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企業界的老總、白領人士活躍在工作節奏快、應酬多的社交場合中,每當就餐時,他們總是急急匆匆,狼吞虎咽、快吃快喝成了他們的飲食習慣。殊不知這種習慣對健康很不利。醫學專家告誡我們,進食速度過快容易造成消化系統損傷并可能增加癌癥的發病率,其原因如下:
一、進食過快、粗硬食物易造成上消化道黏膜的機械損傷,久而久之可引起嚴重后果。進食速度過快,一方面粗硬的食物容易刮去上消化道黏膜表面所覆蓋的黏液,擦破食道黏膜,形成疤痕,使上消化道特別是食道狹窄,使食物通暢不快,愈加受到損傷;另一方面上消化道的黏膜及其表面的黏液本是該器官的保護層,而狼吞虎咽,使該保護層遭到破壞,使其容易受到食物中所含有的各種致癌物的侵害而發生癌變。
二、進食過快,易致燙食下肚,灼傷上消化道黏膜而誘發癌癥。進食速度過快的人,往往嘴上功夫很硬,吞冰咽火,無所畏懼。然而,這樣吃進溫度過低或過高的飲食會引起消化不良,胃腸痙攣。吃進滾燙的湯、粥、羹、茶之類的飲食,由于食物溫度過高,會灼傷食道黏膜并使之壞死,長期下去,可使該部癌變。食管癌流行病學的調查表明,喜歡吃燙食的人易患食管癌。據調查,我國河南一些地區居民就餐進食的溫度一般在71 ℃~74 ℃。我國河南的林縣、日本的奈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北部的居民都有吃燙食、喝燙茶的習慣,而這些地區恰恰是食管癌的高發區。因此,專家們認為吃燙食易引起食管癌。有快吃快喝燙食習慣的人們應當引起重視了。
三、進食過快,不能發揮唾液的抗癌作用。由于環境的日益污染,各種各樣的食品添加劑以及食物的保藏不善、烹調不當等,致使我們吃到的食物總會帶著種種致癌物。如果我們進餐時細嚼慢咽,口腔內的唾液腺就能分泌大量的唾液與食物充分攪拌,而唾液就如門衛,可以拒致癌物于門外。據科研人員研究,將咀嚼時人體分泌的唾液中加入強致癌物——亞硝基化合物、黃曲霉素、3,4—苯并芘等,發現唾液對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具有明顯的解毒作用,甚至30秒內可使致癌物對細胞的變異原性完全喪失,起到了“防癌未然”的作用。究其原因,經分析化驗得知,是因咀嚼時分泌的唾液中含有10多種酶,近10種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有機酸與激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尤以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和維生素C的“解毒”功能最強。由此可見,唾液是人體特有的抗癌劑。據說老年人所以患癌率較高,是與牙齒脫落、咀嚼功能不全、唾液分泌不足且功能下降有關。那些快吃快喝者,故意冷落唾液的門衛作用,敞開大門,讓致癌物無阻擋地進入體內,又怎能不增加癌變的機會呢?
四、進食過快,易造成進食過量,增加癌患幾率。進食時狼吞虎咽、快吃快喝,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次數很少,這極易形成進食過量,造成肥胖。而肥胖癥是現代文明社會的健康“殺手”。盡管脂肪對人體有多方面的功能與作用,但人體內聚集過多,會影響機體的代謝功能。尤其是腹部脂肪與身體其他部分的脂肪性質有所不同,腹部脂肪容易以游離脂肪酸分子的形式進入血流,并隨血流直接進入肝臟,當肝臟游離脂肪酸分子過多時,會轉變成低密度脂蛋白并隨血液流到心臟、肺和全身動脈,其中一部分低密度脂蛋白即轉化為有害的膽固醇,從而誘發各種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醫學研究表明,肥胖者還易患乳腺癌、大腸及前列腺癌等,肥胖者的壽命也比常人明顯縮短。
有快吃快喝習慣的人,為了你的健康,應當改變飲食習慣,做到粗硬之物不粗吞,軟爛之物不猛吃,滾燙之物不快喝,以充分發揮飲食門衛——咀嚼唾液的作用,使癌癥盡量遠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