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梅河口市小楊鄉九星綠優米生產合作社的研究報告
吉林省梅河口市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水稻產區,梅河大米曾經是北京亞運會的指定專用食品,在國內市場有一定聲譽。近年來,該市從國內外引進了秋田小町等一批水稻優良品種,生產出來的大米更是受到市場的歡迎,但由于分散的農戶家庭生產經營,難以實現一定規模的水稻標準化生產,造成一個灌溉域里種植的水稻品種達十幾個,品種雜亂,良莠不齊,水稻生產一直難以實現好的市場效益。為此,當地政府曾采取公司成片租賃農民土地、“公司+農戶”產業化經營、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等多種辦法來發展優質水稻的生產,實際效果均不理想。一些農民也曾自發地進行“互助組式”的合作嘗試,即統一購買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統一銷售水稻,結果不是半途而廢,就是無果而終。
梅河口市小楊鄉是梅河口市的水稻主產區之一,全鄉水稻種植面積近2萬畝。2004年,這個鄉成立了一個“九星合作社”,開始了優質水稻生產方式的新探索。
九星合作社的成立
九星綠優米生產合作社是由九星精米加工廠與小楊鄉農民共同組建的。九星精米加工廠的投資方是梅河口市九星服務總社,該社原是一家軍辦服務企業,后來改制成為個人持股的股份制企業。2004年年初,九星服務總社為拓展經營領域,投資700萬元在小楊鄉新建了年加工水稻3萬噸的精米加工廠,為保證加工廠的原糧供應,搞好優質水稻基地建設,2004年4月,在當地政府指導下,精米加工廠與該鄉古城村、大楊村210戶農民聯合組建了九星綠優米生產合作社。合作社召開了社員代表大會,設立了理事會,九星服務總社總經理兼精米加工廠廠長劉德庫出任合作社理事長。
九星綠優米合作社的主要合作方式是:一,合作社的生產實行五統一。即由合作社統一向社員供應種子、化肥、農藥,統一規定灌溉和田間管理的標準。合作社提供的種子、化肥、農藥采取春天賒銷,秋天售糧時結算的辦法。二,社員與合作社簽訂水稻生產銷售合同,合同規定了優質水稻的基礎收購價格為普通水稻價格的117%,同時合同還規定,如果水稻市場價格明顯高于基礎價,則由合作社通過社員代表大會重新確定收購價或實行二次返利。三,合作社直接承租了79戶(勞動力大都外出務工)農民1100畝土地用于繁育良種,每畝土地的年租金為320元加40捆稻草(用于做燒柴),租金比當地其他種糧大戶高10%左右。
九星合作社雖然組建時間不長,但經營業績比較好,2004年共收購水稻1200噸,其中已銷售水稻500噸,加工精米100噸,實現銷售收入100多萬元,實現利潤10萬元。合作社帶動了農民增收,調查問卷中有98%的社員認為參加合作社增加了收入,目前合作社正在繼續進行精米的深加工,并不斷開拓市場以實現優質優價。2005年合作社重點是建立自己的育種基地,進一步完善與農民的合作方式,增強合作社的市場競爭能力。
合作社的治理結構
九星綠優米生產合作社在治理結構上建立了“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合作社經理負責制”的決策機制。合作社的實際決策層在理事會。為保障農民的基本利益,決策層在人員組成上堅持農民代表占多數的基本原則。合作社的理事會有5名成員,農民代表3名,全部由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理事會會議決定重大決策,一般根據合作社生產季節特點召開會議。每年至少召開三次會議,分別布置生產、收購、加工和銷售等工作。此外合作社還根據需要不定期召開會議。合作社的決策過程是:會前合作社經理根據社員提出的要求以及自身掌握的信息提出會議的議題及初步方案,而后交理事會討論決定。
合作社的主要績效
1、節省了農戶的生產成本。通過向社員提供專用種子、化肥、,農藥,開展生產技術服務,節約農戶的生產成本,實現了水稻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2004年合作社共向社員賒銷生產資料40多萬元,平均每戶社員賒銷額為2010元,節省貸款利息71元。
2、增加了農戶收入。隨著糧食市場的放開,農戶面臨著更大的市場風險,通過建立合作社,可以保護農民的利益。2004年由于九星合作社以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水稻,參加合作社的農民與未參加合作社的農民相比,每畝水稻平均增收40元,與2003年相比每畝增收120元。
3、帶動了區域大米市場的發展。九星合作社的建立,吸引附近鄉鎮的大批農民種植日本小町等優良水稻品種,秋季各地客商集中來小楊收購水稻,從而使該地成為了當地的優質水稻的集散地和價格形成中心。
4、加快了優質水稻的推廣。在當地秋田小町等優良水稻品種已經引進多年,但由于優質不優價,再加之實行分散育種、品種退化等問題,農民一直不愿意大規模種植。九星合作社通過訂單收購和集中育種,使優質水稻得以大面積推廣。合作社還注重培育自己的產品品牌,申請注冊了“小楊珍珠”商標,提高了市場競爭能力。
5、提高了社員的素質。合作社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培訓、考察、聚會等活動,幫助農民樹立新的觀念和意識,促進了社員之間的團結和互助,合作社還依托九星服務總社自有的服務設施(商店、飯店)對社員實行打折優惠,增加了社員的歸屬感。
合作社發展趨勢
調查顯示,多數社員對合作社持樂觀態度。有84.6%的社員認為合作社發展潛力較大,
可以進一步帶動農民增收。只有15.4%的社員認為合作社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不大,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目前,合作社正在認真總結2004年的經驗教訓,研究如何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降低生產資料采購成本,開發北京、上海等地市場。
對于合作社的發展趨勢,我們認為由于合作社在內部制度安排和外部制度環境環境均存在問題,加之成立的時間較短,合作社的未來發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目前看其發展方向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企業和農民的利益更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合作社向規范的方向發展,條件是農民現金入股或合作社建立二次返利制度;二是合作社退步為公司+農戶式的訂單合作。對于村集體經濟組織,15.4%的樣本社員認為對自己增收沒有幫助,53.8%的社員認為幫助很小,只有30.8%的社員認為幫助很大。至于將來農民增收,有46.2%的樣本社員認為要靠合作社,23.1%的社員認為要靠集體經濟組織,11.5%的社員認為要靠龍頭企業,19.2%的社員認為完全靠自己。樣本社員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滿意的占38.5%,不滿意占53.8%,很不滿意的占7.7%。對于土地,農民都視為自己的命根子,樣本社員認為不論能否長期在城里工作和生活,都不會放棄農村的土地承包權。
主要問題
(一)合作社內部制度安排方面
1、合作社的產權關系沒有理順。這是內部制度安排的核心問題,它主要表現在合作社的創辦者與入社農民沒有在產權關系上結成利益共同體。九星合作社創立時,曾經設計要吸納一部分社員入股,但農民討論不同意入股。現在調查,樣本社員中仍有92.3%的社員不愿意投資入股。由于沒有形成緊密型合作關系,遇到市場變化時,易引起違約。2004年合作社簽訂的合同收購量是1200噸,而實際收購量只有650噸,有40%的社員違約,沒有按章程和合同向合作社交售糧食。另外,也有社員反映合作社在供應種子、收購水稻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2、合作社的決策主要由企業控制,普通社員在合作社中的決策地位較低,參與不多。在樣本社員調查問卷中88.8%不了解合作社的經營情況,85.5%的社員不了解合作社章程,65.4%的社員沒有參加合作社的領導選舉。此外,合作社的章程有待完善,章程中對農民社員的權利與義務沒有任何安排。
3、企業與農戶利益分配上存在矛盾。由于沒有產權關系和二次返利制度,合作社中企業和農民利益存在不一致的問題,企業是以盈利為目標,而農民只關心水稻能賣上好的價格,2004年合作社水稻收購結束后,水稻價格繼續上漲,社員提出了二次返利的要求,最終企業與農戶沒有達成一致。
(二)合作社的外部制度環境方面
1、農民專業合作社不能依法在工商機關進行注冊登記。九星合作社在工商局注冊登記的是九星精米加工廠,企業的性質為個人獨資企業,合作社對外開展業務也只能以九星精米加工廠的名義進行。
2、合作社難以在財政、稅收、貸款等方面享受到政府的優惠政策。合作社是弱勢群體的組織,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政府給予合作社多方面的優惠,以降低合作社的組織成本,但目前我國對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還不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3、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國家雖然已經放開了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但糧食和化肥經營中仍明顯殘留著計劃經濟的痕跡,加之農產品運輸費用過高,流通效率偏低,限制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空間。
(作者系中共吉林省通化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