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傳統一個很重要的特色是知識分子的自覺。在傳統中國的封建社會,政府力量龐大,君王推行牢籠知識分子的政策,希望讀書受教育的人能幫助君王統治天下。但是傳統的統治者并不一定尊重知識分子和學術,也未必一定聽從知識分子,反倒常常采取壓制知識分子的手段。
在政治和學術的依連當中,中國知識分子經常在尋找可以遺世而獨立、安身以立命的地方,專業學術,開希望這種不受政治干擾的私人學術工作可以傳播下去。這種希望和理想貫串中國教育史有兩千多年,成了中國教育及社會的一個重要的特色。一講到這個傳統,我們不能不從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私人教師——孔子——講起。
孔子是公元前第六世紀時候的人,距離今天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他生長的,時代正是春秋時代的尾聲。當時周天子已經感到政令不行,受諸侯的支配,政治上統治的權威性衰落了。從孔子開始,許多人對于當時的混亂提出各種解決的方案。其中以孔子所提出的各種看法對后世影響最大。我們甚至可以說他大致決定了中國人在過去二千多年來對人生、社會、政治、歷史,甚至于自然的基本想法。
簡單說,孔子認為振弊起衰,恢復大同社會的方法只有通過道德教育。這就是說,孔子認為教育是培養道德的最佳途徑,而道德的齊整是社會及政治清明的根本。孔子因此以教育者自居,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