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拉姆斯菲爾德,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人們經常在電視、報紙上看到他富有個性的言論;作為美國國防部長的四年間,他曾經在三個月內兩次訪問吉爾吉斯斯坦,也曾造訪印度,但沒有以防長身份對中國進行過一次訪問。
在布什的內閣成員當中,拉姆斯菲爾德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美國全球反恐戰物、最犀利的鷹派。
2005年10月18日下午,拉姆斯菲爾德終于踏上了中國的土地。此時,距中方最初對他的訪華邀請已有四年時間,距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訪美也已過了兩年。
“拉姆斯菲爾德作為美國內閣新保守派的代表,可以說是一個標志性的人物,他的來訪非常值得關注?!敝袊娛驴茖W院彭光謙少將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不得不來的訪問
中美軍事關系的冷淡源于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袄蠈ψ矙C事件耿耿于懷,事件之后下令中斷兩國軍事交流,也因此遲遲不愿來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
不過吳心伯認為撞機事件僅僅是一個借口,其背后其實另有隱情?!懊绹鴩鴥纫恍┤艘恢闭J為克林頓政府時代中美的交流不對等,認為美國展示給我們的多,而中國展示給他們的少,覺得這種交流對美國沒有什么好處。”
早在2001年7月,拉氏在接受《華盛頓時報》專訪時就表示,美國應憑借軍事實力與中國打交道,說“美國需要在亞洲保留強大駐軍,以便威懾中國,防止它將來構成威脅”。
事隔四年,拉氏終于來訪,這是否意味著芥蒂已經煙消云散?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裴敏欣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拉氏來訪背后有白宮的推動?!安际惨恢狈浅OM褰谴髽歉袊M行交流,某種意義上說他的來訪是給布什一個交代。”
10月17日,美國白宮發言人麥克萊倫宣布,布什將于11月19日抵京訪華。輿論普遍認為拉氏訪華也是為布什訪華營造一個良好的氣氛。
克林頓時期的重要官員坎貝爾同樣表示:“我覺得這次拉姆斯菲爾德到中國,是他實在找不出理由推脫了,所以不得不去?!?/p>
這背后則是美國不得不面對的一種情勢。
“中國正在崛起、國際地位得剖了據高,同時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使得美國需要進一步了解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進程和中國軍事動向。”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美國問題專家薛晨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釋疑之旅
美國國防部盡量淡化拉氏此行“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說法,稱此次訪問不準備簽署任何協議或公報,主要是為了交流,不會帶來“意外的驚喜”。
盡管如此,拉氏的行程仍然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而其中也不乏新鮮的亮點。應拉氏的要求,中方安排了拉氏一行參觀中國二炮導彈部隊指揮中心,拉姆斯菲爾德成為第一位走進這一機構的美國軍方官員。這也是中國首次向外國軍方人士提供了解戰略導彈部隊的機會。
此外,除了和中國領導人及軍方領導人的會晤,拉氏還與中央黨校和軍事科學院的學員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裴敏欣認為對于這次訪問有兩點值得期待:“第一,中美軍事交流是否有實質性進展,比如建立軍事熱線、海上搜救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第二,拉姆斯菲爾德任內在加強與臺灣軍事合作方面走方面有所收斂也值得觀察?!?/p>
不過,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問題專家達巍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應該是戰略層面的問題。
2005年6月,拉姆斯菲爾德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個防務論壇會議上仍然認為“中國軍費開支不透明,已經僅次于美、俄,高居世界第三”,“中國這種擴軍會造成地區軍事不平衡,特別是對臺灣而”。
7月份五角大樓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提出,中國處于“戰略十字路口”,美國不能肯定中國會如何運用增長的實力。
這些信息都表明美國軍方對中國實力的增長抱有很深的疑慮,認為將對美國的利益形成威脅。這被稱為中美關系的結構性矛盾。能否解決結構性矛盾,已成為中美關系能否穩定發展的根本因素。
“拉氏代表美國戰略界對中國比較消極:的一面,通過與中國領導人會談,去二炮參觀,看能不能在戰略層次影響拉氏對國的戰略判斷?!边_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19日,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與拉姆斯;菲爾德會談后一起會見了記者。曹剛川稱,當前中國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中國不可能在國防建設上花費很大財力?!爸袊?005年的國防費,按照新近調整的人民幣與美元匯率,是3(12億美元,這是實實在在的數字,中國沒有必要也不可能隱瞞國防開支?!?/p>
達巍認為訪問能否達到目的需要看中方的回答能否打消拉氏的疑慮,而裴敏欣則認為:“如果訪問后六個月之內拉氏的言行有所改善,那么就可以認為這次訪問是成功的?!?/p>
不能“來一次就算”
在中美關系中,軍事關系一直被稱為兩國關系的“晴雨表”或“風向標”,也是兩國關系中最脆弱的一個環節??v觀當代中美關系史,當兩國關系趨于正?;瘯r,軍事領域的正常化往往滯后于其他領域。兩國關系惡化時,軍事關系又往往首當其沖。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美訪美、1996年臺海導彈危機、1999年南聯盟轟炸使館、2001年南海撞機,發展得很不順暢?!边_巍說,“從2002年開始,中美軍事關系開始恢復,到現在已經有了三年時穩定發展,雖然速度很慢,但已經是非常少見的二段穩定發展時期?!?/p>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丁立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可以將拉氏訪華視為中美軍事關系恢復到比較好階段的一個標志。
由于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政治制度等復雜的因素,中美兩國在短期內要完全消除相互間的不信任感顯然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彭光謙認為不信任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走向對抗,正因為雙方互信不足,所以更需要加強面對面交流,增信釋疑,減少誤判。
“首先,要建立一個穩定的交流機制,次,要給中美關系安裝‘安全閥’、‘防火墻’,比如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開通雙方軍事熱線也不是不可思議的。越是關系緊張、越是有猜疑就越需要這種‘安全閥’來加強溝通?!?/p>
達巍認為;除了建立長效的溝通機制外,在現實的條件下,還有一個辦法可以避免中美的沖突,即“就事論事”:紡織品問題就是紡織品問題、匯率問題就是匯率問題……
“出現了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要把中美的一些沖突點管理起來,而不讓它們上升、蔓延開來?!边_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