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電信業大重組的方案尚不明確,但其中的核心角色中國聯通,無論怎樣都難以由此獲益
這是歷史的輪回還是倒退?
2002年中,在一片“打破壟斷,鼓勵競爭”之聲中,中國電信業進行了20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重組。經歷過7個月的由方案籌備到最終敲定,“壟斷者”中國電信被一拆為二,而拆分的藝術還在于:核心電信運營商數目仍穩定在四家,即存在競爭,又不缺乏秩序。
當時恐怕很難有人想及,僅3年后,中國電信市場就不得不重新洗牌。自2004年底,關于電信業如何重組的消息已經炒過幾輪(資本市場對于聯通等公司股票的炒作也是如此),這一次,不再像多年前一樣,學者們為“拆”、“不拆”、“合”、“不合”這樣的大道理進行辯論,各方關注點集中于一處:重組方案究竟是什么?
據稱,半年多來,電信運營商、監管機構甚至投資銀行上交給國資委的方案眾多,但近半年過后,保留下來的方案逐漸變成兩個。其一是一度被熱烈討論的“四并二”:將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合并,中國移動與中國網通合并。其二是后期逐漸被重視的“拆分聯通”:將聯通GSM網絡資產出售給中國電信,將網通并入聯通(也可能采取在兩家公司之上架設控股公司),形成三足鼎立的競爭態勢。
在討論具體方案之前,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又要進行電信重組?
并無明確答案。自始至終,國務院、國資委乃至信息產業部從未對電信重組進行正式表態,但從各種渠道又都可以證實此次傳說中的重組并非妄語。而且,與此前設立聯通、將移動從電信中拆分,以及拆分中國電信不同,這次重組的諸般設想都是減少運營商數量。
聽上去逆歷史潮流而動?但對于海外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這也許是已經呈現出飽和狀態的中國電信業最后的一個利好消息。
毫無疑問,無論采用何種方案,重組的真正主角都是四大運營商中規模較小的聯通和網通。而因為同時擁有GSM和CDMA兩張移動網絡,并且2004年業績不振,聯通的命運更被視為重組的關鍵。
“對于投資者來說,拆分聯通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將產生正面影響,”上海申銀萬國的一份分析報告頗富代表性地顯示,不乏有投資者將此視為絕佳的投資機會。所謂正面影響,仍是因為運營商數量的減少被看作減少競爭,可能意味著幾家運營商的業績可能有所改善。
但或許并非如此。雖然重組方案并不明確,但即使仔細審視一下大方向,都不難發現競爭很可能不會減弱。四并二后,中國移動得到了在北方十省具有壟斷地位的網通,足以進一步擠壓此市場的聯通和電信,在南方則正好相反;拆分聯通后,王曉初領導下的中國電信在得到移動牌照后,同樣會積極與“老東家”中國移動競爭。
另一個樂觀的預期是,電信業重組之后,3G牌照將會同期發放。這或許同樣是一廂情愿之想。據知情人士稱,相關部門之所以選擇催動電信業重組,原因之一即是各家運營商都缺乏啟動3G的動力。全球經驗看來,目前3G仍無法帶來數據增值業務的巨額收入,李嘉誠的3G公司目前的主要應用仍是通過降低話費爭奪傳統的固話用戶。這對已經開展價格戰已久的國內運營商而言實在缺乏吸引力。
但是,尷尬在于,投資已久的國產3G標準TD-SCDMA已經很難半途而廢,無論電信業如何整合,3G牌照的發放都勢必進行。只不過,其發放時間已經從此前較為樂觀的今年年內延后至明年4月以后。
另外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果采用第二種整合方式,將拆分聯通和網通捆綁,這一個“阿呆與阿瓜”組合將可能釀成災難。長期以來,聯通因管理能力不佳而飽受詬病,網通則在過去3年間因接連不斷的整合及上市準備而長期處于混亂之中。相比強大的中移動和擁有雄厚根基的中國電信,合并后的聯通顯得更為尷尬——這不會是一次比惠普收購康柏更好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