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幾乎人人都渴望有第二次機會選擇一件我們夢寐以求的事情,發揮自己的所長。但鮮有人努力去嘗試,我們很多人還不具備這樣的勇氣,完成從幻想到實干的飛躍。
當然,像世間任何事情一樣,總會有唱反調的人說東道西來警告我們:不是在這件事上要栽跟頭,就是在那件事上必然會失敗。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別人的看法如何,而在于我們自己,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而不應只是顧慮我是否會失敗。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訓練自己學會捕捉生活中的第二次機會,并付諸實踐呢?我想在這里提供五點建議,供大家參考。這些建議來自專家們和那些選擇第二次機會而獲得成功的人們。
認真對待你的夢想
查理·巴薩堤在童年時喜歡畫漫畫,并希望有朝一日成為專職的漫畫家。“可是當我長大時,”他說,“我覺得這不像一件真正的工作。”后來查理在殘疾兒童中心當了一名職員,畫漫畫成了他的一種業余愛好。
幸運的是學校的校長很重視查理的繪畫,為他提供了去紐約的機票,使他有機會向雜志社的編輯展示他的漫畫。當《表演》雜志采納了他的一些構想后,查理返回家中,繼續耕耘不輟。今天,他的漫畫出現在《新紐約人》《今日美國》等刊物上。
中西部銀行咨詢公司辦公室經理卡羅·沃,在十幾歲時,就想搞口腔正畸學,但卻沒有如愿。之后,慢慢地,她覺得和那些參差不齊的畸齒打交道也是沒什么可值得留戀的。然而在內心深處,她對這項工作一直很在意。終于在過了43歲生日以后,她還是從事了口腔科的工作。除了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外,卡羅還得到了一筆額外的津貼。‘像我這樣年紀的人,仍然能在生活中創造新的快樂,說明我有力量改變自己所不喜歡的情況,掌握自己的命運。”
永遠不要認為太遲
為獲得第二次機會,愛爾·卡姆雷整整等了30年。1953年,他19歲,進入一所商學院學習,當時他最喜歡的課程是推銷學。可因為當時正值經濟蕭條時期,畢業后,他不得已從事了他所能找到的第一個工作,在一家食品公司組織生產。在那些年月,愛爾曾多次想去干推銷,但從沒有去做。終于在他53歲時,下了決心,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他提前退休,成為一名保險業的代理人。“我真應該早些著手搞推銷工作。”他說,“但至少,我沒有毫無止境地等待。”愛爾現年70歲,他為擁有 300家客戶的富勒·布魯遜公司工作。
“固定的偏見正在被打破。”教育與社會學教授、有名的老齡問題專家伯尼斯·紐克特這樣認為。他說:“過去人們有一種固定的看法,認為人應該在自己特定的年齡階段做那些特定的事情,那種從一而終的就業觀念束縛著人們的手腳。然而在今天,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與變化的頻繁,要求處在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應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
具備攀登頂峰的勇氣
像許多年輕的游泳健將一樣,約翰·奈伯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在奧運會上大顯身手。那年,這位當時的中學游泳健將在電視上收看奧運會節目時,開始考慮,究竟要提高多少速度,才能使自己具備奧林匹克素質。他的計算結果顯示,他必須在4年時間內,把速度加快4秒鐘。
乍一看來,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后來約翰計算出,如果每年他能保證10個月的訓練時間,那么每個月只需調整1/10秒,就可以把速度加快4秒鐘了,如此訓練,才能沖刺1976年的奧運會。約翰正是這樣去做的,最終夢想成真。
弗吉尼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系主任史蒂文·丹尼士這樣說:“把一個目標分成若干個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做可以使你在短期內獲益,并能減少你的心理壓力及經過努力所付出的代價。”
要敢于付諸行動
唐納·坎貝爾在他父親去世后,接管了賓西法尼亞州布弗·福爾斯的家庭殯儀業,至此結束了他搞出版發行的夢想。但10年后,他把工:作移交給弟弟,舉家遷至中西部,他本人則進入密蘇里的新聞學院上學。“那時,我不得不借錢來完成學業。”唐納回憶說。然而在新聞和廣告界奮斗了 30年后的今天,唐納成功了,他負責出版定期的商業通訊。“自從我放棄了原來的職業后,我再沒掙到過那么多錢。”他承認這點,但他說,“可是我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非常幸福的人。”
很久以前,有人曾對我說,只要你付出足夠的努力,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但有一點你應注意,任何事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不可能同時得到所有的東西。重要的是,你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有所失必有所得。每當做出新的選擇時,你都會為之付出代價,你必須正視這點,并能為之做出犧牲。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專家艾倫·瑪拉特建議,寫下你期望得到的任何一個第二次機會的短期和長期的結果。“考慮一下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然后權衡輕重,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想想你是否能承擔消極的后果。這樣將能幫你避免失敗。”
心存改變生活的愿望
23年前,比爾·莫爾28歲,是個失了業的酒鬼。自從高中畢業后,他已經換過不下幾十種工作了。后來,他進了克利夫蘭的戒酒康復中心。“在中心時,我把每個人都搞得很不好過,尤其是對一位老人。后來有人傳出話來,‘比爾是我所見到的最古怪的人,招人討厭,沒人會喜歡他的。’這話傳到了我耳朵里。這使我猛醒。”比爾說:“我應該有力量改變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就是在那一刻,我下定決心,停止酗酒,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比爾參加了一次醫治酗酒的活動。后來,他謀到了一份搞推銷的工作。他用實際行動證實了自己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并努力工作。幾年后,他成為一家擁有300萬美元房地產投資公司的經理和所有者。同時他組成了美滿的家庭,而過去對他來說是連想都不敢想的。所有這一切的變化,來自他的決心,來自與過去的惡習一刀兩斷從而改變自己的堅強信念。“我不會用我的決心去作任何交易的。”比爾這樣說,“不會的,絕不!因為正是這些事情使我認清了,只要你愿意改變生活,你真的是無所不能的。” .在生活中,我們見慣了那些總是怨聲載道的人:他們不是抱怨工作,抱怨婚姻,就是抱怨生活,總感到處處事事不稱心如意;卻從不見那些牢騷滿腹的人,去做哪怕一點點富于創造性的事情,以自己腳踏實地的行動來改變使自己不快樂的狀況。惟有那些確信轉變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人,會及時抓住人生的第二次機會使自己成長,并從中獲益。
對每一個人來說,人人都會有第:二次機會重新選擇人生,這有待我們去尋找,去發現,去成就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去以一種全新的努力、全新的觀念讓自己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我們不要再捆住自己的手腳,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應具備承認選擇的機會確實存在的能力,并具有付諸行動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