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韓中建交13周年紀念日。13年前的8月24日,我站在釣魚臺芳菲苑的大廳里,親眼目睹了韓中兩國外交部長簽署兩國建交聯合聲明的激動人心的時刻。雖然已經過去了13年,當時的情景依然恍如昨日。
建交時兩國的人員交流僅有9萬多人次,但到2004年已達到350多萬人次,是建交時的39倍。2004年,訪問中國的韓國人為285萬人次,僅次于日本位居第二。今年,到7月為止,來華的韓國人數已經超過日本。韓國成為中國最大的海外游客來源地。目前每周有380多個航班穿梭于韓國的六個城市和中國的24個城市之間。大約30多萬韓國人長期居留在中國。為確保韓國僑民在中國安居樂業,韓國政府已經在上海、廣州、成都、沈陽、青島五個城市設立了總領館。而到目前為止,美國和日本也只在中國的四個城市設立了總領館。
兩國人員的頻繁往來為中國帶來了滾滾“韓流”。韓國的家電產品在中國熱銷,韓國的現代轎車在北京大街上隨處可見。據統計,現在每天有一億多中國觀眾在看韓國電視劇,例如《看了又看》、《愛情是什么》、《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大長今》等等。我經常聽一些中國朋友抱怨說,每天下班回家,都發現妻子、女兒守著電視看韓劇,讓他們看不了別的,只好打算再買一臺電視。為什么中國人這么喜歡韓劇呢?我想處在轉型期的中國人渴望富裕、安寧的生活,而韓劇中所表現出來的家庭觀念、男女之道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也常有,讓中國觀眾不自覺就會平添許多親切感。韓國人和中國人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價值觀方面是如此相似。韓劇具有東方式的諒解、寬容精神,體現許多東方式的倫理觀念,如年輕人應該孝順父母、朋友之間以信義為本,做人要誠實,對家庭親情要珍惜等。
在中國出現滾滾“韓流”的同時,韓國也刮起了強勁的“漢風”。近年來,韓國人不僅對漢語,而且對中國的歷史、經濟和文化都非常關注。上世紀60年代我上大學的時候,在韓國只有兩三所大學開設中文系,每年全國也就只有四五十個中文系的畢業生;現在韓國有120多所大學開設中文系,每年的中文系畢業生約有3000多人。當年我上大學時,到中國留學是不可想像的事。如今,在中國學習的近11萬名外國留學生中,正式來華學習的韓國留學生占到了40%,達43000名。如果算上以語言進修來華的大學生和初高中生,以及小學生,至少達五六萬人。2004年有88000名外國人在世界各地參加漢語水平考試,其中55000名考生是韓國人,占63%。
回首13年來韓中關系的發展,最顯著的亮點就是經貿關系的發展。2004年雙邊貿易額已經超過了900億美元。建交時不過50多億美元的貿易額,短短13年間增加了17倍。中國現在已經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韓國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2004年韓國對華投資額超過260億美元。
2002年是中日建交30周年,中日的雙邊貿易額為1000億美元。也就是說中日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用了30年。而韓中雙邊貿易額將在今年,也就是建交13年時就可以達到1000億美元。在投資方面,32年來,日本的對華投資額為480億美元,韓國對華投資額到今年6月底約為290億美元。而日本的經濟實力是韓國的七倍。考慮到韓國、日本的經濟實力、與中國建交時間長短等因素,韓中經貿關系發展的速度比中日經貿關系發展的速度要快得多。2004年,韓國是最大的對華投資國,平均每天15個項目,涉及大約1700萬美元的投資金額。現在在中國注冊的韓國企業有3萬5千多家,其中2萬多家已經正式運營。
我認為國與國之間長期友好合作的基礎,是人民心靈間的溝通。為了能更準確地了解中國,我本人一直都在努力學習中國文化、結交中國朋友。我也深切希望,中國朋友也能努力了解韓國、認真理解韓中友好的深刻意義。衷心希望韓中兩國攜起手來,抓住韓中關系蓬勃發展的良好契機,加強合作,推動兩國關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為維護本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8月24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為慶祝中韓建交13周年,特別邀請韓國駐華大使金夏中先生用漢語作了一次演講。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外交部、北京大學等二十多家單位共6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演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