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理論界、媒體和公眾的層出不窮的質疑聲讓備受關注的國企產權改革陷入陰影。
2004年8月,生于臺灣,現居香港,曾在美國受教育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指責中國的一批國有企業在產權改革進程中有侵吞國有資產之嫌。中國大陸的上市公司TCL、香港聯交所上市的格林柯爾以及海爾集團都成為被抨擊的對象。郎稱,他的結論建立在對上市公司數據資料的詳盡分析基礎上。這場風波的“中心人物”,格林柯爾執行董事顧雛軍,索性拾起了法律武器,將郎咸平教授告上了法庭。該舉動從事后看,起到了降低媒體對愈演愈烈的國企產權改革的關注的作用。
而這場“辯論”的焦點,則集中在廣為人知的國企管理層在產權改革過程中“聚斂”個人財富的問題上。
產權改革加速
1997年,北京出臺了一項政策,旨在加速始于90年代的帶有“試驗”性質的國企產權改革。這場改革中,大型國企被排除在外,然而究竟何為“大”似乎并沒有明確的標準。
2004年12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報道,中國“國有”企業從1998年的23萬8千家減少為現今的15萬家,在國家經濟總產值中占據不到40%的份額。2003年7月1日出版的《越南投資評論》(Vietnam Investment Review)稱,國有經濟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不到25%。有關“大型國有企業”免于產權改革的說法顯得越來越空洞——在20世紀90年代橫掃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浪潮中,只有1/3的國企股票被允許向個人發售,余下的2/3(“國有股”、“法人股”各占一半)被禁止進行自由流通。
清華大學教授崔之元稱,所謂的“非流通股”并沒有完全退出流通,而是以“管理層收購”(MBO)的方式出售給了國企的管理者們。作為代表公司所有權的股票,職工只分得很少的一部分,相當數額的股票賣給了本地和海外市場上的投資者,更大的部分則為國企的管理者們所占有。
對于大多數參與“私有化”進程的國有企業來說,最終的結果可謂喜憂參半:無數在崗和退休工人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他們的應得權益得不到兌現的情況十分普遍;而他們的領導者們則賺得盆滿缽滿,幾乎一夜之間成為富翁。
來自理論界的論戰
產權制度改革的支持者們聲稱,國企管理層財富的增加應歸結于“更富效率,市場驅動的管理技能(management skills)”,而左派知識分子則堅持認為,國企改革是建立在國有資產受損害和廣大職工利益受損基礎上的。在中國,維護市場導向,堅持國企產權改革的知識分子常被歸入“新自由主義者”或“主流經濟學家”一族,而反對者們則被冠以“非主流經濟學家”的稱號。
以評論文章深刻有力聞名的《財經》雜志在2001年接連推出了三篇質疑格林柯爾的文章,盡管力度勝過了郎咸平,但公眾關注度卻不及后者。迄今為止,對顧雛軍的“質疑”之一,是他主導了香港格林柯爾以高價格收購天津格林柯爾公司的舉動,顧最終控制了該企業。外人對該收購價格中蘊藏的“水分”無從知曉。但這樣的做法及后來的“折扣價”出售,為損害國有資產埋下了伏筆。
在2004年11月8日發表的一篇分析文章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左大培稱,國企管理者的一夜暴富很大程度上歸結于他們無需支付公司的債務。左在文章中分析:通常,國企收購價中并不包含該企業虧欠銀行的債務以及以職工權益形式存在的“隱性”債務。兩者在國企總債務中所占份額大抵為70%-80%和20%。這些債務加起來遠遠高于國企的總資產。在職工尚未領到的權益(不包括國企給予員工的基本福利)中,未支付的工資占了絕大部分。所有這些未履行的債務,都構成了對公司債權人權利的侵犯和對國有資產的損害。
七類情形
左還列舉了其他七種國有資產和職工權益受侵害的情形:
1.競標機制缺失。個別官員主導企業出售,合理、透明的程序蕩然無存。企業無意尋得最高出價,只是想方設法將公司廉價轉讓出去,這為行賄行為提供了溫床。
2.將公司資產出售給內部經理人的方式,讓熟諳公司業務運作的管理者得以有機會修改財務報表,使公司看上去是虧損,從而更好地壓低價格。
3.“只有原始投資(initial investment)才算國有資產,余下的累積盈余(accumulated earninigs)為集體共有”的說法讓參與產權改革的企業只將累積盈余的一小部分分配給職工,而剩下的絕大部分都歸了管理者。
4.以各種形式存在的“折扣”,授予了企業最早的一批管理者。在現金支付的條件下,“折扣”通常達企業凈資產的30%。左援引財政部一位周姓研究員的研究分析指出,一家總資產3億元的國有企業,如果不算它拖欠銀行的債務和來自職工的“隱性”債務,那么資產凈值將只有2億元人民幣。如果算上折扣,那么經理們最終支付的價格將只有1億元人民幣!
5.為了鼓勵管理層收購,政府通常會貸給企業經理們一筆款,這些看上去順理成章的援助卻為收購方將企業經營不力的虧損轉嫁給貸款者埋下了伏筆。
6.那些被收購的國企通常要從其原有主管機關脫離出來,其中的大多數因長期以來為政府所蔭護而享有特權和豐厚的利潤。
7.企業對財務報告公然篡改,通過各種腐敗途徑詐取公司財產。
左指出,對公司新的“所有者”們來說,通過土地財產致富的狀況是十分普遍的,這甚至構成了管理層收購的“主要動機”。他說,產權制度改革低估了國有資產的實際價值,一句流行于中國企業家們中間的話這樣說:“如果你花了2塊錢購買了一家資產價值10塊錢的國有企業,那你應該吃虧了。”
出處:Green Left Weekly 2005年3月16日
編譯:童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