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起源》一書中有“黃帝始烹谷為粥”的記載,說粥是黃帝發明的。民以食為天,幾千年來,粥文化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一支很重要的流派,留下了許多名人與粥的軼聞趣事,這里介紹幾個皇帝與粥的故事。
劉邦與“帝王粥”相傳兩千多年前,劉邦與母親被秦兵追殺,逃至豐縣東城時已是黃昏時分。當時母子二人又饑又渴,恰好遇到一家包子鋪正欲收幌關門,母親便向店主討食。店主見二人可憐,就把燒湯剩下的粉絲剁細,再加入調料做成包子,隨后又把包子放入平底鍋中煎熟,并且用豆面、小米面混在一起熬成粥,讓母子二人食用。劉邦與母親食后頓覺精神倍爽,并得以順利逃至沛縣,免遭劫難。后來劉邦登基做了皇帝,仍然念念不忘那頓救命飯。于是,特意請來了當年豐縣開包子鋪的那一家人,專門給皇宮做水煎包與面粥。
如今,在江蘇豐縣和沛縣仍然保留著吃水煎包、喝面粥這一漢代遺風,而且那粥也被稱為“帝王粥”。
元仁宗與“羊腎韭菜粥”延■年間,元仁宗在新疆打敗沙皇侵略軍隊,班師回到了大都。因數年的軍營生活,四處奔波,操勞過度,腎氣虧虛,患了陽痿癥,十分痛苦。太醫忽思慧知道后,用“羊腎韭菜粥”為他調治。將一對羊腎對半切開,切成丁狀,將羊肉、韭菜切碎,先將羊腎、羊肉、枸杞子、粳米放鍋內,加水適量,文火煮粥,待快煮成粥時放入韭菜,再煮二三沸,每日讓元仁宗食用。不到三個月,元仁宗陽痿竟愈,還使王妃懷了孕。他非常高興,命忽思慧將此粥列為宮廷膳食良方,經常服食,《飲膳正要》一書有記載。
朱元璋與臘八粥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苦,小時候給地主放牛,常常吃不飽。有一次餓極了,忽然發現有一只老鼠,就想抓來燒燒吃。老鼠竄進了洞里,于是他就把手伸進老鼠洞,里面小米、大米、黃豆、紅豆應有盡有。他把這些東西放到一起煮成了粥,喝起來又香又甜。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吃膩了山珍海味,忽又想起了這種粥,于是傳令用各色五谷雜糧煮粥進奉,大宴群臣。因這天正是臘月初八,故賜名“臘八粥”。
康熙與玉米粥相傳,康熙皇帝一次帶著侍從到灤平的長山峪一帶打獵,眼看太陽要落山了,忽然發現一只梅花鹿,他急忙快馬加鞭,緊追不舍,累得氣喘吁吁,看見一個白發老人和幾個兒子正要吃飯,飯桌上擺著熱氣騰騰、焦黃焦黃的玉米面干糧和香噴噴的玉米粥。康熙這時也餓得肚子咕咕直叫,便下馬討粥吃。山里人直爽好客,立刻讓到上座。康熙覺得這粥勝過宮中的許多御膳,問道:“這么好吃的飯叫什么,是誰燒的?”老人回答:“這飯叫玉米粥,是我三兒子做的。”正在這時皇帝的侍從找來,這家人這才知道來客是皇帝,惶恐萬分,趕緊磕頭。康熙吩咐賞銀百兩。過了幾天,康熙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派人找到老漢的三兒子,讓他在御膳房里專做玉米粥。從此,玉米粥寫進了御膳房的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