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響……”不論我走到那里, 當聽到于淑珍演唱的這首歌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家鄉——互助土族之鄉一個美麗的小山村……
家鄉的村口有一眼清清的泉兒,大概也是因此之故,村名叫泉爾灣。泉自西向東,清澈見底。泉水流出村口回頭張望著我美麗的家鄉,然后,匆匆而去。一路上,泉水蹦蹦跳跳,像個快樂的小姑娘,給美麗的家鄉留駐一道靚麗的風景。
我是在家鄉美麗的泉水邊長大的。小時候,我和伙伴們一有機會,就在布包或口袋里裝上干糧,帶個空玻璃瓶子,一蹦一跳,唱著小調,哼著曲兒,來到泉水邊,干水仗,玩游戲;揀石子,比輸贏;摸魚蝦,捉蝌蚪;堵水浪,打澆戲……餓了,吃一口家里帶來的干糧,渴了,喝一口清清的泉水,困了,躺在泉水邊的草灘上。在草灘,做過一個又一個美好的夢想之后,跑進泉兒東邊一片茂密的黑刺林里,拾草莓、摘黑刺果。小伙伴們一邊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美食,一邊在茂密的樹林中捉迷藏,聽百鳥鳴唱,看蜂蝶飛舞。直到日落西山,大家還不想回家,有時,以至于玩到明月掛上樹梢,銀色的月光傾瀉在清清的流泉之上……
家鄉的北邊是一座紅色的沙土坡,那紅色的山坡在雨過天晴之后顯得嫵媚動人。西邊是一條據說是明朝修建的邊墻,邊墻從北邊的紅沙坡開始,一直延伸到南面的山頂。從遠處看,家鄉坐落在蜿蜒如巨龍般的大山的環抱之中。登上南山,遠望菜灘、沙塘川,麥浪翻滾;卻藏灘、燕麥川,油菜金黃;威遠鎮,高樓林立,好似散落在土鄉大地的一顆珍珠。邊灘、林川、東和,山是青青的山,川是綠綠的川,山川相連;達坂山,龍王山,白雪皚皚,靜靜地觀看著家鄉發生的重大變化。家鄉對過的南山上生長著各種植物。南山下面是三條長約兩公里,寬約五十米的深溝,溝兩邊是茂密的黑刺林和楊樹林。一到夏天,鮮花開放,百鳥鳴唱,是一番聲色并茂的境界,山頂上,藍天、白云,還有那一群一群的牛羊。這邊麥田蔥蘢,那邊油菜金黃;南山放牧,東山耕田;西邊下雨,東邊出虹;這邊牛羊歡叫,那邊“花兒”繚繞。
無論是東山日出還是西山日落,家鄉的泉水邊每天早晚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弦樂合奏”。到時候,那水桶的碰撞聲,毛驢的叫喊聲,牛羊的高歌聲,泉水的叮咚聲,人們的喧嘩聲,以及泉水邊樹林中各種鳥兒的鳴叫聲……構成一支令人兩耳難顧的弦樂合奏。泉水從村前流向村口,彎彎曲曲,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家鄉的泉水不僅清澈,而且甘甜。我記得小時候先后有很多地質隊員前來勘察,他們一邊吃著自帶的干糧,一邊用玻璃瓶一瓶又一瓶不停地喝那清清的泉水,同時他們還給大人們說些泉水里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東西的話。現在想來他們所說的“東西”,就是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
有關家鄉的清泉,在我的故鄉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說是很久以前,西海龍王前往龍王山,路過我的家鄉,看到這里四面環山,山上長滿了樹木,風景秀麗,然而美中不足,這么好的地方沒有供人吃的水,致使沒有一戶人家定居這里。見此情景,西海龍王眼睛一擠,一滴淚水掉落在萬綠叢中,隨即一口清泉汩汩冒出,叮咚而流……從此,家鄉便有了田園人家。也許是出于這個傳說,家鄉父老愛這口清泉如愛自己的眼睛。老人們總是不忘教育大家,不要在泉水邊亂挖,洗衣服,扔臟東西;并警告說,如不遵守,龍王爺發怒,不是眼睛痛,就是肚子痛,還有……就不用說了。不知是人們怕龍王爺發怒,還是出于其它什么原因,清泉的周圍,一年四季是那么整齊、清潔,從不見人為的損害。泉眼邊那綠色的草坪如一張地毯,大人們在上面曬糧食,晾衣服;小孩子們光著腳丫子玩耍、睡覺。泉兒下面的黑刺林,楊樹林,一片比一片茂密。
少小離家,迄今有年了,而故鄉的泉水始終在我心靈的河床上流淌。
去年夏天,我到家鄉的泉水邊看著原先從石頭縫里叮咚而出的泉水,人們用水泥做了一個窖,將泉水困在一塊,上面蓋上蓋子,前面安上了一根塑料管子,水從塑料管子里往外流。這樣,人們用水更方便了,但是泉水卻沒有了那份自然的質樸,這使我猛然想起鄉里人套馬的籠韁——水泥地窖啊,牢牢地捆綁住了泉水應有的自由和奔放!再看泉水的兩邊,小時候我們光著腳丫子在上面奔跑、玩耍、睡覺的綠色草坪不見了,還有我們曾經乘涼、聽鳥鳴、看蝶舞、玩捉迷藏的黑刺林也不見了蹤影。我呆呆地站在泉水邊上,問一位鄉鄰這是為什么?鄉鄰說,那綠色的草坪被一些人連根帶土挖回家煨了燒炕,而那些茂密的黑刺林被一些人連根砍回家當柴燒光了。這些不說,還有人亂倒垃圾,致使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泉水一年比一年小了。聽完鄉鄰的回答,我的心在隱隱作痛!看泉水,比以前相比真的小了許多,水質也沒有原先那么干凈,泉水失去了往昔的風采!
我在泉水邊沒有找到百鳥歡唱、彩蝶飛舞的熱鬧景致,沒有看到大片茂密的林木,更沒有看到孩子們玩耍戲嬉的身影……面對日漸萎縮,步履滯澀的泉水,我仿佛聽到一種因哀傷哭泣的聲音!
“泉水呀泉水你到哪里去?”在心里我大聲問泉水,可我聽到的是泉水悲傷嗚咽。我站在泉邊心如刀絞,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