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年(1916年),各省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運動中,“獨立”成為地方軍閥爭奪地盤的一種手段。
5月9日陜西鎮守使陳樹藩在三原宣布“獨立”并發表“獨立通電”。6月6日亂世奸雄袁世凱永別了人世。第二天陳樹藩取消獨立并發表通電支持段祺瑞政府。當時的國務總理段祺瑞很滿意,認為值得鼓勵,于是在6月10日發表命令,任命陳樹藩為“漢武將軍”,督理陜西軍務。7月7日段祺瑞又任陳樹藩兼陜西省省長。至此陳樹藩成為統治陜西的北洋軍政要員。

民國六年12月,在段祺瑞、徐樹錚的策動下,曹錕、張懷芝在天津孫家花園邀集晉、奉、閩、皖、浙、陜、黑、滬、察、綏、熱(注)等省、區督軍、都統、護軍使代表舉行督軍團會議,商討對西南的和戰問題。與會代表一致主戰,要求大總統馮國璋明令討伐湘、粵。會議通過了兩路進攻湖南的計劃,并作了三項決定:
一、各省分別出兵,自籌軍費。
二、推舉直隸都督曹錕為一路軍主帥,山東都督張懷芝為二路軍主帥。兩路率軍由津浦路南下進軍湖南。
三、各省出兵數目:直隸(今河北省)、山東、安徽、奉天(今遼寧省)各出兵一萬,山西、陜西各出兵五千。
為派兵對西南作戰,籌備軍費,只能搜刮民脂民膏。
民國七年陜西財政廳秉承陳樹藩之意印發了“軍用鈔票”。現已見到的軍票分議評銀五錢、壹兩、貳兩三種銀兩票。五錢和壹兩兩種圖案相同,券面四角為花卉圖;貳兩券面四角為蝴蝶圖。
五錢票票幅為145×108毫米,正背主色為綠色,券面花框心用黃色,豎三組十五行篆書“軍用鈔票”四字組成暗紋填滿,上從右向左橫讀印“陜西財政廳發行”,中為“軍用鈔票”,下為“議平銀五錢”,右邊豎讀為字、第、號,左邊豎讀為中華民國七年X月X日,四角花團內上為“伍”下為“錢”,右騎縫處字、第、號上蓋有“陜西財政廳長”紅色方印斜半方,票面正中蓋“陜西省印”四字大紅方印章,印章邊長80毫米。
壹兩票主色刷藍色,四字暗紋為紅色,票幅為141×108毫米。
貳兩票主色刷紫色,四字暗紋為淺藍,票幅為145×106毫米。其他同伍錢票,三種軍票票背均為相同的四條文字說明如下:
一、此項鈔票專為活動金融籍資軍用,暫不兌現。
二、準完納錢糧厘金、公債暨一切稅款。
三、商民均一律通用,不得拒絕。
四、軍事平定即籌備現金陸續收銷。
所見軍票在票背所印說明上都加蓋紅印說明:“此項鈔票準完民國九年分地丁錢糧,它項均不通用亦不兌現,本票原定準兌厘稅、公債及一切稅款一節概行為無效”。此加蓋說明為何時所蓋,因無資料記載暫存疑,但按加蓋說明解釋,此票形同廢紙,但又能看到民國早期在軍閥割據環境中各地軍閥對所轄廣大人民群眾的搜刮已到了明搶的程度。
經查,所見三張軍票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吳籌中先生著《紙幣研究》、臺灣丁張弓良著《中國軍用鈔票史略》三書中不見收錄,各期《中國錢幣》、《陜西金融》、《錢幣研究》和《陜西錢幣研究文集》都未曾提到過此種軍票,由此可見,這三張軍票當是首次發現。
從五錢票票號為瞳字第叁拾陸號,發行時間為中華民國七年四月十日;壹兩票票號為螻第肆拾貳號,發行時間為中華民國七年五月一日;貳兩票票號為廡字第拾壹號,發行時間為中華民國七年五月一日,可看出這三張軍票都是曾行用過的。壹兩票的發行月、日和字、號都是提前印好的本票排號,而五錢和貳兩票的發行日期與字號都是隨發行隨填寫,可知五錢與貳兩票的發行數量要少于壹兩票。
另在票背所加蓋的說明中對原印“軍事平定即籌備現金收銷”一條未再作說明,但發行后是否收銷,《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匯編》和《中華民國貨幣史資料》中既無此軍票的發行記錄,也無收銷記錄。
據史實載:民國七年七月,直、皖兩系軍閥直接兵戎相見,結果皖系軍閥段祺瑞戰敗,以通電引咎辭職而告終,陳樹藩這個皖系軍閥也被北京政府撤職。民國十年陳樹藩指使陜西團長以上的軍官聯名電制北京政府收回成命,同時準備宣布“陜西自治”。后直系軍閥吳佩孚調十一師馮玉祥部取道潼關,七師吳新田部取道荊紫關,二十師閻相文部直開西安。陳樹藩見大勢已去,只有率部退出西安逃往漢中,走時攜帶行李、箱、簍三千多件。據測算陳樹藩在陜西統治五年間,所搜刮的財富不下500萬銀元之巨。
陳樹藩被趕下臺,他所發行的軍票當然也就無人收兌,只能變成歷史的垃圾。
今所見保存完好的三張軍票,作為軍閥搜刮民財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就更顯珍貴。 (責編:丁 丑)
注:民國早期省區劃分與今多有不同。
“察”即“察哈爾特別行政區”,轄今河北省張北至豐鎮等七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十二旗。
“綏”為“綏遠特別行政區”,轄今內蒙中部呼和浩特、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等地。
“熱”為“熱河特別行政區”,轄今河北省承德地區、內蒙赤峰地區和昭烏達盟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