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兩國的文化中都留有對方文化的許多痕跡,但也有根本的不同點。正是由于這個不同點,同時也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兩國地位的變化,才導致日本對中國戰后的大度與寬容沒有給予積極的回應。
人們常用“一衣帶水”來形容中日兩國的關系。然而,從近代開始,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殖民擴張,這兩個“一衣帶水”的近鄰卻走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中國喪失了東亞強國的地位,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社會;而日本卻經過明治維新變得強大起來,并且加入西方列強行列,對過去的文化母國中國進行了更為殘暴和野蠻的侵略。這種情形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才有所改變。
中國人以德報怨
讓世人驚訝的是,相對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與殘暴,戰后的中國卻對日本表現出了極度的寬容與友好。不論是戰爭剛結束時的國民黨政府,還是其后的共產黨政府,以及中國的國民,都對日本表現出了大度與包容。
“禮”送戰俘
中國對日本戰俘和僑民的遣返,是戰后一道奇特的風景。1945年8月15日,就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同一天,中國國民政府總統蔣介石就向全世界公開發表了一般被稱為“以德報怨”的廣播講話,號召中國同胞“不念舊惡”和“與人為善”,通過寬恕日本來謀求未來同日本的友好關系。正是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那些散布在中國各地、多達數以百萬計的日本僑民在一年內平安回國。這在當時簡直就是個奇跡!
新中國成立后,雖然日本政府不承認中國的共產黨政權,但是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日兩國展開了獨具特色的“民間外交”。1954年11月,中國紅十字會和日本紅十字會及日中友好協會簽訂“在華日僑歸國備忘錄”,據此有三萬多名滯留在中國的日本僑民回到日本,經中國政府1956年開庭審判而宣布免予起訴的1000多名日本戰犯也被允許回國。
放棄賠償
在戰爭賠償問題上,中國也表現出了巨大的寬容。要知道,二戰結束后,蘇聯從德國獲得120億美元的戰爭賠償;猶太人從德國獲得600億美元的賠償。而中國政府從中日人民世代友好的愿望和長遠利益出發,放棄了賠償要求。近代史上,外國列強對中國的戰爭索賠是中國人傷口上永遠的“痛”!發生在50年前的那場甲午戰爭日本向清政府索要的戰爭賠償就高達2.3億兩白銀,相當于當時清朝國庫三年財政收入!
1945年由中、美、英三國發布的《波茨坦公告》,第一次明確了日本賠償的原則,日本可以保留維持其經濟運轉所必須的工業設備和實物,其余的可以用來賠償。戰后初期,美國對于日本賠償的態度還相當積極,后來稍有動搖,但還是于1947年4月4日采取單獨行動,發動了“先期拆遷”。“先期拆遷”計劃將日本工業設備實物的30%作為對直接受日本侵略國家的賠償物資,其中中國可得15%。可是隨著美、蘇對立日益尖銳,再加上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順利進展,美國的外交政策就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對這個30%的賠償范圍也一減再減,最后中國只得到了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這期間國民黨政府派出的中國首席代表吳半農多次嚴正交涉,但美國不予理會。
中國戰時損失,據國民黨行政院賠償委員會的估計,按當時價格計算,不下620億美元,而中國分得的賠償物資才約值2250萬美元,只占萬分之三。中國分得的賠償物資中,最大、最新、最完整、最切合需要的成套設備首推吳港“11—5—5”海軍兵工廠的1.5萬千瓦發電設備一套;其次是同廠的200噸碼頭式起重機一具。中方得到通知后,立即派了幾位專家前往拆遷。就在這兩套設備拆卸時,美國政府于1949年5月13日向盟總頒發臨時指令,取消了“先期拆遷”計劃的執行,停止了日本對各盟國的賠償,并在1951年片面簽訂的對日《舊金山和約》將賠償問題交由日本和其他國家通過雙邊協定來解決。從1952年2月17日開始,日本和臺灣當局就締結雙方和平條約展開談判,起初臺灣方面主張日本應該進行戰爭賠償,但是在日本的堅持下臺灣很快便放棄了這一要求,在4月28日簽訂的《日臺條約》中也沒有明確地提到戰爭賠償問題。
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中國政府為了盡快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戰略構想,同時考慮到中日關系的大局,主動提出放棄對日本的戰爭賠償要求。在1972年9月的《中日聯合聲明》中,中國政府明確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
收養兒童
在戰爭期間,不但大批日本軍隊來到中國進行侵略和燒殺搶掠,而且還有眾多日本平民也移民中國,從事商業或其他各種生產和經營活動。日本戰敗后,日本軍隊和這些日本平民蜂擁回國。在這種混亂的大逃亡過程中,有很多日本人滯留了下來,其中大部分是失散的兒童。對此,中國人更是表現出了巨大的寬容,很多中國人以博大的胸懷和同情心收留或幫助那些逃難中的日本平民,收養了眾多日本的兒童,并把他們撫養成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已經有很多“日本殘留孤兒”又回到了日本。
放棄占領
二戰快要結束時,如同對待法西斯德國一樣,曾經有過盟國分割占領日本的設想,但是戰爭的最后結局卻被美國所控制,最終美國單獨占領了日本。同樣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一方面無法與美國的實力相提并論,另一方面由于很快爆發了內戰而無暇顧及日本,所以除去接受日本投降和派代表參加“遠東委員會”和“盟國對日管制委員會”這兩個對日占領的咨詢和監督機構之外,中國并沒有派軍隊進駐日本,也沒有向日本提出任何領土要求。
寬容也需有實力
對于中國人的大度與寬容,應該說有一部分日本人是懂得感激的,他們不但能夠深刻反省歷史,而且積極地促進中日兩國的友好交往。這也是戰后長期以來中日兩國沒有官方關系而仍然能夠開展“民間外交”的原因。但是,隨著日本人中了解中國和對華友好的老一代人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以及日本社會長期以來對歷史教育的嚴重缺乏,很多日本人越來越不知道過去的歷史,也不愿意承認中國曾經對日本有過的寬容。相反,他們認為,中國的這些寬容主要是由當時的國際環境和中國本身的地位而導致的,比如戰后初期中國根本無力駐軍日本,美國也不會允許中國駐軍日本,中國放棄賠款和寬恕日本戰犯并允許其回國也與中國未完成統一和兩岸對立有關。對于中國民間收養日本殘留孤兒的義舉,日本社會倒是確實心存感激,但僅存的這一點點感激也被目前日本社會的全面保守化和對華不友好的氣氛所掩蓋。當前,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指責中國在利用歷史問題向日本施加壓力,認為中國對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ODA對華援助也缺乏感謝和應有的宣傳等等。
如今,中國和日本的關系堪稱國際關系中最為微妙和復雜的關系之一,這兩國給人們的感覺是既近又遠。兩國同在東亞,在歷史上也曾經有過大致共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至今兩國文化中都留有對方文化的許多痕跡。但是,這兩國又是非常不同的國家。中國文化崇尚寬容和同情弱者,強調以德服人,而日本文化則比較崇拜和服從強者或與強者為伍。正是由于兩國文化上的這一根本不同,再加上國際形勢的不同變化以及兩國地位的不同變化,才導致了今天的日本對中國戰后的大度與寬容沒有給予積極的理解和回應。
寬容是人類的一種美德,但是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寬容必須借助于實力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否則寬容就不會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反而有可能被看作是軟弱可欺。中日關系如此,國際社會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