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家長聲淚俱下控訴網絡游戲和黑網吧的危害,那種場面比過去控訴地主老財有過之而無不及。過去農民受地主壓迫,他們忍耐著,因為他們有希望,總想著,我有孩子,等孩子長大后,讓這些地主老財都加倍償還!可是,現在的網絡游戲和黑網吧是釜底抽薪,讓孩子沉迷其中,讓家長失去惟一的希望!
難道迷上“網癮”的孩子真的無藥可救了嗎?作為一代獨生子女,如何真正地融入團隊,獲得有效的自我認知,無疑是家長、學校以及全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
玩癮不是孩子的錯
孩子生來是一張白紙,他需要受教育,需要有人在他前行的路上給予指導。我從來不把上網成癮的孩子當成壞孩子,因為玩癮不是孩子天生的錯。
那究竟是誰的錯?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家庭教育問題。家長和孩子不能順利溝通,除教育方法不當外,“四二一”(即四個祖輩、父母兩人和一個孩子)的家庭結構也是重要原因,這往往造成孩子嬌生慣養、我行我素的惡習,養成“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家長為使孩子高興,把親子關系物質化、金錢化,孩子沒有理想,只知道“被給予”,只會索要,不懂得付出,缺乏責任感。二是學校教育問題。應試教育使孩子厭惡學習。三是社會教育問題。娛樂文化中的不良方面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家庭的負面影響首當其沖。一個伴隨父母麻將聲長大的孩子說:“家中惟一的一張飯桌,原本是給我用來做作業的,但爸媽酷愛麻將,每天邀人來打,于是飯桌變成了麻將桌。我平時都是把椅子當桌子,一邊聽著麻將聲,一邊做作業。作業需要家長簽字,爸媽卻讓我自己簽。既然是自己簽字,我就少做一些作業。”父母發現她上網后,她卻振振有詞:“你們用休息時間打麻將,我呢?白天上學,晚上做作業,不該玩一下電腦嗎?”這孩子一度以她不上網為條件和父母不打麻將來作交換,但被拒絕了。
言傳不如身教在今天仍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但有的家長卻選擇了“嚴以律人,寬以待己”。
家庭教育不健康,那學校教育呢?“要交很多錢、送人情才能上好學校,一切以分數為衡量,一天到晚都在上課、考試、做作業……”。教育界的一些亂收費現象已經讓人深惡痛絕,現在還分什么快慢班、重點班、火箭班、奧賽班等,奧賽班里面又分為前一、二、三、四名。好一個三六九等!這種教育體制把孩子變成了“小毛驢”,老師揪著他的耳朵使勁往前拖,父母在后面拼命地推,孩子失去自我,就成了一個應試的“機器”。不僅如此,家長在學校面前、在整個教育體制面前也是很無奈的。他們能改變學校嗎?不能!他們能讓電視里面停止播放那些低俗趣味的東西嗎?很難!他們惟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一位千萬富翁因為要阻止兒子逃課上網,竟被孩子一腳踢傷肝部,他的妻子真想把財產都捐給社會,只要能挽救兒子;一對父母被兒子威脅離了婚,因為兒子忌恨父親砸了電腦,說父母不離婚他就不上學;一位母親在留言條上寫下六個字:“淚已干,心已死。”可她深愛的孩子竟不為所動,沒有一絲同情。一位山東漢子說:“我的孩子是徹底完了,我什么法子都試了,下跪、割腕,都沒用啊!”
的確,在我所碰到的案例中不乏這樣的孩子。但我想讓家長知道的是:孩子都有顆向上的心,相信孩子是可以改變的!
電腦是工具,不是玩具
在中國,電腦幾乎可以說是一夜之間普及。電腦進家了,可家長們并沒有與時俱進,他們不會用電腦,甚至很多父母對電腦一無所知。有的孩子用電腦打游戲,家長還覺得很得意、很驕傲:我們的孩子居然還會打電腦!然而,當孩子染上網癮后,他們就從不懂電腦發展到拒絕電腦、將電腦視為洪水猛獸,這就必然使孩子認為家長落后于時代。
家長只有自己會用電腦,才能教會孩子怎么用。家長自己都不懂,或者只會打游戲,對孩子又怎能有好的影響?所以要讓孩子明白一個觀念:電腦、網絡是工具,而不是玩具。只會玩的孩子是愚蠢的,會運用電腦為自己服務的孩子才是聰明的。電腦和網絡絕對不是壞東西。
什么是新時代?為什么叫新時代?新就新在這里。媒體都說我是“戒網專家”,其實我不要求戒網,我也從來沒有講戒網。在新時代沒有網絡是不行的,我自己就天天上網,但我是用網絡來工作、查資料、進行正常的交流。所以不是不要電腦,大家要知道:電腦是工具,而不是玩具。
我不是“神奇教授”,我不想改變你
很多媒體將我冠以“神奇教授”,其實我沒有什么靈丹妙藥,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素質教育。有個孩子見我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真有這么神奇嗎?”他正在讀高三,已有了5年的“網癮”。他對家人的勸告置之不理。他用帶挑釁性的語氣問我:“聽說你可以在幾個小時里改變一個人,你能改變我嗎?”
“你看我的這張桌子在變化嗎?”我說。他被我的問話弄懵了,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其實它在變化,它在慢慢變舊。這桌子款式不錯,制作精良,價格不菲,但是我買了兩年了,如果現在要賣,還能按原價賣嗎?”“當然不能!它已經變舊了。”“是我要它變舊的嗎?當然不是,是它自己在慢慢地改變。其實你也在改變,因為你在一秒一秒長大,不改變是不可能的,關鍵是向哪方面改變。你能告訴我世界上哪件東西、哪個人是不變化的嗎?”他稍稍思考了一下,說:“沒有。”
“對呀,你看,整個世界都在變化,每個事物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我也在變化,在不斷地完善自己。比如我做心理咨詢,如果我的方法無效,我就要改變方法。”他聽到此,微微地點了點頭。
“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變好,當然,人的改變主要在于自己。如果你不想改變,那我也沒辦法。”說到這里,我說,“你覺得我想改變你嗎?”他愣了一下,支吾著沒說話。我接著說:“我從來都要求自己向好的方向轉變。我做人有‘三自’原則:自愛、自保、自善。你懂什么叫自善嗎?自善就是自善其身,不斷地向好的方向轉變。”這孩子似乎有所觸動。“所以不是要不要變化的問題,而是選擇向哪個方向變化。我想每個人主觀上肯定都希望向好的方向變化,你也是這樣想嗎?”“是的。”
我又問他:“上高中了吧,成績好嗎?”他說:“不太好。”
“上學以來,成績一直都不好嗎?”“不是,我小學成績很好的,還得過獎呢。”
“為什么小時候好,現在不好呢?”見他默不作聲,我繼續問,“那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不好的呢?”
“初中。”“為什么呢?”“上網玩游戲后有些影響學習。”“從小學到現在,你一直在變化,至少學習成績是在向壞的方向改變。對嗎?那你想繼續向壞的方向變化嗎?”“當然不想,我又不是傻瓜。”
“許多和你一樣大的孩子都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我不怪你。學校和家庭的一些疏忽和錯誤讓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變化,或者沒有科學地提醒你注意向好的方向轉變。你說對嗎?”“我當然想向好的方向轉變,還想讓家里把我轉到最好的學校去。”
“在什么學校就那么重要嗎?你學過哲學吧,你覺得是內因第一還是外因第一呢?”“當然是內因第一!”他回答得很干脆。
我馬上順著往下說:“既然你知道內因第一,就要學會調動內因。現在你還覺得學校那么重要嗎?你是真想學習嗎?”他支吾了一陣,最后吞吞吐吐地說:“有時想學。”
“那你除了這個‘有時’,其他時候都干什么呢?”我特別強調了“有時”這兩個字。“上網啊。”我沒想到他自己一語中的。
我又問:“你覺得我坦誠嗎?”“坦誠。”
“我想和你做朋友,我想了解你的實際情況。你愿意和我交流嗎?”他點了點頭,打開話匣子,把他自己的經歷原原本本地告訴了我。我很感動,因為他愿意和我說心里話,我也很欣慰,因為他清楚自己的狀況。

“你自己也很清楚,初一成績不錯,初二開始下降,高中一塌糊涂,這說明你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那么現在問題已經出現了,我們如何解決呢?”“看吧。”他還想敷衍。
“還看什么?你馬上就要高考了,如果還不抓緊,就來不及了。”我語氣變得急促,希望能讓他察覺事情的嚴重性。“我會的。”他看著我,很堅定地說出了三個字。
我趁熱打鐵:“路要一步步走,我允許你有個過程。首先暫時不去上網,要學會控制自己。回去后把今天談話的感受寫下來,你能做到嗎?”“可以。”
一個月后,我見到他的父母,他們興奮地告訴我,從那以后他再也沒有上網了。很多孩子與我開始談話時,都抱著敵對的情緒:“你來改變我吧。”我說:“我為什么要改變你?應該是你學會向好的方面改變你自己。”
戒網,從迷網根源開始
我們要挖一個腫瘤,不可以直接去挖腫瘤本身,如果你硬要挖,說不定它就會擴散。我們必須從周圍挖,才能真正、徹底地解決問題。
我們現在面對的“腫瘤”是孩子上網成癮的問題。如果方法不當,勢必會讓問題更加嚴重。有的家長發現孩子上網以后,馬上就去打罵孩子,或者把網線扯斷阻止上網,結果適得其反。
我在北京演講的時候,就問聽眾,北京城是怎么解放的?是直接炮轟中南海,直接炮轟故宮嗎?怎么可能!是農村包圍城市,周邊的地區全部都被解放了,北京成了一座孤城,最后得以和平解放。這些事例足以說明,我們想解決問題,必須先找出根源在哪里,從周圍把原因找到,然后順藤摸瓜,最后把問題一鍋端掉。16歲的吳穹原來很不懂事,鄰居都勸他媽媽放棄算了。當時我就說:“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到位的方法!”
他原來上網問題十分嚴重,比如“五一”,他就七天七夜一直在網吧上網玩游戲,餓了吃泡面,渴了喝礦泉水,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一下。但是,他在網上“周游列國”時,他媽媽正在武漢吳家山的網吧里挨家挨戶找他。他媽媽當時因為找不到他,竟然有了輕生的念頭。
他自己在事后都說:“正當我玩得高興、刺激時,媽媽正在絕望地四處尋找著沒有良心的我。”可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不但自己戒掉了網癮,還成為了我的志愿者,教育著一個又一個像他以前那樣曾經沉迷網絡的孩子。
一次,他幫忙接待一名從荊門趕來的上網成癮的孩子。經過兩個小時的談論,他用道理說服對方離開網絡游戲。下面是他倆對話的一部分內容。
吳穹:“你成績怎樣?在班上排名第幾?”孩子:“十分差。”
吳穹:“噢!為什么成績差?”孩子:“上網玩游戲、聊天。”
吳穹:“你認識到了上網成癮令成績下降?”孩子:“對。”
吳穹:“那為什么還要堅持上網?”孩子:“別人叫我去,我才去;別人不叫我,我不去。”
吳穹:“噢!那么是不是說明你自己沒有主見啊?”孩子:“是的。”
吳穹:“我叫你去上網,你去不去?”孩子:“去。”
吳穹:“那么搶劫呢?”孩子:“什么?”(他一聽,好像不可思議的樣子。)
吳穹:“我叫你去搶劫,你去不去?”(片刻無聲。)孩子終于說:“不去。”
吳穹:“為什么呢?”孩子:“因為搶劫會身敗名裂,抬不起頭。”
“是嗎?我告訴你,上網成癮和搶劫的后果是一樣的,會成為一個廢人。上網成癮會使自己學不到知識,或者不能安心學到知識。在這個競爭的社會中,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你沒文化,只會成為一個廢人。搶劫就不用說了。那么兩種后果一樣的事,你卻選擇上網,不選搶劫,這說明你還是有主見的啊!”那孩子低下頭,沉默不語。
后來,吳穹對我說:“我跟他說話像大人教育小孩一樣,但又覺得他十分單純,因為他始終在聽我講,不像以前的我,老師說一句,我就頂一句。”
這個孩子在吳穹的說服下,也決定不再去網吧打游戲了。吳穹的轉變讓我更堅定地認識到: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到位的方法。
不要過多干預孩子
大多數孩子因為在家里找不到快樂與自信,沒人聽他們的傾訴才去上網,漸漸在網絡里尋求安慰。原本想借助上網聊天、游戲,以擺脫學習的重負,減輕精神的壓力,可是華麗的網絡主頁、悅耳的網絡音樂、多樣的網絡游戲,都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刺激和誘惑,從而對網絡產生了強烈的心理依賴。
要想挽救沉迷于網絡的孩子,除了要有愛心,更要有耐心,這是取得實效的重要因素。家長要改變教育方法,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尊敬,不要過多地去干預孩子。而現在的家長們往往急于求成。結果弄得有些孩子不但聽不進去父母的話,而且相當反感。
孩子說:“我媽不給我配手機,出去后我就用同學的手機打電話回家,跟她說晚點回去,結果她把我同學的手機號都記住了。我一回家晚,她就挨個兒給我同學發短信,問我在哪里。我說:‘你怎么知道哪個同學了解我在哪里?你亂發短信,人家難道不反感嗎?’”
有些家長為知道孩子的心結,便偷看孩子隱私。“他們窺探我的隱私,看我是否早戀!”有個上高二的孩子對我說。初三時,他的成績居年級前十名,并考進了重點高中。
高一時,母親發現他在做作業時寫日記,于是要看日記,被兒子拒絕。當時他母親也沒說什么,但一直懷疑他有早戀傾向。之后,父母通過他的電話簿,找同學調查;有女生來電話就問東問西。為此,孩子不再與父母溝通,不再信任父母,并且因為怕父母偷看日記,就干脆把日記寫進網絡里,因為父母不懂電腦。于是,一點一點,最終陷于網絡不能自拔。
另外,跟蹤上網孩子,是許多家長不約而同的選擇,但結果往往是勞神費力不討好。與其花心思跟蹤監視,不如花心思解開心結。
了解孩子并掌握他的動態,并非壞事,但用窺探隱私或跟蹤的方法卻適得其反,這樣干預孩子的生活只會讓孩子離得更遠。
不要輕易給孩子吃藥
一個家長當面指責一個心理醫院的醫生:“你們怎么看這些病人?病人的檔案袋擺在臺上一排,5分鐘一個,你說有這樣解決心理問題的嗎?”一個家長帶孩子來見我,那個孩子已經吃了半年的藥,吃得傻傻的。我很奇怪,要是吃藥能夠把孩子吃好,還找我干什么呢?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輕易地讓這些孩子去吃藥。現在,有些心理醫院和所謂心理醫生,開口就是你的孩子有多動癥、自閉癥、狂躁癥、上網成癮綜合征、社交恐懼癥等等,說什么起碼要三到八個療程才能治愈,然后就對家長說:“讓孩子吃藥吧”,一開就是七八千塊錢的藥品。這種做法負責嗎?
我曾經好幾次當面指責這樣的心理專家和醫生:我們不要爭論,你把治好的個案給我看。給我看一個!一個就夠了!我可以給你看我成功的10個、20個、100個案例。我還問:“有沒有?有就拿出來給我看呀。”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恨我。不過無所謂,我們要實事求是。鄧小平之所以改革開放成功,就是歸功于“實事求是”四個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
在這么多個案中,我發現他們的父母都非常絕望、痛苦,但有的人卻利用父母的急切心情,大撈一把,又不解決問題!我希望家長們在選擇如何幫助孩子時要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問題。
戒網觀點“十不要”
1.不要絕望。要相信孩子的問題會解決好的,這是轉變孩子的前提和基礎。
2.不要迷信。不要僅僅相信我一個人而不相信我培訓起來的志愿者、懷疑志愿者。
3.不要急功近利。要求馬上收效,立刻見到孩子脫離網癮是不現實的。任何事情的解決都需要一個過程,更何況孩子的網癮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4.不要把孩子當作成年人去看待。孩子就是孩子,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很多曲折,上網成癮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問題而已。
5.不要做命令式的傳統家長。要做能與孩子溝通的現代家長,要學會做孩子的朋友,只有這樣,孩子遇到問題時才會跟你說。
6.不要溺愛孩子。父母溺愛就會害了孩子。任何事情都不讓孩子操心是不行的,要讓孩子早點懂得做人的責任,即讓他學會早點操心自己的事情、家庭的事情。
7.不要歧視孩子。孩子犯了錯誤,做了錯事,要幫助他分析原因。千萬不要歧視孩子,傷害他們的自尊心。犯錯誤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尊重,而不是挖苦、諷刺,那是最愚蠢的做法。
8.不要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也不要一切以家長為中心。原則性的東西一定要堅持,比如道德、善良、尊敬長輩,這些原則性的東西千萬不能丟,哪怕孩子不樂意也要堅持。同樣,家長也不能一切以自己為中心,比如工作忙、加班了,就把孩子拋在一邊不管;或者總以自己的事情為重,認為孩子的事情都是小事,不放在心上,這樣,孩子早晚會出問題。
9.不要用老眼光看現在的孩子。要與時俱進,與時俱進的核心是“時”字。時代不一樣了,父母的思想觀念就要相應變化,要積極學習新的知識、新的觀念、新的方法。
10.不要忽視孩子上網前的教育。預防孩子“上網成癮”是最好的挽救措施,不是等到孩子上網成癮了,才去想辦法戒除、挽救。孩子接觸電腦網絡前就要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讓孩子明白電腦網絡就像一本字典,是學習和工作的工具,而不是玩具。
每當轉變一個孩子,每當看到孩子見我時滿臉怒容、而談完之后露出了燦爛的微笑,我就感到很高興。但我做這個活動,不僅僅是針對“上網成癮”的孩子或教育不得法的父母、教師。我是做素質教育的,是針對全社會的人,目的是促成中國的道德重建。
我幫助孩子戒掉網癮,不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我真誠地希望心理學界、醫學界以及從事這項工作的機關部門和相關人員,一起來關注這個問題,共同幫助下一代健康成長,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
(摘編自《陶宏開:向網癮宣戰》,策劃:李師東、常婷,責任編輯:葉施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定價: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