寬容、克制的態度,但還是遭受了歧視和不公正的待遇,而且這種狀況還在持續,從中也讓我們看到了美國多元化社會的另一面。
9.11過去四年了,飽受牽連的阿拉伯裔美國人是否走出了災難的陰影,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2003年美國密歇根大學在底特律阿拉伯裔社區進行了有關9.11對阿裔生活影響的調查。底特律地區現有阿裔居民22萬人,是中東之外最大的阿拉伯人居住區。根據2004年7月29日公布的調查報告,有近六成的受訪者說,他們比9.11事件之前更擔心自己的家庭和親人的未來。另外,15%的受訪者說,他們在9.11事件之后的幾年時間里受到過各種辱罵、騷擾、脅迫,甚至是攻擊,受到直接人身攻擊的約有3%。令阿裔美國人感到最受侮辱的語言是“滾回老家去”、“你是基地組織的人嗎?”、“拉登怎么樣了?”等。42%的人認為他們的宗教沒有被主流社會尊重,近一半的人認為美國的媒體對阿裔美國人的報道有失偏頗。該調查還顯示,在反恐問題上,阿裔美國人依舊被當成了替罪羊,49%的一般民眾認為應該對阿裔美國人加強監視,41%的人認為即使沒有確鑿的證據,也可以拘留阿裔美國人,23%的人贊同警察可以以貌取人,攔阻阿裔美國人的汽車進行搜查。
情況不容樂觀
民調從一個方面說明了阿裔美國人的處境。在過去的四年時間里,阿裔美國人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磨難。
大批阿裔移民被遣返。9.11事件“改變了一切”,如何打擊恐怖主義,如何加強安全防范措施、將恐怖分子拒之于國門外,成為美國所面臨的最迫切問題。由于美國將反恐對象鎖定為本·拉登和伊斯蘭極端主義者,來自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的移民不可避免地受到牽連,無理由面談、非法拘留迭出,一浪高過一浪的阿裔移民被遣返,更造成了許多家庭的分離,給阿裔留下了沉重的創傷。
在9.11發生不久后的第一輪驅除非法移民潮中,有600名阿裔和穆斯林被遣返,緊接著2002年的再一次驅除中,約有3000阿裔人被非法拘留,據稱這些人來自有“安全威脅”的國家。而2003年出現了更大規模的驅除行動,政府要求來自25個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的16歲以上的男子移民進行登記,最后登記數是8.2萬人,約有1.3萬人面臨驅除。美國政府當局也清楚,這其中只有少量的人與恐怖主義有瓜葛,絕大多數人只是違反了移民法而已。盡管最后政府沒有公布此次行動到底驅除了多少人,但很多阿裔人還是開始了“大逃亡”:一些家庭變賣家產,整理行裝準備出發;為了減小目標,有的家庭分散行動;還有些人更干脆,逃到了加拿大或回國了;更多的人則隱藏到了更深的“地下”,具體數字無人知曉。一位來自黎巴嫩的商人,來美國已經14年了,有兩個美國籍的孩子,此次也不得不賣掉房子,攜妻子孩子回國了。在過去的幾年中,來自亞洲和非洲的移民被遣返的數字上升了27%,其中巴基斯坦裔、約旦裔、黎巴嫩裔、摩洛哥裔翻了兩番,埃及裔漲了三倍。
“種族形象定性”橫行。根據美國司法部的說法,所謂“種族形象定性”就是執法人員僅僅憑借某人的種族、族裔或原國籍,而不是這個人的行為或得到的其他信息,就對他采取行動,認定他從事某種犯罪行動。根據2004年美國大赦國際的調查,9.11后種族形象定性在美國逐漸擴大化,約有320萬人遭受過種族形象定性的迫害,其中來自中東、南亞的移民首當其沖,成為受害者。機場安檢時,僅僅由于長相和姓氏,不少錫克族和穆斯林裔被要求特殊檢查,甚至不顧其宗教信仰,要求他(她)們當眾解下頭巾,接受檢查。有輿論說,美國從來就認定只有來自阿拉伯或穆斯林國家的男子才可能是恐怖主義分子,根本沒有想過白人男子,而被稱為“美國塔利班”的約翰·沃克爾就是出身天主教家庭的白人!盡管2003年6月布什總統頒布法令,明令禁止種族形象定性,但阿裔美國人還認為,該法令沒什么作用,因為有太多的“但是”、“然而”,政府依舊可以打著反恐的旗號,對阿裔進行種族歧視。
無奈的自衛
如此惡劣的處境,使得阿裔美國人很是心寒。9.11后,盡管自稱是“真正的阿拉伯人及百分之百的美國人”的阿裔美國人處境尷尬,但還是表現出堅決明確的態度,稱阿拉伯裔人與全國人民一樣,為此起悲劇所震驚,表示愿意配合政府行動,許多人更是通過向死難者捐錢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情。但殘酷的現實使得他們采取了自衛的手段。
走為上策。9.11后聯邦調查局和移民局的官員“造訪”了200多所大學,調查來自中東的留學生。他們向校方調查中東留學生的學科、表現和住址,同時也直接與留學生談話,內容從對本·拉登的看法到畢業后的去向。如在圣地亞哥地區,移民局的官員與35所學校進行了接觸,調查相關國家學生的檔案,直接與來自伊拉克、伊朗、蘇丹、巴基斯坦、利比亞、沙特阿拉伯、阿富汗、也門等國的留學生進行談話,扣留了十名涉嫌違反簽證條例的學生。中東留學生對于這種調查普遍感到害怕,但對政府的行為表示理解。一名留學生說,“我不責怪他們,畢竟幾千名無辜的生命在短時間內消失了”。生存條件的惡化和擔心安全沒有保證,離開美國、轉學黎巴嫩成為一些阿裔學生的選擇,黎巴嫩教育部門在一個月中曾經接到過200多份轉學申請和咨詢。無獨有偶,一些阿裔商人也選擇了離開美國,回中東發展。沙特阿拉伯裔的紡織品商人巴德爾畢業于美國,家族在美國也有很大的產業,但9.11后遷往了黎巴嫩,因為他對美國的簽證和出入境制度感到厭煩,也受夠了美國社會看待阿拉伯人的那種異樣的目光。
用手中的投票權說話。阿裔美國人從黨派上分,大致是45%的共和黨人,43%的民主黨人。在2000年的大選中,阿裔較集中的密歇根州、佛羅里達州、俄亥俄州和賓西法尼亞州,是兩黨爭奪激烈的“戰場州”,46%的阿裔選民投了布什的票,使得他能夠在這四州力壓對手戈爾。2004年大選前的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的阿裔選民準備放棄布什,支持布什的人只有27%。從青睞布什到不喜歡布什,主要是因為他在巴以沖突問題中存在明顯偏袒以色列的做法,發動伊拉克戰爭和國內9.11后侵犯公民自由權。由于上述四州阿裔選民有50萬人,密歇根阿裔選民占總數的5%,兩黨都不敢輕視,做了大量工作。但阿裔實在是被布什的政策傷透了心,69%的人認為總統該換人了,支持克里的人中有一半人并非認同他的政策,而是不喜歡布什,“除了布什誰都行”。
因為阿裔美國人是個集合體,有著不同的原籍和宗教信仰,所以,他們的政治態度也不太一樣。一方面一些阿裔反對布什,另一方面又有一些阿裔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后給布什競選捐款,而且出手大方,他們之中不少是伊拉克裔,因為政治迫害等原因離開了祖國,他們為推翻薩達姆政權而歡呼,認為布什不僅拯救了伊拉克,而且拯救了周邊的國家,給這些國家帶來了西方的民主。但更多的伊拉克裔人既希望薩達姆政權垮臺,同時又不愿看到生活在伊拉克的家人、親友在戰爭中再次遭到重創。
盡管阿裔在9.11后采取了冷靜、寬容、克制的態度,但還是遭受了歧視和不公正的待遇,而且這種狀況還在持續,從中也讓我們看到了美國多元化社會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