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5年開始,喬治·盧卡斯締造的《星球大戰》系列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建立了一個自己的“王國”,領導了世界電影三十年。這三十年的主題是數碼科技取代了明星。
Pixar,這個今天世界第一的電腦動畫公司最開始其實是電影《星球大戰》的電腦動畫工作室,20世紀80年代中期被卓有遠見的蘋果電腦之父喬布斯以1000萬美元收購—今天這被認為是業界最不公平的交易之一。Pixar團隊在“星戰”時代開發出了RenderMan軟件,為CG動畫帶來了革命性的陰影、光照、材質、景深等效果。近年獲奧斯卡最佳特效獎的電影中,有90%以上都使用了這一軟件
《星球大戰》系列不是完全的CG電影,但它們融合了大量的CG技術,這些CG技術和傳統的電影特技融合,造就了氣勢磅礴、絢麗多彩的影像效果。下面讓我們來分解這些震撼性的電影效果吧。
第一,數控攝像機:沒有它,那些超難角度拍攝的戰機俯沖鏡頭只能在夢中出現。《黑客帝國》中的高速公路追車鏡頭也是設定復雜路徑的數字攝像機創造的杰作。
第二,Animatronics:這是Animation(動作)和Electronics(電子)的合成詞,即用電子控制技術結合CG動作制作合成CG電影中控制“對象行為”的動作,例如機器人R2就是Animatronics來表現的。Animatronics和運動捕捉相結合,就可以自然表現人體很難表現出來的形態。
第三,影像合成 (Compositing) :星戰系列中用得最多的特效制作。幾乎所有的二維效果都是在“藍屏”拍攝,再用計算機視覺的“matting”效果和背景相融合的結果。一改傳統的光學影像合成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像清晰度。例如阿納金和他的R2機器人的對話、握手鏡頭就是數字合成的結果。
第四,非線性編輯模式(Non-Linear Editing Mode):星戰系列CG特效的海量數據,特別是戰爭場面給后期制作帶了極大的麻煩。技術人員發明的非線性編輯系統EditDroid把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而且提供了非線性查找和索引,極大提高了編輯師的編輯效率。這種系統在今天的《指環王》系列電影中得到了發揚光大。
第五,Still Motion 攝影:現在的廣告經常出現360°靜止場面攝影技法,這個技術的鼻祖也源自星戰。用同步的一系列攝像機排列成一圈,同時進行拍攝,就會使目標懸于空中,觀眾可以從多角度連續欣賞。實際上由于攝像機的定位問題,后期的CG調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步驟。
第六,圖像特效:眾所周知的圖像處理軟件Adobe PhotoShop的創始人John Knoll其實就是《星球大戰》的美術指導。他的程序小組所創造的各種圖像濾波(Image Filtering)效果給電影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效果。PhotoShop在今天的圖像處理軟件市場一統天下。
星戰系列電影中無數的電影特技和CG效果運用,遠不止本文蜻蜓點水式的描述。《星球大戰》改變的不光是電影本身,而是整個電影工業界的工作模式、甚至是整個數字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