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燥人應多吃枇杷
中醫認為,新鮮枇杷能潤燥清肺、止咳、生津解渴、和胃止吐、降氣化痰,尤其是長期感到口舌干燥、燥熱體質的人,干咳及肺結核長期咳嗽、咯血的患者,更應該多吃枇杷。由于枇杷核中含有氰甙類物質,在食用時一定要去核。
一般來說,中醫入藥多是用枇杷葉,按治療病癥的不同,大體可分為枇杷葉和炙枇杷葉。前者是將枇杷葉經干燥處理后,直接入藥,可用于肺熱咳嗽、久咳不愈、咳喘等癥,有清熱止咳、平喘的功效,但因枇杷葉的背面長有許多細小絨毛,入藥時需用布袋包起再煎,否則絨毛會煎入水中,刺激咽喉部,使咳嗽加劇;若用新鮮枇杷葉入藥,在煎前一定要用棕毛刷將絨毛刷洗干凈,而且用藥劑量至少要在30克以上才有效。炙枇杷葉是在加工前將絨毛去掉,再加蜂蜜炙炒,可直接入藥,對治療秋天的肺燥咳嗽、口干舌燥,咳嗽時痰中帶血療效頗佳,有潤肺止咳的功效。
由于枇杷葉只對熱咳的后期有效,在感冒初期和治療其它類型的咳嗽都不適宜用,否則會使病情愈加嚴重,患者應辨明病情后,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癥使用。
枇杷和枇杷葉食療、治病效果皆佳,故推薦幾種:
1、糖拌枇杷將枇杷250克洗凈,去皮、核后切成兩半,放在盤內,加白糖適量,攪勻即成。能清熱定咳、清肺潤喉、解渴和胃,適用于肺萎咳嗽、吐血、嘔逆等。
2、百合枇杷藕羹將鮮百合50克洗凈,枇杷50克洗凈后去皮、核,鮮藕50克洗凈,刮皮、切片,再將其一起加適量清水煮熟,調入適量濕淀粉,稍煮一會,盛入放有桂花的碗內即成。能潤肺止咳,用于肺結核久咳、吐血,病后虛煩、口渴等。
3、枇杷粥新鮮枇杷10個,洗凈后去皮、核,切成兩半;取100克粳米,洗凈后加適量清水旺火煮沸后,放入枇杷肉,用文火煮成至粥,調入適量白糖即成。能清涼潤肺、生津止渴,適用于肺熱咳嗽、虛勞無力、腸燥便秘。
4、慢性氣管炎每次用新鮮枇杷葉30克,款冬花9克,甘草6克,加水適量,一同煎服,早晚各1次。
5、預防流感用枇杷葉煎水,早晚各服1次。
厚味傷人無所知 能甘淡薄是吾師
飲食調理與健康長壽關系十分密切,人體通過攝取食物獲得營養以養生,古諺有“民以食為天”、“安民之本,必資于食”,這說明飲食是生命活動的需要,是健康長壽的基本保證。
年老之人,脾胃功能下降,消化吸收能力減弱,且多有宿疾,故飲食宜清淡。即提倡素食和淡食,這樣飲食方法有益健康長壽。
根據老人的養生經驗,老年時期,應注意控制葷食,而多吃一些富有營養的清淡食品,如豆油、菜油、青菜、水果、粗糧、豆類、乳酪等,以利大便通暢,脾胃和健。現代研究證明:人體攝入脂肪過多,易在體內堆積,這些脂肪附在血管壁上,會促使動脈硬化;附在心臟和肝臟周圍,會導致脂肪心和脂肪肝;積存在皮下和腹腔內,會造成過度肥胖。
在提倡素食的同時,還應倡儀“淡食”。所謂“淡食”,并非是不吃有滋味的食品,而是說飲食五味(酸、甘、苦、辛、咸)不要太過,特別是要控制鹽的攝入量。五味是五種類型的食物,不僅是人類飲食的重要調味品,既可促進食欲,幫助消化,又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中醫認為,五味入胃后,各歸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五味入五臟,五味調和則滋養五臟,氣血旺盛。身體健壯,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謂:“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若五味過于偏嗜,可致五臟之氣偏勝或偏衰,誘發多種疾病,或使人夭壽。古人有歌云:“厚味傷人無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師,三千功行從此始,淡食多補信有之”。
清淡飲食的原則是:免用肥甘油膩之物,如含油脂過多的豬肉、肥牛、羊肉、填鴨與肥雞等;避免油煎、油炸之食品;禁用各種辛辣刺激性食品及煙、酒等,可吃少量瘦肉、魚類,多食蔬菜及豆制品。
老年人臟腑衰弱,氣血虛少,故其飲食除清淡之外,尚需注意:飲食品種適當,勿過多過雜,以保證營養充足;保護脾胃功能,一般肥膩、煎烙、堅硬、生冷、粘滑不易消化之物,均應少食或不食。益養腎氣是防衰老的關鍵,食品中的肉、禽、乳、淡菜、蝦、海參等均是補腎佳品,但食品制作以清燉為好,以免礙胃,其它如桑椹、芝麻、栗子、核桃、蓮子等干鮮果品,也可補腎,性亦平和,可以煮粥熬膏食用,久服自有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