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唯一一家煤炭上市企業兗州煤業董事局傳出消息,該公司已預備投資30億元人民幣著手開發巨野煤田。隨著兗州煤業對巨野趙樓和萬福兩大礦井的開工建設,巨野煤田——目前華東地區探明儲量最為豐富且尚未開發的最后一塊大型整裝煤田——已被幾大礦業集團完全分食。當初巨野煤田儲量探明時,學界專家認為這是我國借整體開發組建大型煤炭集團的大好時機,但在新的煤電供需矛盾下,這一設想也最終破滅。
整裝煤田被分食
2005年4月29日兗州煤業發出公告,兗州煤業欲投入30億元的巨資于2005年開始對巨野煤田趙樓和萬福兩大礦井進行勘探開采。
公告指出,兗州煤業在上市前曾與母公司兗礦集團商訂,由母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兗礦菏澤能化公司開展巨野煤田趙樓礦井及萬福礦井開發的前期工作,包括辦理礦井的立項審批、申請探礦權及礦井施工前的準備工作。據悉,作為開發巨野煤田趙樓煤礦的主體——菏澤公司注冊資金為人民幣6億,母公司出資人民幣5.74億元,持有菏澤公司95.67%的股權。為了使巨野煤田的趙樓和萬福礦井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兗州煤業已與兗礦集團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購買兗礦菏澤能化公司95.67%的股權。目前只待對兗礦菏澤能化公司完成審計及評估工作,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將正式對其進行收購。
投入30億元的巨資,即使對于中國國企境外上市第一股兗州煤業來說也絕非小數目。但巨野縣發改委宗琮主任卻認為,巨野煤田趙樓和萬福兩大礦井對于兗州煤業來說還是物超所值。宗琮向記者介紹道,作為華東地區唯一儲量豐富而沒有開發的大煤田——山東巨野煤田現已探明總地質儲量55.7億噸。據估算,這個煤田建成后,每年可產煤1800萬噸,實現稅利57億元人民幣。巨野礦區包括萬福、龍固、趙樓、郭屯、鄆城、彭莊、嘉祥縣梁寶寺共7對井田。目前,除煤業老大兗礦集團外,山東電力老大魯能集團、新汶礦業集團、肥城礦業集團以及里能集團早已完成對這塊優質資源的分食。兗礦集團手中獲得的萬福和趙樓礦井屬優質焦煤、汽肥煤,是市場緊缺煤種,探明地質儲量共計150101萬噸,預計投產后年生產能力為480萬噸,銷售收入可達96826萬元。
對于獲得巨野兩對礦井,兗州煤業財務總監吳玉祥表示,兗州煤田目前可采儲量不足6億噸,使公司的生產接續面臨巨大壓力。該公司2005年已簽訂的國內煤炭銷售合同的平均售價已較去年升32.7%。吳玉祥預計,今年內地煤炭需求為1.5億噸,但產能只有1億噸,仍有5000萬噸缺口。毫無疑問,巨野煤田的投產將對兗州煤業做強煤炭主業,增加后備煤炭資源儲備,提高盈利能力至關重要。
記者從山東省發改委得到消息,為了能盡快開發巨野煤田趙樓和萬福兩大礦井,兗礦煤業還計劃與世界500強之一的日本三井物產合資建設開發巨野煤田項目。項目靜態投資6.07億美元,項目合資意向書也已經簽訂。據一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透露,兗礦煤業與日本三井物產合資主要還是因為煤田開采投入巨大而融資,日本三井物產在合資企業中的股權比例不會超過20%。
“隨著兗礦煤業獲得并投建巨野煤田趙樓和萬福兩大礦井,意味著華東地區最后一塊大型整裝煤田7個礦井全部被五大集團搶占。”巨野縣煤田開發辦公室的姚立華主任告訴記者,“此前幾大礦井一直處于開采的前期勘探狀態,進入2005年巨野煤田部分礦井將陸續出煤。由于華東地區用煤量約占全國用煤量的1/4,山東也是能源消耗大省,每年須從外地調入煤炭近3000萬噸。而巨野煤田7個礦井,每年可產煤1800萬噸,實現稅利57億元人民幣,平均服務年限達60多年。它的全部投產將有效地解決山東省乃至華東地區的能源供應緊張問題。”
最后的晚宴
兗礦煤業對趙樓和萬福的開采標志著巨野煤田全部礦井被五大集團瓜分,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兗礦煤業姍姍來遲。在采訪中一名知情人告訴記者,其實兗礦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對巨野煤田這塊華東地區最后的“盛宴”垂涎三尺,希望獲得巨野全部對礦井的整體開采權。但最終卻是“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由于龍固是巨野煤田儲量最大的礦井,兗礦、魯能和新汶幾大集團最初對巨野煤田的爭奪首先集中在龍固礦井之上。”這名知情人告訴記者,“龍固礦井探明儲量為16.8335億噸,要比兗礦所得的兩個礦井的總和還要多。而且礦井肥煤儲量豐富,是我國目前較為緊缺的煤類。所以兗礦等幾大集團對龍固礦井的爭奪一直最為激烈。”
巨野縣發改委一名熟知內情的人士告訴記者,雖然當時龍固礦井儲量豐富,但因其埋藏達1000多米,屬中國埋藏最深的礦井之一,投入巨資能否成功開采一度使兗礦等幾大集團在最終決斷時猶豫不決。由于當時按照國家計委的宗旨,要把礦物局的接續問題放在首要位置,這對于資源已枯竭的新汶礦業集團來講是最大的利好。山東省計委基礎產業處有關官員介紹,新汶礦業1956年建局,整個礦區有20多萬人。由于新汶礦業集團面臨著所在山東新泰地區的煤礦資源即將開采殆盡、急需接續,所以國家有關部門把巨野最“肥”的龍固礦井的探礦權劃撥給了新汶礦業集團。而肥城礦業集團能夠得到梁寶寺井田的采礦權也得益于老礦區的枯竭。
即使如此,一直夢想著整天開發巨野煤田的兗礦集團仍未放棄最后的希望。據煤炭工業部濟南設計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由于龍固礦井開采難度較大,兗礦曾與新汶礦業集團商討,由兗礦來主導,吸收多家企業人股,在菏澤注冊開發總公司,對巨野煤田實施綜合開發。但由于幾大礦業集團多年以來一直互為競爭,所以兗礦的建議并未得到新汶集團的回應。直到2002年,山東新汶礦業集團與美國ELI集團就共同開發建設巨野煤田龍固礦井達成合作意向,寧愿借用外資企業的實力解決開采難題。
與此同時,魯能集團也悄然加快了爭奪巨野剩余礦井的步伐。作為山東最大的火力發電企業,火力發電煤炭成本占其總生產成本的70%,可見獲得充足的煤炭資源對于魯能降低發電成本可謂至關重要。據介紹,為了能獲得礦井的開采權,魯能與菏澤市能源公司合股組建了山東魯能菏澤礦業開發有限公司。但讓兗礦意外的是,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沒有政策支持也非煤炭部企業的魯能,卻以“煤電一體化”項目捷足先登、率先獲得了郭屯、彭莊兩個礦井的探礦權。按照規劃,魯能將投資88.9419億元建設容量為4×60萬千瓦的坑口電站,建成后年產值可達40億元以上。隨后,魯能集團并不想就此罷休,還極力爭取鄆城和趙樓井田的探礦權。
此后,巨野幾大礦井相繼“名花有主”,山東里能集團也憑借著煤田聯產分得了鄆城礦井,等到兗礦集團最終在2005年獲得趙樓和萬福礦井的探礦權,已屬巨野煤田最后的晚宴。
分割開采還是聯合開發
作為華東最大的煤炭生產商和全國最大的煤炭出口企業之一的兗礦集團眼睜睜地看著巨野煤田被競爭對手一個個搶奪,整體開發巨野煤田的夢想也告破滅。
采訪中,煤炭工業部濟南設計研究院一名專家認為,如今煤炭行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已是大勢所趨。但目前我國煤炭產業卻是一種分散型產業,沒有一家企業占有顯著的市場份額,也沒有一家企業能對整個產業的發展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據統計,在美國,市場集中度小于40%的產業往往被視為分散型產業,而我國煤炭產業的市場集中度還不到10%。目前我國的煤炭企業總數為2000多個,其中國有和國家控股的1434個,是采掘業中企業最多的行業。即使是111家國有重點煤炭企業,平均銷售煤炭也只有422萬噸,平均市場占有率不到1%。由此我國也萌發出組建大型煤炭集團的設想。
據了解,當初探明巨野煤田儲量時,有關政界和學界部分專家認為,這是我國組建大型煤炭集團的大好時機。以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為基地的主體,把大型煤炭基地建設成為商品煤供應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煤炭出口基地,通過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設,把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培育成為優化煤炭工業結構的主體、平衡國內煤炭市場供需關系的主體、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體。2004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濮洪九曾表示,國家計劃培育8到10個生產規模5000萬噸以上的大型煤炭企業,構建4到5個跨行業、跨地區、億噸級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團,以改變目前煤炭企業過多過小的局面。在組建大集團的設想中,就曾特別提及將兗礦集團周邊的煤炭資源,特別是巨野煤田交由兗礦統一開發,更緊密地聯系兗石鐵路、日照港及周圍電廠,在華東地區建成集煤、電、路、港、航一體化的大集團,形成中國的“魯爾礦區”。但顯然,巨野煤田被不同集團的分割開采卻使組建兗礦大型煤炭集團這一設想停留在紙上。
從礦區開發著眼,巨野煤田是華東地區最大的一塊整裝煤田,聯合開發無疑將大大降低單位煤的開采成本。現在“諸侯分割”局面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將使開采成本大幅上升。按照巨野縣重點項目的規劃,幾乎每一對礦井都要建設坑口電站。記者卻在相關資料看到,大多都是本著自發自用,多余上網的原則,只有魯能一家可大規模發電并上網。但相比而言,以發電為主業的魯能集團卻對煤礦的開采并不擅長。部分學界專家還指出,多家企業分食巨野煤田,每個企業都要各自建設自己的輔助后勤企業,諸如醫院、通訊、維修等,可能帶來資源的浪費和煤田開發成本的增加。而且如不能在當地產生‘定數量的煤炭后續加工項目,建設一體化能源化工基地將是一句空話,巨野煤田將僅僅是一個原煤輸出基地。而煤變油等化工、電力項目投資動輒上百億,如果進入巨野煤田的各集團單打獨斗,很難形成實際的建設能力。
在采訪中,巨野縣當地的一名官員告訴記者,巨野煤田作為華東地區最后的整裝煤田被分割也有其無可奈何的一面。由于新汶和肥城礦業集團面臨著礦源枯竭、急需接續,幾十萬職工的安置問題必須解決。此后,全國范圍內的電荒也促使國家有關部門不得不考慮煤田的分割開采以克服人力、財力上的瓶頸快速啟動,及時緩解我國缺煤少電的窘境。由此山東魯能、里能集團才得以進入。
新的煤電供需矛盾使華東地區最后的整裝煤田——巨野煤田續寫著被分割的命運,也使兗礦借機組建大型煤炭集團的設想宣告破滅。巨野當地一名煤炭行業專家指出,一直以來我國煤炭產業始終無法走出企業數量眾多、規模普遍較小而產生的過度競爭、無序競爭的陰影,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歸因于大型煤田紛紛被分割開發,僅山西就有2000多家煤炭企業。這不僅為煤田整體開發、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增添了障礙,也不利于綜合、高效地開采和利用煤炭資源。從巨野煤田被分拆的原因看,解決礦源接續、緩解煤電危機等暫時性矛盾與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相比,更應該以長遠、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在未來煤田開發中予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