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舊題為五代南唐顧閎中繪的《韓熙載夜宴圖》給我們提供了五代南唐時期或宋初人們服飾與飲食文化的狀況。元泰定時趙升跋此畫卷出處時說:“(后主)欲見樽俎間觥籌交錯之態度不可得。乃命閎中夜至其第竊窺之,目識心記,圖繪之。”圖中韓熙載戴高裝巾子、練鞋,交領便服,袒腹揮扇。侍女及歌伎著團花長衫、腰袱。文人和侍從著唐式幞頭、圓領長衫、烏皮靴。每人面前一份食物,一雙筷箸。有人則考證此圖為宋初北方畫家最后完成的,根據是席面用的酒具注子和注碗的成套使用,是典型宋式(宋人溫文爾雅,盛酒用注子,熱酒配溫碗,把盞配盞托。高雅品位,盡在杯盞之中)。影青瓷生產較晚,家具器皿也均近似宋代北方常見物。從服飾看,大多坐立男子都穿綠衣,此為江南諸臣入宋,在淳化前,只許服綠所致。而且畫中閑人均叉手示敬,而“叉手示敬”是為宋制。可見《韓》圖應不是南唐之作。這即是以服飾與飲食文化考證歷史年代的實例。
《清明上河圖》為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畫卷通過眾多的人物形象,表現了當年汴京“珠簾十里沸笙歌”之富庶的社會生活風貌。從飯店酒樓、時令瓜果到人物服飾以及執扇等生活細節,白描式地向人們展現了包括服飾與飲食文化在內的豐富的社會生活。
汴梁人的飲食生活是《清》圖描繪的重點之一,圖中表現店鋪數量最多的是飲食店和酒店。酒肆中有一些市民在淺酌獨飲。小市民衣著均不相同,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令人一望而知。為酒客斟湯換酒的婦人必“腰系青花布手巾,綰危髻”。裹香人即“頂帽披背”,質庫掌事者即“著皂衫、角帶、不頂帽”之類。膏粱子弟為“丫頂背、帶頭巾,■地長背子,寬口■。”秀才儒生為“把一領皂褙”穿著,上面著一領紫道服,頭戴唐巾。照宋制,差吏和小商人,只許穿黑白衣,而平民百姓,連黑衣都不許穿,只能穿粗白麻布衣。宋代官服與唐制不同,頭上由軟翅幞頭改為方型硬胎展翅烏紗帽。有些像如今我們戲曲舞臺上包老爺所戴的那樣。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宋墓出土的磚刻畫中還為我們提供了宋代廚娘之形象。這些廚娘大都梳高冠髻,小袖對襟旋襖,戴圍腰、釧鐲。顯示了廚娘在“下人”中的特殊身份,也展現了宋代烹飪技術的發展程度。
元代階級、民族壓迫極為殘酷。統治者早期由于恐懼知識分子反抗,有意把讀書人貶低,社會地位居于乞丐和娼妓之間。為此許多知識分子遁入道門,以取得法律保護并賴以為生。因而道教文化乘機發展起來。僅頭上巾裹就有星冠、華陽帽等多種名目,元明讀書人所戴的純陽巾就和“八仙過海”中的道家呂洞賓有關,這種道裝一直影響到后世的戲劇服飾。而處在社會下層的賣吃食的小商販則裹巾子,著齊膝短衣,一律短打扮。在元墓壁畫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廚師的穿衣打扮。一位廚師衣染纈圍裙,兩臂間系有當時特有的“攀膊兒”(一種助臂力的臂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