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綠色文明的時代,人們對環保的需求比對用品的需求更為渴望。近年來各國綠色壁壘頻頻設立,我國的外貿發展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加劇及我國的入世,綠色壁壘已成為近幾年我國外貿領域出現的高頻率詞之一。綠色壁壘又稱環境壁壘或生態壁壘,它是指進口國為保護生態環境、人類及動植物健康,通過制定一系列技術性標準和法規,對來自國外的產品或服務加以限制或禁止的貿易保護措施。
綠色壁壘是一種新型的非關稅壁壘,是技術壁壘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已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關卡之一。當前世界大多數國家對此都給以了高度的關注并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相應的對策。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正確指導下,我國的國際貿易事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據世貿組織秘書處公布,2004年,我國貨物進出口額、出口額和進口額世界排名均為第三名,僅位居美國、德國之后。其中,我國進出口和出口排名分別比2003年上升1位,進口繼續保持世界第三的水平。
可喜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由于我國在環境標準體系的制定實施及資金投入、環境技術水平等方面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再加上我國出口商品市場又多為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因此,入世以來,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尤其是出口貿易的阻礙作用日益顯露出來,并呈不斷增大的趨勢。
一、綠色壁壘對我國主要出口行業的影響
1.我國農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的危機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過于重視農產品的數量,而忽視了食品安全問題,直到2001年9月18日,農業部才出臺了無公害農產品的行業標淮。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中僅涉及62種化學污染物。而聯合國食物與農業組織迄今已公布了有關農業在食品中的最大限制標準共2500項,美國則多達4000多項,其他發達國家也有數百項至上千項,而且范圍涉及到了農產品的各個方面。這種差距是可怕的,再加上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及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約占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80%,這使得我國農產品出口頻頻遭遇綠色壁壘,損失慘重。
2.機電工業品的出口將日益困難
我國雖是世界機電出口大國,且在價格上有一定的競爭力,但絕大部分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產品的科技含量、制造水準及環保檢測等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因此,在發達國家較高的環境標準面前,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將面臨很大的挑戰。如歐盟制定了“技術協調和標準新方案”,對機電產品實行CE標志認證制度,同時規定其成員國有權拒絕未貼環境標志的進口產品。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也相繼對機電產品制定了相關認證制度。這樣,價格和產品性能已不再是國際市場競爭的惟一手段,環保逐漸成為競爭的另一個重要元素。
3.紡織業面臨極大的國際市場風險
隨著生態觀念漸入人心,環保或生態安全型紡織品將主宰未來的國際紡織品貿易市場。綠色因素正成為我國紡織品出口、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主要障礙。進口國主要是發達國家對紡織品中有害化學品、紡織品染料及服裝附件(紐扣、拉鏈、裝飾物)的使用都有嚴格的要求,并積極推行“生態標簽”(Eco-Label)工作,這些將無疑會增加我國紡織品出口的難度。而我國紡織業的國際依存度又很高,約在40%以上。據估算,我國紡織品中的服裝出口每下降1個百分點,全國服裝生產就要下降0.5個百分點,全國就會有3.6萬人失業,對社會造成的壓力非常之大。
二、針對綠色壁壘的理性應對策略
1. 加快我國環保法律法規制度的建設進程,加強環境執法的力度。
我國環保法律法規體制的建設應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適應市場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客觀需要,從法律層面上將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政府綜合決策中,從而促進環境與貿易的和諧發展。同時,在考慮我國國情前提下,努力與國際規范標準接軌,才能使我們在應對綠色壁壘時從容不迫。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的環境法體系建設的開始。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雖已基本上建立了相對成形的環境法律法規體系。但從目前來看,我國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審核標準,尤其是涉及外貿領域的尚不健全,可操作性差,與發達國家對比相差甚遠。因此,我國環保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將任重而道遠,政府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
在加強環境立法的同時,為使法律法規得到真正有效的貫徹實施,還應強化政府的環境管理職能,加強相關執法部門的執法力度和監督保障體制。
2.努力提高涉外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綠色意識
我國外貿行業素來對優化商品結構、市場多元化等比較重視,對環保方面卻缺乏足夠的認識。由于企業在其發展戰略中缺少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沒有意識到日益突出的環境與貿易問題和綠色壁壘在對外經貿中的重大影響,使得我國一些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受到綠色浪潮的沖擊,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損失較為慘重。
為促進對外貿易的健康發展,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涉外企業管理層應切實重視環保在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結合本企業實際情況,適當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大力開發符合國際環境標準的綠色產品,改造產品包裝設計等,從而不斷提高產品的綠色技術含量,增強產品質量,最終求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此外,企業還應積極主動地推行國際相關標準、認證體系,如ISO14000環境管理制度,ISO9000國際產品質量認證標準等,力爭盡快與國際相關規范標準相接軌。
3.積極發展民間環保組織,充分調動社會監督力量
近年來,國內民間環保組織有了很大的發展。民間環保組織又叫綠色NGO(綠色非政府組織),它們通過暗訪調查等方式,借助新聞媒體的宣傳公開事實,從而引導社會輿論的積極關注,對政府和企業都有很大的實際監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各級政府部門加強對環境保護事業的重視和監管力度,迫使企業生產提高環保水準。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企業的環保表現往往成為公眾注意的焦點,因此視形象為生命的現代企業特別注意傳媒的影響。輿論通過贊揚和鼓勵綠色產銷做得好的企業,揭露和批評不注重綠色產銷的企業,對杜絕企業非綠色行為,促進企業不斷提高其綠色競爭力,起到了很好的監督和引導作用。
綠色NGO是群眾性的民間組織,對政府、企業所施加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但由于我國綠色NGO的發展尚處起步階段,組織結構方面不太穩定,再加上其資金來源得不到保障,影響了其作用的有效性發揮。
4.聯合同行企業或相關企業,合作建立綠色產業基地
在國際環境貿易中,發達國家已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環境標志、綠色標準等,為其產品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我國的產品綠色形象靠什么來樹立?不僅要靠技術、靠管理、還要靠企業的綠色品牌效應。尤其是農副產品的加工企業和傳統工藝產品生產企業,應盡可能地聯合本區域內的同行企業,整合資源,組建環保企業集團,率先建立綠色產業基地,利用規模品牌效應,提高自己的國際形象和國際競爭力。如“綠色電子元件基地”“綠色陶瓷基地”、“綠色果品基地”等等。
5.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積極參加國際環境與貿易領域的各種活動,如WTO和國際環境公約的有關會議,表明我國保護環境的立場,為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爭取公正、合理的權益,從而有利于提高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地位,并及時掌握有關信息,減少綠色壁壘對我國外貿的負面影響。同時,還應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聯系與交流,團結起來推動有關不合理公約的修改,改善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外貿環境,維護我們的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