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每端午時節,在客家祖地福建寧化地區的餐桌上就會出現一道鮮為人知的美食——黃鱔黃瓜。
“黃鱔黃瓜”這道美味其原料就是取之于山野的黃鱔和黃瓜。黃鱔,因體色澄黃而稱其“黃鱔”。它身體細長如蛇,無鱗無鰭,又美其名曰:“無鱗公子”。在城市的餐桌上是難得的水鮮,即使偶有所見大多也是人工飼養的,然而在閩西北的小山村里卻隨處可見天然黃鱔。那溝渠旁、池塘邊、稻田里是它們自由生長的環境。白晝喜藏身于泥水洞穴,或是蟄伏堤岸石縫,夜里出來覓昆蟲、青蛙、小魚為食。在鄉村捕捉黃鱔是挺有情趣的事。記得兒時我常捕捉黃鱔,要么在冬閑田里翻泥扒捉正在稻田泥中冬眠的黃鱔?;蚴窃诖阂估镉盟擅髡征X。當乖巧靈活的黃鱔從田埂洞中伸出半截身子,探頭探腦時,就利索地用鰍鉗迅捷地夾去,就可以把它逮住。要是你沒經驗用手抓,一眨眼功夫這倔犟的小生靈就會溜掉,因為它滿身粘液有極大的保護作用。而最有意思的釣黃鱔:將廢棄的“傘股子”(或自行車的鋼絲條)一端磨尖,打個小彎彎即成了鉤。用蚯蚓作為誘餌,將蚯蚓從尾至頭套在鉤竿上,鉤尖不可外露。當你撥開水草,發現有黃鱔洞口時,就把鉤伸進洞內輕輕一攪,如果有黃鱔,它會來搶鉤的。但你一定要有耐心,要沉得住氣,全神貫注。當黃鱔上鉤時就慢慢地把它拉出洞外,就迅速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將其攔腰一鉗,掌鉤的手必須把黃鱔的頭部控制好,相互配合,這樣就穩穩地把它裝進魚簍了。用土法上馬的方法逮到黃鱔后就可放置水缸中養著。至于黃瓜這種綠色食品,在鄉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它是鄉民們的家常菜蔬。端午時節在農家菜園里隨處都可看到那碧綠淡雅、青翠欲滴的黃瓜。
兒時,每至端午節就能嘗到那味道鮮美的“黃鱔黃瓜”。烹制這道美食,常常是父母親密切配合,共同烹制的。宰殺那倔犟滑溜的黃鱔是棘手的事,因為它體表滑溜溜的,加之外觀像條蛇,令人望而生畏,一不小心它會借機滑入下水道逃跑的。父親卻是一把宰殺黃鱔的好手。只見他用粗糙有力的手迅速提起肥嫩的黃鱔尾巴,將活赳赳的鱔頭狠狠甩向硬地;活鱔摔懵后用刀剪劃開肚皮,取出內臟,再用石頭將其砸扁,把其骨砸碎(因為骨頭里含鈣,能壯身子,所以在鄉下不剔骨頭)。洗凈,切成小塊,即可烹制了。父親把干凈新鮮的鱔血,用“谷燒酒”沖服,說是能補血。母親把剛從菜園里摘回的鮮嫩鮮嫩的黃瓜洗凈、削皮后切成小方塊。先是生火,起油鍋,當鍋燒熱后,就倒入黃燦燦的茶油,當油燒至八成熱時,放入少量搗爛的蒜頭及八角,再把切好的黃瓜倒入鍋中炒一會,加水至八成熟后起鍋裝盆。接著,再起油鍋,將切好的黃鱔放入鍋中爆炒一會,并放入少量的生姜絲、酒釀(可去腥味),炒至斷生時,就把煮了八成熟的黃瓜倒入鍋中攪勻,放些精鹽,加入適量的水,蓋好鍋蓋,用文火慢慢熟(不要用旺火,要用文火慢慢,才能出味來)。當鍋中飄出一縷縷清香讓人垂涎時,便可起鍋裝盆。這時一盆熱騰騰、黃澄澄、嫩鮮鮮的“黃鱔黃瓜”就擺在你的面前,趁熱食之鮮美無比,鱔肉香脆酥軟,黃瓜清甜可口,湯汁更是鮮甜爽口,妙不可言。每每吃“黃鱔黃瓜”時,母親就會讓我們兄妹幾個多吃一些,說是吃了能補身壯體,快快長大。
其實“黃鱔黃瓜”這道節日美食,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特別豐富。據有關專家研究表明:黃鱔含高蛋白、低脂肪,確為病后體虛、身體羸弱、營養不良者的滋補佳品。難怪乎在家鄉流傳著“夏令黃鱔賽人參”的諺語。而黃瓜所含水分達95%以上,為蔬菜中最高者。它還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及糖類、蛋白質、鈣、磷、鐵等。祖國醫學認為黃瓜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止渴利水、補脾止瀉等功效。在炎熱的夏天,可防治咽喉腫痛、小便不利、身熱煩渴等疾病??梢姡S瓜是珍貴的食品,不然怎么連宋代詩人陸游也贊嘆道:“白苣黃瓜上市稀,盤中頓覺有光輝”。端午節正是夏日炎炎,人易疲勞、身體虛弱之時,此時能吃上綜合黃鱔與黃瓜兩者之營養的滋補強身的“黃鱔黃瓜”那可真是“雪中送炭”,大有口福。
“黃鱔黃瓜”正因味道美、營養多,所以深受客家人的喜愛。如今,端午時節,不僅家家戶戶能吃到這道美味,而且在城里的酒樓飯店,民間的筵席上都能品嘗到這款人見人愛的節日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