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一直存在著一種誤區,即認為教育就是讓學生努力學習知識,消除疑問的過程。當學生通過學習消除所有的疑問時,就意味著他已成才或智慧方面趨于成熟,事實上這種成熟只是一種模仿,而沒有任何的創新,從知識的取得過程來看,發問比答案更重要。
首先,就人的思維活動來說,其起點是問題,終點是答案。一個高質量的問題意味著一個高水平的答案,一個高難度的問題常常會引出一個深層次的認知。
其次,從問題的提出過程來看,其思維形式更接近于創造思維,因為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突破過程,它不像解決問題的過程那樣,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所以,發現一個新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難度要大得多。
此外,經常發問還可以防止頭腦僵化。為什么兒童會有那么多問題,而成年人卻很少提問呢?這并不是因為成年人的知識比兒童多,因而消除了許多疑問,自然之謎并不會隨著人們擁有的知識越多而越少,正相反,人類目前所發現的未知領域比古代更多也更復雜了。因此這只能認為是大腦的自然老化,導致人們的思維活動日趨定勢化、模式化、僵化,人們失去了兒童的那份活力和好奇心。
因此,發問應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活動中,要千方百計地保留住學生的好奇心,對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奇思妙想,要鼓勵他們隨時發問,歡迎學生懷疑、反駁、否定前人的理論。亞里斯多德曾說:“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確,學習就應該是以思考為基礎,經常懷疑,隨時發問。知道的越多,就越會發生懷疑,而問題也就隨之增加,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若不給學生的發問的機會,甚至諷刺嘲笑學生們的提問,這無疑是在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的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所以發問使人進步,發問比答案更重要。
午睡的確能夠提高大腦效率
果 果
午間小睡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提高工作效率,這是誰都知道的。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用科學方式證實了這一常識。
哈佛大學研究小組為了研究午睡對人腦信息加工的影響,對多組實驗對象進行了一個小時的視覺測驗,實驗分散在一天內共進行四次。接受實驗的志愿者被要求辨別只在屏幕短暫顯示的圖形,由此測出他們中樞神經感受外界刺激的速度。研究者安排其中的兩組志愿者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測試中間午睡30-60分鐘,結果表明,午睡過的志愿者能保持原來的大腦信息加工效率,如果午睡時間足夠長,甚至能提高工作效率。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沒有午睡的志愿者的大腦工作效率在測試中一次比一次差。為了排除對這一現象的其他可能解釋,研究人員還安排志愿者蒙上眼睛休息,結果這些志愿者的大腦工作效率沒有什么改變。
研究者得出結論說,人的大腦中有專門的神經網絡來負責完成這些實驗中的任務,這一神經網絡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如果它要接受和加工的信息達到飽和狀態,它的工作效率就開始下降,這時人就需要小睡一覺,以把這些信息“固定”在記憶中。
這一實驗結果對人的工作、學習頗有啟發。科學家推測,人在工作與學習中常出現的“耗竭”狀態與一般性的疲勞無關,而是由于缺乏睡眠所導致專門神經網絡“超載”。避免這一耗竭狀態的辦法有兩個,即有規律地小睡或者有意識地變換工作內容。
午睡的確能夠提高大腦效率 果 果
午間小睡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提高工作效率,這是誰都知道的。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用科學方式證實了這一常識。
哈佛大學研究小組為了研究午睡對人腦信息加工的影響,對多組實驗對象進行了一個小時的視覺測驗,實驗分散在一天內共進行四次。接受實驗的志愿者被要求辨別只在屏幕短暫顯示的圖形,由此測出他們中樞神經感受外界刺激的速度。研究者安排其中的兩組志愿者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測試中間午睡30-60分鐘,結果表明,午睡過的志愿者能保持原來的大腦信息加工效率,如果午睡時間足夠長,甚至能提高工作效率。與此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沒有午睡的志愿者的大腦工作效率在測試中一次比一次差。為了排除對這一現象的其他可能解釋,研究人員還安排志愿者蒙上眼睛休息,結果這些志愿者的大腦工作效率沒有什么改變。
研究者得出結論說,人的大腦中有專門的神經網絡來負責完成這些實驗中的任務,這一神經網絡的信息加工能力有限,如果它要接受和加工的信息達到飽和狀態,它的工作效率就開始下降,這時人就需要小睡一覺,以把這些信息“固定”在記憶中。
這一實驗結果對人的工作、學習頗有啟發。科學家推測,人在工作與學習中常出現的“耗竭”狀態與一般性的疲勞無關,而是由于缺乏睡眠所導致專門神經網絡“超載”。避免這一耗竭狀態的辦法有兩個,即有規律地小睡或者有意識地變換工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