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改意味著中國在由“出口導向型”向“以內需為主”的戰略轉變
揚州,被譽為“世界玩具之鄉”、“長毛絨玩具生產基地”,有著悠久的玩具生產歷史,形成了一條從原輔料到成品的生產鏈,從業人員多達十多萬人。
和往年加班加點趕制生產的情況不同,眼下揚州玩具生產略顯冷清,工人都可以在正常時間上下班。一家美資玩具公司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揚州許多廠家都放棄接受新的訂單”,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民幣升值,利潤下降”。
這不只是一家外向型企業的心聲。
至少損失2%
“短期影響來看,我們以前簽的合同要執行的話,將直接損失2%。當時和客戶談價錢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現在提出加價對方是不可能接受的,人家會說是你自身的問題。”上海環世國貿公司總經理徐盤林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
在匯改之前,享受著固定匯率的外貿公司不需要考慮匯率風險的問題。在匯改方案公布之時,出口公司在外總有一部分應收賬款或者未執行的合同,這一部分損失2%已無法更改。
不過,盡管人民幣匯改出臺時機“出其不意”,但畢竟還在人們的預料之中,今年以來,有不少出口企業都只簽短期訂單,分批談價錢,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一些損失。
至于未來,買家能否承擔這2%的匯率增長帶來的損失,完全看企業自身的利潤率及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了。可以說,此次匯率調整考慮到大多數企業的承受能力,沒有觸及行業“死亡圈”,不過市場仍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揚州嘉瑞琪工藝品公司是一個臺資企業,去年全年玩具出口達到1200萬美元,其中90%銷往美國。“由于人民幣升值,公司損失嚴重,到現在未收回款項大約還有500萬美元左右。”公司總經理徐國安無奈地說,“公司利潤率大概在2%- 3%左右,升值之后幾乎沒有利潤可言。其他一些小企業利潤甚至更低,有關門的危險。”
更為難過的是,“客戶并不愿意提高價格,主要是因為玩具企業相互之間壓價,采取惡性競爭的方式。現在對于長線的訂單,公司已經拒絕接受。”
而生產玩具所使用的原料,長毛絨、玩具面料等原料與石油密切相關,80%的成本要牽涉到石油,主要原料已經從原來的每公斤0.8元漲到了1.2元。
人民幣升值、原料價格上漲、銷售價 格下跌,多重壓力下的徐國安表示“沒有思考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相比之下,揚農化工集團國貿部主任汪泛表現得格外輕松,這家生產農藥的企業部分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達到 70%,“我們的產品在國際上擁有很強的競爭力,由于用戶選擇不多,因此企業的議價能力很強,影響不大。而且部分原材料需要國外進口,價格會相應下降,可以抵消一部分。”
可惜的是,中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還是利潤低、議價能力差的初級產品,面臨匯率調整的風險,企業不可能再“不計成本”地出口。
“要是進出口都做,還能內部消化一些。現在沒辦法,我們只能和客戶談價錢,他不接受就算了,總不能虧錢做生意。”和那些惡性低價競爭的企業相比,徐盤林顯得更為理性。
浮動無法控制
盡管外貿企業對“人民幣匯改”更多地解讀為“人民幣升值”,但對于人民幣的“浮動”,他們的感受恐怕還是最深的。
8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馬德倫自問自答:“很多人間下一次匯率調整是什么時候?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下一次的匯率調整,每天都在進行,每時都在進行。”
匯改之后,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實行更富彈性的匯率機制。目前,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
“別看只有千分之三,量大了也不少,”徐盤林說,“上個禮拜我們剛剛賣掉一筆,是按一美元兌換8.08人民幣和銀行結算的,我們沒有辦法,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
自央行宣布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水平總體處于上揚態勢,人民幣價格屢創新高,出口企業面臨的不只是2%固定損失,這給外貿企業帶來更大的挑戰。
盡管隨后的8月9日和10日,央行接連推出擴大遠期結售匯業務和推出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的舉措,給企業提供更多的選擇以規避匯率風險,絕大多數外貿企業對此還沒有認識。
“人民幣掉期業務、遠期業務都比較煩,沒有做過,我們喜歡簡單一點的操作。”徐盤林承認,“浮動的這部分我們現在沒有辦法控制,和客戶談價錢也沒法商定,只能被動承受。兌換的時候銀行給多少就是多少,可能會帶來不確定的損失。”
對于8月1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講話中透露的,鼓勵雙邊貿易中采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各出口公司也都覺得還太遙遠。
“如果有專職的人還可以,沒有專職人來做這些,更無從選擇。我們只熟悉美元,用其他貨幣結算不現實。”徐盤林的說法在其他外貿公司也都得到了證實。
從配額到標準
反傾銷、特保、知識產權、環保標準,除人民幣匯率問題外,多事之秋的中國外貿遭遇到形形色色的壁壘。
“人民幣匯改帶來的損失是看得見的,我們可以和客戶協商共同承擔,配額限制的風險則是不可控的,我們完全沒有辦法,現在很多加工廠都已經停掉了,單子根本不敢接,接了損失會更大。”東浦進出口公司負責人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

處于風口浪尖上的中國紡織品問題只能算貿易摩擦問題的一個片斷,其他行業也同樣不樂觀。鞋、食品、家具等產品出口也遭受到不同形式的貿易爭端。
占中國出口份額最大的機電產品面臨更為嚴峻的知識產權和標準問題,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出口利潤被壓到最低。
據統計,由于標準的差異,中國目前在國際貿易中的損失每年高達上百億美元。一個最為顯著的例子就是DVD的出口。
目前,中國每出口一臺自有品牌的 DVD產品就要繳納大約20美元的專利費,而每臺DVD的出口價格已經跌到29美元。根據中國DVD企業與4C集團簽署的合同,即使企業在被授權使用的技術基礎上改良開發出的新技術,仍歸 4C集團獨占或許可。
另外,洗衣機噪音標準導致中國市場近20%洗衣機被迫退市,能效等級標識使中國上千萬臺白色家電面臨巨大壓力。而歐盟環保指令更使企業成本迅速攀升,東菱凱琴集團副董事長郭建強透露:“執行歐盟指令會令東菱集團產品增加10%-20%的成本。”
幾個簡單的數字顯示,中國的出口環境不斷惡化,出口利潤急劇降低,靠投資和出口兩個引擎帶動的“中國崛起”受到挑戰,以前“惡性壓價”和“以量取勝”的出口思路已經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這不僅僅是單個出口企業的問題,更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發展戰略。
從這一角度來解讀,人民幣匯改意味著中國在由“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向“以內需為主”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