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據海關統計2004年1~12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11547.4億美元,同比增長35.7%,工業制成品占出口總額93.2%,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分別上升54.5%和27.9%,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排位超過日本升至第3位。
我國對外貿易的總體情況
改革開放為對外經濟貿易鋪就了巨大的發展平臺,80年代我國外貿實現了第一次飛躍。到1990年我國外貿達到1154億美元,位居第16位, 90年代我國外貿實現了第二次飛躍。1997年中國外貿總額首次突破了千億美元,達到3252億美元,在世界貿易中的排位升至第10位。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外貿實現了跨越式高速增長,2000年突破4千億美元達到4743億美元,位居第7位。此后一年上一個臺階,到2004年達到萬億美元,在世界貿易的排位中升至第3位。這么大的規模,這么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國外貿史上是罕見的,堪稱“劉翔式的跨越”。
迅速發展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經歷了從互通有無到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中廣泛的國際分工與合作,因而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對外貿易出口占GDP的比例由1978年的4.6%到2003年上升為31.1%;增加了國家的稅收,2003年外貿進出口關稅收入占全國總稅收的13.6%;擴大了就業,2003年的外貿出口解決了6500萬人的就業,每出口創匯1億美元就能增加1.5萬人的就業機會;增加了國家的外匯儲備,到2004年底國家外匯儲備達6099億美元,有效地防范了金融風險,維護了國家的經濟、金融安全。
在迅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我們對以下幾個問題應有清醒的認識。
1.首先,在高速發展的外貿總額中包含有相當數量的“水份”。在我國的外貿進出口額含有相當比重的加工貿易,眾所周知加工貿易是大進大出,兩頭在外,對國民經濟的拉動鏈短,國家實得外匯收入一般在15%左右。例如南方沿海省份的加工貿易既不需要寶鋼的鋼材,也不需要山西的煤炭,主要吸收了大批的川妹子,湘妹子,而且高新科技含量也不高,依靠加工貿易來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是遠遠不夠的,當然,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加工貿易功不可沒,它為國家增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稅收,引進了發達國家的管理經驗。相對來講,一般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大于加工貿易,長三角的出口后勁日益顯示出來。90年代以來,珠三角的加工貿易也在努力尋求產業調整,大力吸引和增加高新技術含量。
2004年我國出口總額5934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3280億美元,占55.27%,進口總額5614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2217億美元,占39.49%,進出口總額11547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5497億美元,占47. 65%,加工貿易一般在國內增值15%左右,由此算來,2004年實際外貿總額為6874億美元左右,排在英國(2003年6922億美元)之后,位居世界第6位。
2.我國對外貿易是擁有發達國家的貿易額,而實際上依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商品結構,高新科技含量比較低。2004年我國高新技術出口額為1655億美元,占總出口5934億美元的27.9%。據WTO統計2000年世界前十大出口成員高新科技含量平均為40%,而我國當年僅占14.9%。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還只是貿易大國,離貿易強國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不僅如此,目前我國出口的高新科技產品中,有相當一部分產品的核心技術為三資企業所擁有,大部分核心技術,關鍵的零部件是從海外來的,而不是我們自已發明創造的。例如筆記本、電話、手機、數碼相機、小轎車等。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我國還算不上“世界工廠”,只能是“世界加工廠”。世界工廠是日本和西方國家免費送給我們的一頂高帽。最近香港報紙評論此事,說“這頂帽子開始戴著很舒服,時間長了則會頭痛”。
3.我國大量的出口產品是貼牌加工。 2004年我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將突破900億美元,但自己的名牌卻廖廖無幾。2003年我國出口50.25億雙鞋,收匯124.90億美元,平均單價為2.49美元。2001~2003年我國對美國出口鞋平均單價5.48美元,而同期意大利對美國出口鞋的平均單價為22.6美元,是我國鞋價的4倍多。我國出口鞋的數量在世界上排在首位,但缺少世界級的名牌。
4.目前我國出口產品有不少是以犧牲我國的環境為代價的,例如一些化工、輕工產品,焦炭中的土焦、改良焦、還有砍伐樹木制作的一次性筷子等等。用這樣的產品來換取外匯對國家和人民來講是得不償失的!國家用來治理環境的投入遠遠大于這些企業的外匯收入。
5.我國外貿出口市場過于集中。據我國海關統計,從1993年至2002年我國對美國、歐盟、日本和香港地區(香港從祖國內地進口的產品大部分都轉口到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出口額一直占總出口額的70%以上。
2004年我國對上述地區的出口額為4065億美元,占總出口額5934億美元的68.5%。以鞋類為例,2003年我國對美、歐、日三個地區鞋類出口額80.73億美元,占鞋類總出口額的64.6%。市場過于集中,數量巨大,極易引發貿易摩擦。美、歐、日三個地區人口為7億多人口,扣除我國13億人口,世界上其它地區還有40多億人需要穿鞋。所以中國鞋類出口企業,除了繼續鞏固和發展對美、歐、日的出口外,還應大力落實出口多元化戰略,為國家和企業創造更多的外匯。
6.我國已成為世界發展最快的新興大市場。1990年至2004年15年間,我國進口了約2.8萬億美元的商品,年均進口增速達16%。目前我國進口量占亞洲進口總量的1/5,占世界進口總量的7%左右。按照2004年的速度,我國每兩年多就要進口1萬億美元的貨物,今后這一數值還將繼續提高,這一巨大的國際市場是任何國家都不能忽視的,也為我國對外談判特別是開展經濟外交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強有力的后盾。以中、美兩國經濟關系而論,按美國海關統計,2000年美國對華出口額為162億美元,2003年為284億美元,增長了75%。而在此期間美國對德、英、法、日等其前10大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均為下降,這一態勢對中美經貿關系乃至中美關系是有積極影響的。
7.在外貿工作中,出口是成績,進口也是成績,關鍵要看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如果進口香水、口紅、高檔護膚品、金銀首飾、高檔消費品等,即使有順差也不能說好。如果進口的是先進的科技設備和必要的生產資料如原油,鐵礦石、銅、鋁等,則是有利于現代化生產,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出口商品升級換代,增強外貿出口后勁,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這屬于發展中國家的“后發效應,”由此而產生外貿逆差也是合理的。如80年代國家動用300多億美元,引進日本和德國的技術與設備興建寶山鋼鐵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F在不少國有大中型企業急需進行技術改造,國家擁有足夠的外匯儲備額度是3個月的進口額。我國2004年的進口總額為5614億美元,3個月的進口額為1400億美元,國家償還外債每年還本付息一般在200~300億美元。再加上其它急用500億美元左右,這樣3項加在一起,充其量2500億美元也就足夠了。其實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國之所以幸免,關鍵在于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這一道“防火墻”。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要讓手中的外匯發揮更大的作用,要讓“母雞下蛋”。超過最優規模的外匯儲備和貿易順差都將對宏觀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超常的外匯儲備和貿易順差會引發不必要的貿易摩擦,增加外界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可謂“樹大招風”。
多年以來,我國的外貿順差來自西方,逆差主要來自東方。以2003年為例,最大的順差伙伴為香港651.7億美元,美國586.1億美元,歐盟190.9億美元,合計428.7億美元。最大的逆差伙伴依次為臺灣省403.6億美元,韓國230.3億美元,東盟164.0億美元,日本147.3億美元,合計945.2億美元。
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建議
為了維護、鞏固和發展當前對外貿易的大好形勢,我國對外貿易應當進入調整提高階段。因此,特建議如下:
1.大力轉變增長方式,努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提高高新科技的含量乃當務之急。出口商品不能滿足于物美價廉,要向產品的深加工,高附加值,升級換代,上檔次創名牌方向發展,要從物美價廉走向物美價格適中,物美價就應高,要物有所值,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價廉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物美。要不斷地增加產品規格檔次,花色品種,花樣翻新,不斷地改進產品的包裝裝橫。要努力搞好售后服務,這是我國出口商品的一個薄弱環節,極需加強和改善。沒有良好的售后服務體系很難讓一種商品或設備在國外市場上站穩腳跟。
2.我國的企業家要大力增強品牌意識,創名牌應當是一個企業家畢生為之奮斗的目標。辦企業的目的在于效益,銷售額多不如效益多,韓國三星電子產品主動退出廉價品商店的舉措,就很值得我們借鑒。
不斷地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上檔次創名牌,是我國外貿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最有效的辦法。
我國目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比重很低,通過貿易獲取的比較利益少,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總體上比較弱。
3.中國經濟與對外貿易的高速增長,加大了對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的需求,加劇了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摩擦與糾紛,也加大了對世界能源和其它資源的需求。必將與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發生爭奪與摩擦,也會引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不滿。西方國家對我國出口商口實施圍堵與設防,最常用的三大手段即技術手段——技術貿易壁壘,行政手段——保護知識產權和法律手段——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已進入經貿摩擦多發期、高發期,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4.我們要學習和運用WTO的規則和法律來維護企業和國家的利益。WTO是矛也是盾,要沉著應對,趨利避害,面對國外歧視性待遇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要積極進行斗爭,要敢于和善于與洋人對簿公堂。
5.要下大力氣落實出口多元化戰略,政府對于開發新市場要給予支持。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要給予風險擔保,進出口銀行對于大項目或較大的項目要提供信貸。對中小企業出口要給予必要的扶持等。
6.要積極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大力推動“10+1”、“10+3”地區經濟貿易合作。政府要積極開展經濟外交,維護企業在海外的人身安全與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