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發展往往是曲折的,如電影《人生》中高佳林、劉巧珍悲歡離合的故事,小說《荷花淀》中水生嫂等一群年輕婦女“送夫參軍、探夫遇敵、助夫殺敵”等的情節,無不說明了這一點,所以說,“波瀾”是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的曲折性和復雜性在文章中的反映。古人在這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先看看明代才子解縉在“這個婆子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養的兒子都是賊,偷來蟠桃獻母親”的《慶壽》詩中所運用的有忤人意但又出人意料的表達技巧,再看看清代紀昀揮筆疾書“鵝鵝鵝鵝鵝鵝鵝,一鵝一鵝又一鵝,食盡皇家千鐘祿,鳳凰何少爾何多”這平地起峰巒的表達手法,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何況人們往往具有那種“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撲朔迷離、豐富多彩、風格多樣的審美情趣,“文似看山不喜平”也說明了寫文章應有起伏波瀾這個道理。
那么,怎樣才能使文章情節起伏跌宕、產生波瀾呢?“興波”的方法很多,比較普遍運用的藝術手法有如下8種試以高中課本內容說明。
1。反差法。事物的發生發展包含著矛盾,包含著相互對立的幾種因素,但矛盾的轉換就是“興波”,即寫悲境時,筆鋒急轉著意寫樂境,行文頓起波瀾。例如高中語文一冊中《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一文,先寫1960年正月初七北京市特種藥品經營部里營業員們笑盈盈地答對顧客的歡樂輕快場面,就與后面突然接到山西平陸縣委的緊急電話后緊張忙碌的情影形成反差,從而掀起了故事的波瀾。如作文《平凡的人》就應寫那些普通人所做的不平凡的事:作文《靜靜的夜晚》就可寫夜晚的動:河水在嘩嘩奔流,樹葉在沙沙作響,小偷在蠢蠢欲動,公安民警在整裝待發,邊防戰士在緊張巡哨,黨政領導在籌謀策劃,小生命在呱呱墜地等內容。
2.轉折法。即在敘述事件時往往以為情節的發展似乎有了結局,但作者筆鋒一轉,又生新意,或者說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使文勢躍然紙上而掀起波瀾。如《為了周總理的囑托》一文中,農民科學家吳吉昌得病后“一連扎了七針,藥水進不了肌肉,順著大腿往下流”,看來人是快不行了,但“為革命必須活下去的決心”鼓舞了他,病居然奇跡般地好了起來,這樣就掀起吳吉昌人生曲折經歷的第一個波瀾。再如寫《變》、《奇跡》等類文章,就可通過這種手法來再現人物的性格和內心世界,刻劃和描寫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從而避免了平波直敘。
3.張馳法。“張”指用快節奏的筆調來敘寫尖銳的沖突、緊張的場面,“馳”指用節奏舒緩的文字來敘述內容。在寫作中,張馳結合、疾徐交替就可使情節奇峰凸起。如孫犁的小說《荷花淀》中一群年輕婦女聚集在水生家里商量探夫的急迫心情(張),與她們探夫未遇的那種疲憊情緒(弛),以及在湖面上發現日本汽船時的緊張活動(張)等,就組成了文章的波瀾。如寫題為《我逐漸了解了他》、《理解》等類文章,就可用這種方法來增添文章的文學色彩。
4.鋪墊法。也叫渲染法、層遞法或襯托法。這原為繪畫中的一種技法,指在背景或人物的某一部分中加以重色調和,使畫面更加鮮明。后泛指文藝創作中為了突出人物和環境特點所采用的強調、反復及多方面著意鋪敘烘托等手段,從而達到波瀾起伏的藝術效果。如高中語文四冊《明湖居聽書》中先寫那男子彈弦說書使臺下的叫好聲不絕于耳;后來黑妞出場再勝一‘籌:“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最后白妞出場時卻又比黑妞更勝多籌,黑妞的好處是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是入學不到,好多人學她的調兒頂多只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而黑妞又只有白妞的十分之一美妙,其妙境是聽白妞說書如孔子之言:“三月不知肉味。”如寫《我們班里新事多》、《發生在身邊的事》等文章,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增加文章的波瀾。
5,巧合法。即在寫作的過程中,當A事物向B事物發展或甲與乙聯系起來的一種寫法。如高語五朋中峻青的小說《黨員登記表》中,黃淑英送飯時恰巧遇到了正被敵人押著下山的區委書記,她在炕中找到黨員登記表,從場院出來時恰巧被叛徒黃有才看見,因而引發—連串悲壯動人的故事。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啟迪人們發揮想象、安排線索、糾織情節。如《我上學的第—天》恰巧就遇到班土任;某膽小之輩見了扒手不敢況,可后來恰恰就是他自己丟了錢包……這些都是葉‘分巧合的事,可由此引起波瀾。
6.誤會法。即作者在敘述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描寫人物之間的誤解以及由此產生的糾紛、沖突,從而使故事情節發牛波瀾的一種藝術手法。這種誤會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作者對事物認識的誤會,如有位作者說在“五…”節清晨就看到廠長和省勞模在打架,后來走過去—看,才知兩人是為了爭上貢獻班:另——種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誤會,如高中語文五冊中《警察和贊美詩》的主人公蘇比,幾次惹是生非卻都是警察誤會與他無關,因而推動情節的發展,引發了一連串引入發笑卻又仗人難堪的事件。有—位同學寫她的“特別的眼睛”時引山了三個誤會;—是她的歌雖只唱得一般,但因眼睛“特別”迷人而誤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二是挨班上任的批評時,不經意看了那班主任一眼,而班主任誤以為她在笑,臉皮厚;三是有一次在打開水時,目光無意十與一不認識的男生相撞,可后來那男生竟莫名其妙地與她打招呼,幫她提開水,還莫名其妙地遞來一張紙條,說“你那雙含情脈脈的眼睛使我永遠難以忘懷”。這幾個誤會,再現了一個美麗善良、誠實本份的青年女學生的幸福生活。
7.反常法。“常”即人們心中業已習慣之事之情之理,“反常”就是置人們心目中的“常”不顧,反其常理常規常情而行之的方法,把反常的事出奇制勝地表現出來。如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通過對狂人的反常心理的描寫,揭示了當時人吃人的社會本質。現代社會中,這類反常事件也時有出現:如一位少將因出差不住高干客房反而遭到旅客保安人員的責難,兩位中央電視臺的記者采訪沒坐專車沒有官員陪同而被派出所關押,一個省部級單位害怕街道辦事處的衛生檢罰等反常事理,反映了當前較為嚴重的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所造成的惡劣影響。
8.伏線法。即從全局著眼,對于后面才正式展開敘述的人和事,先在某些篇章作出一定的交代和預示,使文章起伏跌宕、發展合理、結構謹嚴,這種交代和預示稱為伏線法。如莫泊桑的《項鏈》一文,在最后才道出《項鏈》是假的,這種結局看來山人意料。其實,只要讀者細心,是不難發現這種結局的必然性。因為在瑪蒂爾德借項鏈和還項鏈時,佛來思節犬人看都沒止眼一看,并還說了幾句漫不經心的話。這種方法在中學課本里運用極多,僅以高中語文四冊為例:《竇娥冤》中的竇娥后米之所以能申冤昭雪,就是因為在劇本第一則中她的父親竇天章進京趕考去了;林教頭林帥之所以能在風雪山神廟中不遭壞人暗算并走上反抗道路,就是因為前有魯智深在野豬林搭救、后有店小二在滄洲提供情況,使林沖有了些心理準備。其它篇目如《雷雨》、《茶館》、《林黛玉進賈府》、《言陵君竊符救趙》等課文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