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適*
五四潮流舉義旗,曾開風氣未為師。
揮豪放膽除文弊,引得歐風入漢詩。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當代著名詩人、學者。曾任北京大學校長,國民黨政府駐美大使等職。是中國新詩運動的拓荒者。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首倡白話詩。其詩論主張“文當廢駢,詩當廢律”,“要作真正的白話詩”,詩體必須解放。新詩要“言之有物”,“寫情要真,要精、要細膩婉轉,要淋漓盡致”。新詩的音節“全靠兩個重要分子:一是語氣的自然節奏,二是每句內部所用字的自然和諧”。并以自己的創作實踐,開創了中國新詩史上第一個白話詩派——胡適之體。1920年出版的《嘗試集》為我國第一部新詩集。詩風“清順達意”。著有《胡適詩存》、《胡適文存》等。
1991年12月12日
郭沫若*
浪漫風懷浪漫詩,情爐鑄就《女神》辭。
嬌鶯一入上林后,無復清音似舊時。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早年赴日本留學,與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流亡日本,達10年之久,1937年歸國參加抗戰。建國后,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當代著名詩人、學者,中國新詩的奠基者。他認為“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以自然流露的為上乘”。詩可歸納為下列公式:
詩=(直覺+情調+想象)+(適當的文字)
畢生著作甚豐,在詩歌創作上成就很高,具代表性的,首推1921年出版的《女神》,堪稱中國新詩史上的里程碑。著有《沫若文集》、《郭沫若全集》等。
1991年12月13日
魯 迅*
霧塞長天列戰云,萬家墨面動哀吟。
橫眉索句刀叢里,獨聽荒雞報曉音。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早年畢業于日本仙臺醫專,曾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教育部科長、僉事等職。1919年投身于五四新文化革命運動,首倡白話文。發表了第一篇白話文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后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其詩:“偶有所作,每臻絕唱”、“沉郁頓挫”、立意新穎,別具風格。有《魯迅全集》、《魯迅詩全編》等。
1994年4月26日
柳亞子*
俠骨騷心格自尊,風流南社挽時輪。
泣麟悲鳳蒼涼句,都作鵑聲喚國魂。
*柳亞子(1887—1958)字安如。江蘇吳縣人。1909年與陳去病等在蘇州創立南社,鼓吹反清。辛亥革命后,反對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抗日戰爭時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其詩慷慨高歌,沉郁蒼涼,論詩尊唐抑宋,以“唐音”作為南社詩歌創作的規范。畢生詩作近萬首。有《柳亞子詩詞選》、《磨劍室詩詞集》。
1993年11月22日
劉大白*
云自悠悠禾半焦,哀鴻聲里起歌謠。
有錢人買春多少,花已飄零詩未凋。
*劉大白(1880—1932)原名金慶木炎,字柏貞,浙江紹興人。曾任浙江大學校長,教育部次長等職。五四運動期間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為白話詩創始人之一。多以歌謠體反映鄉村破落,民不聊生的悲慘生活。《賣花女》被選入課本,《賣布謠》譜曲傳唱。其舊體詩,明白流暢,溫麗雋爽。著有舊詩集《白屋遺詩》、新詩集《賣布謠》、《郵吻》等,后匯編為《劉大白詩集》。
1991年12月17日
劉半農*
安得白云作絮棉,一層紙隔兩重天。
善從白傅求真諦,似少余香繞碧潭。
*劉半農(1891—1934)名復,江蘇江陰人。1917年開始寫詩,《相隔一層紙》?熏在1918年《新青年》作為新詩革命首批推出的九首詩中的佼佼者。五四新詩革命時為影響較大的詩人,有“平民詩人”之稱。他求真務實,詩風清澈晶瑩,略少余味。后赴法研究音韻學,1925年回國后任北京大學等校教授。著有詩集《揚鞭集》、《瓦釜集》等。
1992年1月30日
朱自清*
北望紅云惹夢思,荷塘月色透心扉。
療饑恥食嗟來粟,寧向西山自采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著名詩人、散文家。中國新詩社的發起人之一,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對新詩發展作過重大貢獻。詩風清新,影響較大。1925年后轉向散文創作,蔚然大家,著有詩文集《蹤跡》等。
1991年12月19日
冰 心*
《繁星》燦爛拱天河,《春水》盈盈瀲滟波。
寫盡童心慈母意,人間蕩漾愛之歌。
*冰心(1900—)原名謝婉瑩,福建閩候人。早年留學美國,1926年歸國后在北京大學任教。小詩創作在詩壇影響很大,作品始終貫穿著“愛的哲學”。抒寫純真的童心和深摯的母愛。從回憶的網中撈取“零碎的思想”,捕捉稍縱即逝的靈感,詩風溫柔婉約。受泰戈爾《飛鳥集》影響較深。著有《冰心詩集》等。
1992年1月2日
聞一多*
《紅燭》成灰淚自多,欲從《死水》起洪波。
風云敵后爭民主,碧血凝成正氣歌。
*聞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湖北浠水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早年赴美留學,受唯美派影響,提倡新詩格律化并有理論建樹,別開一代詩風。抗日戰爭后,投身民主運動,不幸于1946年7月15日慘遭特務暗殺。著有新詩集《紅燭》、《死水》等。
1991年12月16日
郁達夫*(二首)
滿地月明思故鄉,哀弦忍聽鳳求凰。
椰風蕉雨凄其夜,夢破家山更斷腸。
舟破元知櫓自沉,私情哪及國情深。
南洋血灑終成碧,每捧遺詩帶淚吟。
*郁達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陽人。早年留學日本。創造社成員之一。抗日戰爭期間,在香港、南洋一帶從事抗日宣傳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隊暗殺。生前以小說名世,郭沫若說:“他的舊詩詞卻頗耐人尋味……實在比他的小說或散文還好。”詩風清雋艷麗,飄逸灑脫。頗有晚唐風韻。有《郁達夫選集》、《郁達夫詩詞抄》等。
1991年12月18日
田 漢*
破碎山河破碎心,銅駝忍見沒荊榛。
梨園漫道無間氣,一曲雄歌壯國魂。
*田漢(1898—1940)字壽昌,湖南長沙人。早年留學日本。是創造社發起人之一。后創辦南國劇社,在組織和推動戲劇與電影運動的同時,創作了大量的劇本和清健綺麗的詩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詞作者,詩作收入《田漢詩選》。
1992年1月13日
王獨清*
細雨黃昏異國塵,天涯飄泊斷蓬根。
自由已使香骸碎,冷月如鉤吊艷魂。
*王獨清(1898—1940)陜西長安人,出身官宦世家,后門第破落,因家變,十四歲赴日本,十八歲奔歐洲,在德、意、法等國流浪至二十七歲,回國后主編《創造月刊》,為創造社發起人之一。他提出詩應由下列公式構成:
(情+力)+(音+色)=詩
詩風受法國象征派影響。著有《圣母像前》、《威尼市》等詩集。
1991年12月26日
馮 至*
曾叩沉鐘破曉空,馮翁別樹自家風。
尼庵玉碎芳魂繞,幽徑云埋落雁峰。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曾留學德國,為沉鐘社創始人之一。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魯迅稱之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他也是寫敘事詩的能手。《帷幔》和《韓波砍柴》等敘事詩受中國古典敘事詩藝術影響。詩風幽婉,獨樹一格。著有《昨日之歌》、《十四行集》等。
1991年12月31日
蔣光慈*
《新夢》高歌破寂寥,《鄉情》一曲更魂銷。
綿綿牯嶺埋遺恨,忍看長河落大潮。
*蔣光慈(1901—1931)原名俠僧,筆名光赤。安徽六安人。五四時期參加學生運動,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派往蘇聯學習。留蘇詩作結集《新夢》出版。1925年回國后,在上海大學任教授,并參加創造社。1927年后,與錢杏等人組織太陽社,鼓吹革命文學。一生飄泊,顛沛困頓。詩作格調高昂,飽含激情。著有《鄉情詩》、《蔣光慈文集》等。
1992年1月5日
殷 夫*
曾偷火種播人間,風雨如磐百卉殘。
血濺龍華艷桃李,戰歌依舊繞河山。
*殷夫(1910—1931)原名徐柏庭,筆名白莽等。浙江象山人。十五、六歲時開始寫詩。在高中即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至1928年曾兩次被捕,均保釋出獄。1929年春,從事共青團和青年工人運動.成為職業革命家。同年7月,因參加罷工第三次被捕,出獄后參加反帝大同盟的刊物《摩登青年》的編輯工作。1931年1月在上海被捕,2月7日被害于龍華。有《殷夫詩文選集》等。
1992年1月10日
徐志摩*(二首)
依舊康橋夕照紅,嬌羞不勝水蓮風。
傷心最是上弦月,長吊文星隕碧空。
新月大旗只手擎,雜花生樹繞啼鶯。
風流倜儻多情種,譽毀終難涇渭明。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社創始人,曾任《新月》月刊總編輯。寫詩注重韻律和諧與意境創造。1931年舊歷十月初十由南京乘機飛往北京,途經濟南遇霧,空難身亡。《沙揚娜拉》和《再別康橋》被收入多種選本中。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均收入《徐志摩詩全編》。
1991年12月14日
朱 湘*
采蓮一曲韻悠悠,人自孤高詩自柔。
欲植幽蘭無凈土,潔身寧可赴清流。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早年赴美留學。回國后任安徽大學外文系主任,他憤世嫉俗,與校長意見不合,遂怫然離去,從此失業,到處飄泊流浪。1933年12月5日清晨,由上海乘吉和輪趕南京途中,喝了半瓶酒,朗誦著海涅的原文詩,縱身投江……年僅二十九歲。其詩博采我國古典詩詞和民歌之長,借鑒西方詩律,熔為一體。從清新幽婉、秀麗、嫻雅中透出感傷和幽憤的情懷。著有《夏天》、《草莽集》等。均編入《朱湘詩集》。
1991年12月21日
陳夢家*
廣集青銅余事詩,戰場血染墓銘辭。
麻衣乞丐西風里,新月橋頭落照遲。
*陳夢家(1911—1966)浙江上虞縣人。1931年畢業于南京中央大學法律系。曾赴滬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后歷任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教授。建國后,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等職。16歲開始寫詩,1931年1月出版《夢家詩集》,為新月派后期主將。其詩字句整齊,格律嚴謹,意境清新。大都抒寫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與向往,也寫下了《一個兵的幕銘》和《喪歌》等現實主義詩篇。創作生涯只七年,后致力于考古研究,《殷虛卜辭綜述》和《西周銅器斷代》為學術代表作。著有《鐵馬集》、《夢家詩存》等。
1992年10月2日
戴望舒*
風舉圓荷碧傘叢,《村姑》汲水露桃濃。
無端往事成追憶,都入空蒙《雨巷》中。
*戴望舒(1905—1950)祖籍南京,生于浙江杭縣。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多以回憶入詩,低沉辛酸,意境朦朧。《雨巷》為代表作,曾有“雨巷詩人”之稱。抗日戰爭期間。從事抗日宣傳活動。曾被日寇逮捕入獄,寫下了具有愛國熱情的《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詩篇。生前發表92首詩,均收入《戴望舒詩全編》。
1991年12月15日
卞之琳*
孤館月明《尺八》簫,朦朧古鎮雁歸遙。
冷香暗度《音塵》渺,螺殼猶凝萬頃濤。
*卞之琳(1919-)江蘇海門縣人,193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英語系。曾任教于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30年開始寫詩。詩風融古化歐,曾受晚唐詩風的影響,又向法國象征派詩藝借鑒。運用“客觀聯系物”的暗示創作手法,追求詩的意境和戲劇性處境。用詞素淡、圓順洗練、內涵混茫、凝重、深沉。有時寫得清空,跨度較大,未免給人晦澀、冷雋、朦朧之感。著有《三秋草》、《雕蟲紀歷》等。
1992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