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生土長的重慶人,他從不掩飾自己對重慶的熱愛;作為主政一方的省部級高官,他也并不隱瞞自己作為普通人的一面。
他說:“至今我仍然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周我都會用一個半天和我的家人,包括我的小孫子一起上街,一起到書店,到菜市場。”
他說,他在業余時間最愿意做的是“家務”,而且每次出差回來都要給孫女帶禮物,“不然孫女不讓我抱。”
在接受我們采訪時,王鴻舉表示:我希望問題能夠提得更刁鉆一些,如果你的問題難倒我,我就可以靜下來好好地想一想,今后怎么做這方面的工作。
王鴻舉第一次使用權力解決的是一個“夫妻問題”。他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在礦山工作,當時一個房間要住20多名礦工,工人們的妻子來探親時,蚊帳放下來就是個小家。王鴻舉由礦工升為股長后,就找到礦長商量,在礦里的招待所辟出探親房,讓礦工和妻子有了單獨相聚的空間。
他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但普通話說得很好,一點也聽不出口音。他說,他相信自己說的每一句話,他的話“一是一、二是二”。
重慶已經不夠格叫“霧都
《瞭望東方周刊》:在工業化初期的倫敦和現在的重慶,都有一個別稱:“霧都”,就是大氣污染的問題。有人說大氣污染已經影響到重慶的招商引資。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重慶能不能甩掉“霧都”的帽子?
王鴻舉:今天上午和美國老兵在一起,我們還說到這個事情。1938年到1943年,日本飛機共出動9500多架次轟炸重慶,但因為有霧,飛機常常誤投或者不能起飛,“霧都”這個帽子對我們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那時重慶每年有霧的天數是110多天,現在只有50多天了,減少了一半。所以我說這頂帽子如果真要叫“霧都”的話,我看我們已經不夠格子。
不過,我們現在還是一個多霧的城市,還面臨很嚴峻的環境污染問題。全國 47個重點環保城市空氣質量評比中,重慶位居空氣污染綜合指數的全國第二,這讓我寢食難安。這有自然和歷史條件的問題,也有我們工作的問題。重慶是全國大氣擴散條件最不好的特大型城市,年均風速僅每秒1.7米。作為老工業基地,重慶由于歷史原因沿主城兩江布局了大量重污染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大。此外,重慶本地燃煤含硫量高,因而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污染較重。
近年來,重慶市委、市政府先后開展了煙塵控制區建設、嚴格機動車尾氣污染、實施“清潔能源”工程和凈空工程,控制揚塵污染,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實施主城區“藍天行動”,關閉了29家污染嚴重的企業,使空氣質量逐年好轉。今年截止到目前,主城區空氣質量滿足良好天數的比例達到了80%,比去年同期上升子20多個百分點,空氣綜合污染指數下降了25%。
三峽移民2008年提前搬遷安置完
《瞭望東方周刊》:三峽工程是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惟一一項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方面有著巨大的綜合效益。同時三峽工程淹沒損失也十分巨大,僅重慶庫區就有兩座城市、八座縣城和100余個集鎮需要搬遷建設,需要動遷安置的移民達百萬之多,你能介紹一下移民的進展情況嗎?
王鴻舉: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幫助下,重慶庫區一、二期移民任務己順利完成,三期移民決戰決勝在望。要說搬得出,我們有充分的自信。現在已經搬了80多萬,可能最后需要搬遷的總數將會達到107萬。現在的主攻任務已經不是搬遷本身,而是我們在實踐當中看到,應該將主要著力點放在如何使移民富裕起來。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在已經搬遷的80多萬人當中,向長江沿岸、向東部地區遷移的有12萬,這是大數。大量的人仍然留在庫區、留在重慶。前些年,我們比較多的精力確實主要放在動員移民,和為他們的新居所在的新城市搞基礎設施方面。現在,我們重點考慮的是如何能夠使他們的生活質量一年比一年提高,如何發展這個地方的產業等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都說移民是天下第一難的事情,是對執政能力、干群關系和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巨大挑戰,你怎么看這一問題?
王鴻舉:我認為有兩條非常重要。一是群眾的根本利益。人往高處走。如果對移民不是傷害了他的利益,而是改善了他的生產生活條件,讓他看到今后的生活有希望,那這個工作就好做,反之就做不下去。不要說移民 100萬,就是移一萬也辦不到。第二,就是我們的政治制度。我們有比較強的動員能力,而且講干部帶頭,黨員團員帶頭,這點在移民這個問題上真正發揮了作用。
三峽移民工作1985年開始試點,然后1992年正式啟動,到現在可以說進展順利。把107萬人搬遷安置完,這個任務原計劃是2009年完成,現在看來可以提前一年,也就是2008年就可以完成,早完成可以早見效嘛。
“三農”、教育、生態環境問題最焦心
《瞭望東方周刊》:重慶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直轄市,它的農業人口比城市人口還多,管理這樣一個城市你感到最頭疼的是什么?
王鴻舉:從我的工作對象來說,最掛心的就是“三農”問題。不僅僅是農民收入連年有所增長的問題,這點我們已經做到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收入增長不慢于城鎮居民,就是說不讓收入差距繼續擴大,而是增幅大體相當。
另外我感到很焦急的是教育。現在很多問題有工作方面的原因,也有體制方面的原因,但最終解決問題要靠教育。不但是提高對群眾的教育,也提高對干部的教育。如果不進行科學發展觀的教育,干部在觀念上不提高,怎么會不出現一招商就吃虧、一招商就搞腐敗、一招商就污染環境等問題呢?
此外,應該看到在很多物質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縮小了,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我覺得我們和發達國家距離還比較遙遠,這就是生態環境問題。應該說,這三個問題的解決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但是我對前途有信心。
《瞭望東方周刊》:有人擔心重慶城鄉發展的均衡問題,說不能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你怎么看待大城市和大農村的協調發展問題?
王鴻舉:這實際上是一個如何統籌區域發展的問題。重慶是一個大城市帶大農村、區域發展很不平衡的直轄市。直轄以來,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為了更好地統籌區域發展,市委、市政府根據重慶特殊市情,因地制宜,確立了實施多元化的區域發展戰略和建設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三大經濟區的區域發展思路。
通過幾年的建設,三大經濟區已經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發展態勢。包括主城九個區的都市發達經濟圈,隨著“半小時主城”等重點項目的完工投用,城市功能已經進一步提升。中央商務區加快建設,江北城等舊城改造大規模展開,產業布局調整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等產業也在迅速崛起。
在包括12個區縣的渝西經濟走廊,特 色工業園區發展已亮點初呈,形成了一定規模的機械、制鞋、飼料、制藥、食品、建材、礦產等產業;城鎮化快速推進,一批衛星城市正在快速成長。而包括19個區縣的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在以“八小時重慶”工程為重點的一大批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實施后,三峽移民工程和扶貧開發取得了重大成績,庫區產業空虛問題和庫區后續發展問題也在逐步著手解決。
三個片區發展速度大體相當,但基數不一樣,實現主城對郊縣強有力的拉動,尚需時間,但這個方向我們會堅持的。
直轄八年,不贊成重慶和成都網民打“口水仗”
《瞭望東方周刊》:重慶直轄已經八年了,你怎么評價直轄八年來的主要變4%7
王鴻舉: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有利于充分發揮重慶在西部大開發中的戰略支撐作用、輻射帶動作用和對外“窗口”作用。“建設長扛上游經濟中心”是中央對重慶的要求,也是我們奮斗的目標。
直轄市體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行政成本。從管理層級看,省是三級政府,四級管理,省縣之間多了一個地級。直轄市是三級政府,三級管理,少一個層次。這更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改革方向。從公務員數量看,目前全國財政供養人口與管理服務對象的比例是1:30,有的省比例甚至達到1:20,而重慶是1:52。顯然,我們的行政成本低得多。這是對大城市帶大農村管理模式的一種探索。
重慶直轄八年,GDP是直轄前1996年的2.3倍,地方財政收入是1996年的5.5倍,企業利潤比2000年增長了6倍多。農村貧困人口從直轄之初的360多萬下降到 65萬。這可以見諸城鄉的變化和市民生活的改善。中央交辦的100萬庫區移民搬遷、 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國有企業改革和長江上游生態環保等“四件大事”,我們已找到了求解的方法,并取得了雖然是初步的、但是十分明顯的進展和變化,為未來的加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實踐充分證明,基于大城市帶大農村特殊市情的直轄市行政管理體制,對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是積極和有效的,我們相信,它將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瞭望東方周刊》:直轄以前,重慶是四川的一部分。直轄后,兩地是兄弟關系。網上經常會有一些關于重慶與成都誰更牛的爭論,甚至是相互攻擊,對此你怎么看?
王鴻舉:10月份我們要主辦亞太市長峰會,成都也是我們這次重點邀請的對象,他們的市長也將來我市開會。我的觀點是成都的發展對重慶將會是一種推進,重慶的發展肯定會對成都也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說網民僅僅是就重慶與成都發展中長短發表意見,是一個你追我趕這樣不服輸的心態在起作用,也未必就是壞事。但是如果到了“口水仗”,那個仗就有點火藥味。我不贊成,我是希望大家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這種你追我趕可以,但是不能傷感情,不能說過頭話。我歡迎各種批評和建議,包括網上的來自成都的批評。這些批評,我要求秘書下載給我看,有一些確實也有點道理,比如說城市市民素質的問題,說我們的市民夏天吃火鍋光著膀子等,這些現象確實存在。多聽一點批評,對工作有好處。
批評豪華墓、潑啤酒和“黃色卡片”
《瞭望東方周刊》:很多人對媒體報道的重慶豪華墳墓問題印象很深,目前調查和處理結果如何呢?
王鴻舉:近年來,重慶個別地方的確相繼出現了極少數人修建活人墓、豪華墓的現象。比如渝北區修建了兩處豪華墓,一處是民營企業主明開富在渝北區龍興鎮大嶺村二社為其母修建的豪華墓,占地面積501.8平方米。另一處是該區張關鎮水溶洞村二社村民古洪珍修建的宗族豪華墓,占地面積153平方米。對上述兩處豪華墓,渝北區政府已責令兩墓主分別在5月中旬前自行拆除了墓體和所有附屬設施,還耕還林。還有彭水縣梅子鄉原人大常委會主任馮國良為自己修建的活人墓,占地面積46平方米。該縣紀委和民政部門已責令其在6月上旬進行了自行拆除,恢復了原狀。還有一些地方的個別豪華墓,當地有關部門要么責令墓主自行整改,要么正在查處之中。
市政府對一些地方修建活人墓、豪華墓的違規行為高度重視。為杜絕類似事件發生,市政府于7月25日召開了全市殯葬改革工作會議,會議重申各地不準壘大墓、建豪華墓。市政府辦公廳于8月11日發出《關于促進殯葬改革健康發展的通知》,通知明確要求,各地要采取多種方式處理骨灰、遺體,大力提倡深埋不留墳頭,不立墓碑;積極推行樹葬、草坪葬等生態型葬法;禁止用石材、水泥等永久性建筑材料建墳造墓,更不得建活人墓、豪華墓。
《瞭望東方周刊》:有報道說今年重慶國際啤酒節期間也出現了潑灑啤酒的浪費行為?
王鴻舉:在今年7月27日-31日舉辦的中國重慶第五屆國際啤酒飲料節期間,的確出現了消費者潑灑啤酒的行為。盡管只是部分消費者在特定場合的個人行為,并非是主辦方的意愿,并且事前事中主辦單位也采取了限量售酒、勸導等措施,仍發生此行為。對此,我們深感痛心。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行為是與中央和我市提倡構建節約型社會相悖的,必須加以正面引導。這一行為也反映出,節約的觀念在一部分人的頭腦中還比較淡漠,也說明,“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在全社會還沒有真正深入人心,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和認真總結。
《瞭望東方周刊》:重慶是一個成長中的國際化大都市,但也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現象,比如隨地吐痰、亂闖紅燈甚至到處散發“黃色卡片”等。還有人提出疑問,說為什么重慶跟其他的城市一樣,很多“美容美發廳”都不美容也不美發?你是否注意到這些問題呢?
王鴻舉:市民素質的確有亟待提高的地方。直轄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設“禮儀重慶、誠信重慶、知識重慶、魅力重慶”的總體要求,始終把市民文明素質的提高作為整個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工作目標擺在突出位置。所以,一些不文明的現象在重慶是存在的,但是這些不足以勾勒我們重慶人的面貌。絕大多數重慶人跟這些現象是不沾邊的。
對于散發“黃色卡片”之類的問題,我也注意到了。我們公安部門正在進行專項整治。我相信有一種地下勢力和利益在驅動它,但是我們肯定會制止它。
目前,為迎接亞太城市市長峰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我市公安機關正在全市范圍內開展“鐵帚”系列治安整治行動,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既不美容、也不美發的“美容美發店”加大清查力度,凈化社會環境。
亞太市長峰會安全有保障
《瞭望東方周刊》:你剛才也提到重慶即將主辦第五屆亞太市長峰會,那么都會有哪些境外城市的市長來參加呢?有沒有來自臺灣的市長?
王鴻舉:目前已經回復表示有意參加的境外城市有120多個,其中有臺灣的市長。我還可以告訴你,漢城和平壤兩個城市也都會參加。此外,以色列的市長和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市長也會同時出席這一盛會。
我們正式邀請了臺北市長馬英九先生。我不是因為他是國民黨的新任主席而邀請他,我是因為他現在仍然是臺北市的市長而邀請他。我和他之間已經有三次信函往來。他表示將盡量參加,但如行程安排不出來,將派代表參會。
《瞭望東方周刊》:你怎么評價目前重慶的社會治安和穩定局勢?亞太市長峰會 期間的安全有保障嗎?
王鴻舉:重慶的社會治安現在還有包括惡性傷人案等案件的發生。但是總體上說,我們已經連續三年,無論是刑事犯罪,還是社會治安案件,都呈下降的趨勢。
總體上說,我認為我們重慶是穩定的,但不是說沒有矛盾,有些甚至用比較激烈的方式來表達,這些方式我不贊成。真正要解決矛盾,就要作認真的分析,如果說群眾的訴求里有合理的成分,那么就要改進我們的工作,一定要滿足群眾合理的要求,認真執行我們自己定的、中央定的相關的政策。
關于亞太市長峰會的保安問題,我們有一個預案,而且過幾天我們還要專門做一次演習,我自己也要參與演習。應該說我們的安全是有充分保證的。
沒有投機行為拉動房價虛高增長
《瞭望東方周刊》:現在很多地方的市民都在抱怨房價太高,重慶的情況如何呢?
王鴻舉:房價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衡量房價是否合理的主要標準應當是房價水平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否適應。近兩年,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商品房結構的改善及品質的提高,居民購房需求得以釋放,重慶商品房價格總體上穩定協調增長。2003年和2004年,主城區商品住房均價分別為1921元/平方米、2184元/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 8.1%、13.7%。同期重慶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14.2%和1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1.8%和13.9%,房價水平低于成都、武漢、貴陽等周邊城市,房價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基本協調。
另一方面,重慶房價形成機制中市場法則發揮作用較充分。據統計,重慶投資性購房的比例不到8%,外地在渝購房比例為5.3%,應該說目前重慶還沒有出現投機行為拉動房價虛高增長的現象,房價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建材成本上升和旺盛的住房需求的推動作用。
《瞭望東方周刊》:城市拆遷工作一直是很敏感的話題,重慶現在工地很多,在拆遷中怎么解決與老百姓的矛盾呢?
王鴻舉:拆遷安置工作不但要讓老百姓搬得出,遷得穩,又要遵循法律法規的原則標準,難免會碰到許多問題和困難。一是隨著房價上漲,被拆遷戶的期望值與補償標準之間存在差距;二是對特困戶、殘疾人、小面積住宅、殘疾人等沒有一個操作性強的規章;三是部分拆遷戶把拆遷當作快速脫貧的途徑;四是大多數群眾對拆遷安置是理解支持的,但個別人對此不理解或對拆遷產生抵觸情緒,漫天要價。
政府為城市建設、發展經濟的需要而必須進行的拆遷,本身是符合公共利益的。何況我們有一些拆遷的著眼點就是改善那里居民惡劣的生活條件。為緩解存在的拆遷矛盾,更多地取得被拆遷人的理解和支持,我們要特別注意在拆遷中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并通過嚴把“拆遷入口”關、依法進行拆遷評估、加大行業監管指導力度、加快安置房建設、加強政策宣傳等方面的措施,盡可能地解決被拆遷居民的實際困難,化解拆遷安置矛盾。
“棒棒軍”是山城人民的兄弟姐妹
《嘹望東方周刊》:被稱作“棒棒軍”的民工可謂重慶的一大特色,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有人認為他們影響重慶的形象,你怎么看?
王鴻舉:我不這么認為。重慶有600萬農民在外打工,一半以上在市外,一半在本市主城區和近郊發達區、縣、城鎮。在市內的這一半中,有30萬是靠下力為生的。他們也是我們重慶市民的一部分。雖然有些人來自四川,來自貴州,他一旦進入重慶就是我們重慶市民的兄弟姐妹。而且事實上他們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種城市的需要,山城嘛。我們要呼吁全社會對他們有更多的尊重、愛護和幫助。當然,我們還要加強管理,讓他們遵守城市生活的規則,逐步適應、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我認為,政府工作對農民務工收入還應該看得更重一點。現在城鄉差別依然存在。要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得到的最大實惠就是有了進城務工的機會。東部對西部的支援,最大的莫過于為西部提供了廣闊的勞動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