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年輕的父母可以通過測量寶寶的“三圍”,來了解寶寶的體格發育狀況和是否患有疾病。“三圍”是指頭圍、胸圍及腹圍,其具體方法及臨床意義如下:
1、頭圍。頭圍大小與腦發育有關,因胎兒腦的發育在全身處于領先地位,故出生時頭相對較大。測量頭圍用一條軟尺,前面經過眉間,后面經過枕骨粗隆最高處(后腦勺最突出的一點),繞頭一周所得的數據即是頭圍大小。量時軟尺應緊貼皮膚,注意尺不要翻卷,長發者應先將頭發在軟尺經過處向上下分開。頭部的發育與體重、身高相似,年齡越小,發育越快。出生時頭圍約34厘米,前半年增長較快,約增長8 ~ 10厘米,后半年約增加3厘米。到1歲時頭圍一般46厘米,2歲時48厘米,5歲時可達50厘米,15歲時可基本接近成人水平,平均54 ~ 58厘米。頭圍可反映腦和顱骨的發育程度,頭圍過小見于大腦發育不全及頭小畸形,而頭圍過大則見于腦積水。
2、胸圍。胸圍是用軟尺平乳頭繞一周的長度。嬰兒出生后1年內胸圍增加約11 ~ 12厘米。因胸腔內主要是心肝和肺臟,所以胸圍的增長和體格發育關系很大。若發現孩子胸部有明顯凹陷或突起,應盡早請醫生檢查。出生時胸圍比頭圍小1 ~ 2厘米,平均為32.4厘米,1歲以后胸圍超過頭圍,肥胖小兒由于胸部皮下脂肪厚,在出生后3 ~ 4個月,其胸圍可超過頭圍。營養不良、佝僂病患兒其胸圍超過頭圍的時間可推遲到1歲半以后。有些疾病可引起胸部畸形,如佝僂病可形成雞胸或漏斗形,有些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可使左側胸骨隆起。因此,做父母的應注意觀察,早發現、早治療。
3、腹圍。平臍(小嬰兒以劍突與臍之間的中點)水平繞腹一周長度為腹圍。2歲前腹圍與胸圍約相等,2歲后則腹圍較小。腹圍測量不易準確,且影響因素較多,故意義不大。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巨結腸時應及時測量。測量方法是嬰兒取臥位,將軟尺0點固定于劍突與臍連線中點,經同一水平線繞腹一周回至0點;兒童則為平臍繞腹一周,讀數記錄至小數點后一位數。腹部皮下脂肪厚度是衡量兒童營養狀況的常用指標。測量方法為在腹部臍旁乳頭線上以拇指和食指相距3厘米處,將皮膚捏起,測量其上沿厚度。正常小兒多在0.8厘米以上,如果低于0.8厘米則說明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山東 季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