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和潘石屹的名字不僅在地產圈是響當當的,在攝影界,他們的名字同樣也很響亮。他們的相機設備肯定是一流的,但他們的攝影水平可就不太好說了。
1號選手:
王石
出生年月:1951年1月
籍貫:廣西柳州
職務:萬科集團董事長
畢業院校:蘭州鐵道學院給排水專業
攝影作品集:
《第8峰——我的七大洲最高峰之旅》
2號選手:
潘石屹
出生年月:1963年10月
籍貫:甘肅省天水
職務:SOHO中國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聯席總裁
畢業院校:石油職業技術學院
攝影作品代表作:
《潘石屹眼中的女人》《西行25°》
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和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聯席總裁潘石屹有一個共同的業余愛好,那就是攝影。很多地產圈以外的人知道他們的大名恰恰是因為他們的業余愛好和作品。
在地產圈,王石和潘石屹走的路線不同,在攝影圈,二者的路線也大相徑庭,王石玩的是高度,而潘石屹玩的是緯度。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王石那樣說“生命在高處”的,因為你有錢、有膽兒,但你不一定有那好身板兒。所以,潘石屹就沒在高度上跟王石較勁,潘石屹玩的是“生命在緯度”。
王石使用過的相機:在珠峰的頂峰,王石用的是一款佳能的小相機,很小的DC,平時放在懷里。
王石的經典攝影之旅:世界七大洲最高峰之旅。在歷時兩年半的七大洲最高峰攀登途中,王石克服平日難以想像的困難,在極度險惡的氣候與地理環境中拍攝了大量登山過程紀實、各大峰自然風光以及各地人文景物的照片。其中許多作品,表現了作者站在特別高度、從特定視角對鏡頭中世界的觀察與思考。
王石和相機的故事:王石用過的一款EPSON數碼相機的象素600萬,同柯達、佳能推出的超像素過千萬的新款機相比還是差了一個等級。但是他自己非常喜歡這部相機,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仿機械快門,每拍一張都會有“喀嚓”仿真聲,按下一張之前必須拉動機柄,滿足了習慣手動快門的懷舊感。但最重要的還是這款旁軸機專門配合來卡鏡頭。有來卡專業鏡頭,成像透晰度立刻不同。背著它參加一些攝影沙龍活動,免不了成為顯擺的話題。
一次海上帆船運動,這款相機被海水浸濕而損壞,王石托朋友送到制造廠家維修。信息反饋回來:電子部分全部燒毀,修復費用××萬日元。王石一聽,修復的費用幾乎是一部市面零售機器的價錢,沒有猶豫就告訴朋友:轉告廠家不修了,再買一部新的。
一個月過去,王石在上海見到這位朋友,朋友面有難色地說有件難事不好開口,但還得講,因為是受人之托。什么事?朋友說,受維修那部機器的師傅之托,建議還是修復那臺損壞的相機。
“既然維修費用同買一部新機差不多,還不如買部新的。”
“師傅說,這臺機器是有生命的,損壞了就像人得了病,修好了繼續使用,還可以讓它的生命延續,就這樣放棄太可惜了。”
“明白了。你跟師傅說‘修’。”
對待一部損壞的相機,王石認為自己只是從維修成本去權衡是修還是更換,而這位維修師傅卻把它看成有生命的去看待。王石認為持這種態度才會對制成品的制造過程精益求精,才會對制成品的使用精心保養和維護,這樣心態培養的產業工人才是世界一流的。
眾人對王石攝影作品的評價:
∠王石的高山攝影作品,或以其恢宏氣勢,或以其細致手法,時而描繪高山大川的蒼涼壯美,時而敘述登山隊友的苦樂情緣,無不體現出熱愛大自然、謳歌生命的感人情懷。
∠他對建筑的研究、對結構線條色彩的敏感,對他攝影水平的迅速提升作用不小。
∠王石的片子,顯然是沾了高原的光,那里的風光崇高,所以,他的片子也有幾分神秘感,神圣感。我們尚不能用“手法”這個詞來評價這些片子。但看得出來,王石拍的時候還是動了腦筋的。
王石的攝影代表作: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在今年8月出版的王石新作《第八峰—我的世界七大洲最高峰之旅》攝影畫冊,收錄了王石的120余幅攝影作品,包括由同行人士拍攝的王石登頂七大洲最高峰的現場紀實照片。畫冊按攀登時間、路線形成七個章節,以作者撰寫的真切登山感受和途中見聞介紹貫穿始終,形式圖文并茂、內容詳實多彩而富。
王石和相機:一向喜歡隨處拍照的王石在各種場合都不“安分”,不時拿起手中的數碼相機把玩。有一次他用數碼相機透過水杯向著臺上拍,記者正欲抓拍這位董事長的“頑皮”,卻被他發覺。
相機品牌與價格:潘石屹現在用的數碼相機是佳能數碼相機,價格大約10萬元左右。
第一部相機:是1988年在深圳買的。雖然那只是一部傻瓜相機,而且用它拍下的第一幅作品也早已不知去向,但卻是它使潘石屹愛上攝影的。
對攝影的理解:沒有學過任何攝影課程,攝影知識主要是在網上和書上看的,認為攝影只是表達的一個工具,最關鍵是思想,是攝影之外的事情。“現在的攝影有了數碼相機的出現,我認為攝影已經變得非常簡單,看看說明書就可以。數碼相機照得不好都不要緊,只要清楚就行,然后到Photoshop上編輯就行了。而且拍10張總有1張能看的吧?”
自己的第一張照片:9歲前沒照過相,直到有一天,姑夫拿著相機來到當時潘石屹住的村里,為他拍下了人生中第一張照片,“那是和奶奶還有一些親戚朋友一起照的,感覺很新鮮。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當時告訴我,照相的時候不能把嘴巴張著。”
對自己攝影水平的自我評價:“我不是一個專業的攝影家,但是我在裝備上卻從來不馬虎。我喜歡輕松、自由的拍攝方式,從數碼相機上市開始,我就開始了我的攢機運動。從黑白到彩色,從傳統到數碼。”
潘石屹的經典攝影之旅:2003年的“西行之旅”,從北京出發,沿著北緯40°,向西行25°,從東經116°到東經91°,沿途記錄下生活在北緯40°左右中西部人的真實表情、真實生活,以及讓人敬畏的大自然。“一路上,我手中的數碼相機就沒有停歇,我給很多熟悉的或陌生的人照了相,對鄉親們承諾,回北京后,一定把照片沖洗出來后寄給他們。其中有些鄉親還從沒照過相,就像當年的我一樣,這讓我不由得百感交集。他們眼中的感動與期盼,現在還歷歷在目。
潘石屹與相機之間難忘的故事:
∠ 闖海南,沒有錢回家過年。當孤獨感不可阻擋地襲來時,他就拿了個照相機跑到陽臺上,看到空曠的街上終于有兩個人走過,就拼命把鏡頭焦距拉近,甚至想跑上去和他們說話。有人交流對于當時的他來說就是最大的快樂。
∠ 面對事業、家庭一團糟的時候,一個人閑逛到海灘。海南的太陽特別好,想給自己留個紀念照,沒人拍,干脆架個相機自拍吃西瓜。照片洗出后,在后面寫滿密密麻麻的文字,記錄自己的內心感受。
眾人對潘石屹攝影水平的評價:
∠無論在什么場合,都能看到潘石屹端著自己的寶貴相機噼里啪啦狂拍一通,老老少少、邊邊角角都不放過,尤其是聚會當中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