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領域角度講,APEC應該是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組織;而從能力角度講,APEC則應該是一個“有所能為,有所不能為”的組織。

11月18日~19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韓國釜山舉行。 此前的11月15日~16日,第十七次雙部長(外交部長和經貿部長)會議也在釜山舉行。今年恰是APEC從1989年成立到2020年最終實現茂物目標——“發達成員于2010年、發展中成員于2020年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的“中間年”,因此,茂物目標是前景還是幻景等問題,格外引人關注。
主題與活動
APEC今年的主題是“走向一個大家庭:應對挑戰,追求變革”,三個副主題分別是“重申實現茂物目標的承諾”、“確保透明和安全的商業環境”和“加強交流消弭分歧”,工作重點包括自由貿易(支持WTO多哈發展議程、茂物目標中期審評、區域貿易安排)、反腐敗、知識經濟、人類安全(反恐、能源安全、衛生和減災合作)、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發展、APEC改革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圍繞這些主題、副主題和工作重點,在今年的雙部長會議之前,APEC先后在韓國召開了有關貿易、電信、中小企業、海洋、金融、能源和礦產等問題的七次部長級會議。
支持WTO“多哈回合”的談判和茂物目標中期審評是今年APEC成員在經貿領域合作的主線。這次會議上領導人強調,堅決支持加快WTO多哈發展議程談判的政治意愿,以推動在中國香港召開的WTO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和在其后的談判取得實質、平衡的成果。
關于人類安全,領導人鼓勵落實APEC在反恐、貿易和安全旅行方面的承諾,歡迎有關新倡議,如關于放射源管理、肩扛式導彈對機場安全影響評估以及供應鏈全面安全和全球貿易便利化上的倡議。
在這次會議上,胡錦濤主席提出了舉行“APEC新發傳染病研討會”的倡議。此倡議得到了APEC其他成員的贊賞與支持,研討會將于2006年4月在北京舉辦。
茂物目標通過中期審評
茂物目標是APEC在經貿合作方面最重要的指標。在2001年的APEC上海會議上?熏領導人指示,須在2005年對茂物目標執行情況進行中期審評,以推動各成員按期達標。
茂物目標中期審評也是APEC今年在貿易投資領域的核心工作,在韓國的推動下,茂物目標中期審評報告得以通過。本次審評對茂物目標提出以來取得的成績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分析了APEC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釜山路線圖”,確定了未來實現茂物目標的工作重點和具體合作目標。
“釜山路線圖”包括如下主要內容:推動WTO新一輪談判取得進展;加強集體行動計劃和單邊行動計劃;推進高質量的區域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協定(RTA/FTA);制定釜山工商議程,即通過促進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保護、中小企業發展、反腐敗、貿易安全及結構改革等領域的合作以不斷改善貿易投資環境;加強能力建設;繼續推行“探路者方式”,尋找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突破口。
能否按時實現茂物目標,將是檢驗APEC僅是一個論壇還是一個有效的組織的試金石。如果APEC的發達成員能在2010年按時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的目標,那么必將有力推進APEC進程,并給發展中成員樹立榜樣,從而使APEC在2020年順利實現茂物目標;否則,APEC的未來就成問題。
優勢與局限性
2004年,我與APEC其他成員之間的貿易額達到8357.3億美元(同比增長34.4%),占我對外貿易總額的72.4%。在我十大貿易伙伴中,除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外,其余都是APEC成員,依次分別為美國、日本、東盟、中國香港、韓國、中國臺北、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在引進外資方面,2004年,來自APEC成員的合同金額1074.9億美元,實際利用金額423.1億美元,均占我合同外資金額與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的70%。
APEC成立十幾年來,各成員的經濟日益開放,貿易投資壁壘也日益消除。據統計,APEC成員的平均關稅從1988年的16.6%下降到6.4%。但是,APEC推動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的努力也遇到了體制上的限制。APEC協商一致和非強制性的方式的確是其優勢和力量所在,但另一方面,APEC方式的非約束性,也使其能否按時實現茂物目標值得懷疑。
同時,全球和地區經貿環境的變化以及經濟全球化飛速發展,也使APEC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內涵較以往更加豐富,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規制改革和反腐敗等旨在改善貿易投資環境的“邊界內問題”引人關注。
另外,APEC“部門先行自愿自由化”(EVSL)的失敗和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刺激了APEC范圍內RTA/FTA的蓬勃發展。目前,APEC成員共簽署了40個RTA/FTA?熏其中包括成員間的14個。除已經簽署的以外,APEC成員正在談判的或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RTA/FTA還有40余個。這也許是APEC成員對它在貿易投資自由化方面的作為不滿的表現。
APEC在消除政治上最敏感的經濟部門,如農業、部分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保護主義方面鮮有進展。但APEC的磋商作用,在于鼓勵成員經濟體政府使用一切可能的辦法促使貿易自由化,以達到協議的目標。在投資方面,雖然APEC在1994年制定的投資準則是非約束性的,但是,APEC成員經濟體的政府都對其國內立法做了相當程度的改革,以使其日益符合這些準則。
總的看來,從領域角度講,APEC應該是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組織;而從能力角度講,APEC則應該是一個“有所能為,有所不能為”的組織。
與東亞合作的關系
今年12月14日,首屆東亞峰會(East Asian Summit)將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召開。首次東亞峰會將包括16個成員,即東盟十國、中日韓,再加地區外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
這次東亞峰會,將面臨一系列困難與問題。首先是成員的構成。此次16個國家參與東亞峰會,是多方爭論和妥協的結果。本地區外的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參與了此次峰會,使此次峰會的地域意義大打折扣,也為今后地區外國家參與東亞峰會開了先河。不難想像,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巴基斯坦等國參與東亞峰會,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其次是東亞合作的前景。是建立自由貿易區,還是經濟共同體,甚至共同體或者同盟,抑或僅僅是個論壇,這些問題,都要在未來明確。第三是東亞峰會的機制問題。是重復10+3機制,還是學習APEC的領導人—部長—高官—工作組機制,或者是自己新創一個機制,但無論那種機制,都面臨著實際操作上的困難。
APEC成立已經16年了,其在目標、機制等方面已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果東亞峰會只是重復APEC進程,那么它的意義和前途將是值得懷疑的;但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條件下,又很難指望東亞峰會能為地區經濟合作開出一條新路。由此看來,東亞峰會與APEC到底是合作關系還是競爭關系,目前還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