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的寒風席卷而來,一月的天空還不曾下雪。
梧桐的枝椏枯了,街心花園里葉子堆積成冢。兩根葉柄糾纏在一起,連理不會折斷。遠處有孩子踩踏在枯葉上嬉戲,聲音細碎,如踏雪。
冬天是寒冷的孩子彼此溫暖的季節。太陽變得遠了,在天空中散發著微薄的橙色光線,艱難地透過冰冷的云層融化玻璃窗上的冰晶,顯得力不從心。紅色變得尤為稀罕。于是過年時春聯吊錢都要用紅色,還有史湘云一定要“帶(戴)著大紅猩猩氈昭君套”踏雪尋梅。
欣賞過一組古代婦女宮帷圖,十二個月中各有不同的韻味。其中對于一月有這樣的注解:一月,踏雪尋詩。天寒地凍。貴婦們聚于溫暖的廳堂中,一邊烹茶,一邊觀雪,吟詩作樂,時有女伴裘衣貂帽,踏雪攜婢,前來助興。
雪,總是與圍爐脫不開干系。在溫暖的爐邊欣賞窗外的雪景是愜意的事情,在雪地里夜奔則難免令人唏噓了。除非是溫泉。額上覆著溫熱的毛巾,整個身體都浸在溫泉里,看著雪花飄。天地一色純白,有恍若隔世之感。
在這樣的季節里,不要說享受溫泉,即使是遠遠看到家里的燈光,身上就感覺暖暖的。那時,最先聯想到的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火鍋。北方的涮羊肉也好,南方的麻辣火鍋也好,都是適宜的選擇。涮羊肉重在清湯原味,鍋底無需調料,只是清水里加入蔥段姜片即可。羊肉又以手切鮮肉為佳,迅速在沸水中滾熟后,蘸了芝麻醬、腐乳、韭菜花、蝦油、香菜葉、辣椒油攪拌成的小料,入口綿軟,細嫩鮮香。麻辣火鍋則重在麻辣,味重色濃,鍋底繁復,有時配料竟多達幾十種。它的特點是兼容并蓄,似乎所有的肉類菜蔬無一不可涮在里面,而且營養調諧,風味俱佳。尤其是豆皮、粉絲、藕片等自身味道淺淡的素蔬,味道則越煮越醇,久而彌篤。至于小料則不拘一格,芝麻醬也好,香油蒜泥也好,沙茶醬也好,無需小料亦可,全憑個人喜愛。
中國人的圍爐食火鍋,是與現今提倡的“分餐制”最相悖逆的一種飲食習慣。非典之后,自涮自吃的小火鍋風靡一時,然而不久之后便聲漸式微。究其緣由,大抵是因為分食造成的疏離感。中國人喜歡火鍋,亦不僅僅是為了滿足饕餮之欲,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感需要。其實在某些時候,家的概念,不過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溫暖地分享同一個器皿里的食物。
寒冷的冬季亦無所畏懼,用寒衣和木炭暖著身,火鍋和美酒暖著胃,親情和友愛暖著心。一切剛剛好。
當一月的雪花終于開始漫天飛舞,冰凍的枝頭開滿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