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一個重要的心理需求是擁有關系密切的明友,一同分享內心的情感,一起分擔成長的煩惱。青春期之前,青少年較多地向家庭尋求支持,更愿意向父母坦露自己的情感。在青春期,他們轉向同輩群體尋求支持,對朋友的自我坦露增加。他們需要有密切的朋友來陪伴自己,支持自己,理解自己,關心自己。因此,對中學生來說,友誼是心靈成長的需要。
然而,在校園生活中,不少同學感到苦惱的是與同伴交往中的疑難:為什么找不到知心的朋友?怎樣才能得到同伴們的接納?與朋友鬧矛盾了,如何去和好?如何找個好朋友?同學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試一試。
(一) 與同學相處的最高原則是一視同仁
心理學的調查和研究表明,中學生在群體中的關系,大致可分為人緣型、嫌棄型和中間型三類。人緣型學生一般具備尊重關心他人、熱愛集體活動、真誠開朗等個性品質;而但凡沾染以我為中心、置身集體之外、孤僻、行為古怪等一種或數種不良品性者,往往遭到同學的嫌棄。
在一個班級中,人緣型和嫌棄型的學生一般占少數,多數是中間型學生。無論出現哪種類型,同學交往必須遵循的最高原則是一視同仁,尊重每一位同學。對人緣型學生固然尊重,對嫌棄型學生也決不嫌棄。宋代人鄧牧曾說過:“善譽人者,人譽之;善毀人者,人毀之。”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報答的相互性原則”。也就是說,在相互交往中,人們從對方的友好態度中感到愉快,在情感上愿意“投桃報李”,愿意用同樣的態度回應對方。而對于那些故意貶低我們、傷害我們自尊心的人,則會從對方的不友好態度中產生反感,會情不自禁地“以牙還牙”。很少有哪一個人會喜歡厭惡自己的人。因為這種情感交流上的等價報答,有助于維持一個人的心理平衡,往往成為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因此,在同學之間,尤其要講究情感的等價交換。盧梭在他的教育學名著《愛彌爾》一書中談到處世之道時說:“你要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你要幸福快樂地生活,就必須使自己成為一個為人家所喜歡的人;你要人家聽從你的話,就必須使自己值得人家尊敬。”這些與人交往的原則,我們在日常生活是很容易感受到的。所以,在與同學的交往中,首要的是待人以誠,在誠意的前提下,多運用肯定性評價比多運用否定性評價更容易收到積極的效果。
(二)與同學相處的要領是互相容讓
中學生大都血氣方剛,都有很敏感的自尊心,發生碰撞和矛盾是在所難免的。但你只要站在社會和人生的高度想一想,就會發現,同學之間的矛盾幾乎都是雞毛蒜皮。常常是因為對于小事過分認真,兩不相讓,才發生問題。其結果,往往是傷了對方自尊心,本人的自尊心也受了損。
為何不把它倒過來呢?寬容同學的過失,維護對方的尊嚴,得到的必然是他人對自己的尊重。用個詞語來概括這種行為就是“設身處地”。設身處地實際上是一種“角色互換”,也就是設想自己處在對方的位置上,體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注意形成彼此間的共同感受,從而增進同學間的相互理解,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這在社會心理學中又稱之為“感情移人”。運用“角色互換”和“感情移人”法,會使你面對同學之間的矛盾時如口含橄欖,當下不無酸澀,然回味時,滿口清涼。正像古羅馬的辛尼加說的,“忍受過來的事情是甜蜜的回憶”。
(三)與同這相處的極好辦法是關心他人
英國的梅瑞安·穆爾說過:“人與人之間相交往的結果就是把責任感強加在人的身上——一種不得不參與別人問題的義務。”把同學的喜怒哀樂當作自己的喜怒哀樂,全心全意地為同學著想,維護同學的人格。必要的時候要有為同學奉獻的精神,因為真誠的愛在奉獻的時候是最為豐富的。關心人正是尊重人的具體表現,也是獲得友誼的制勝法寶。
(四)與同學相處最大忌試諱是嫉妒
嫉妒是人類心靈上的腫瘤,是對一切美好友誼的暗害。嫉妒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病態心理,它在自尊與尊人兩方面發生了混亂和顛倒,它企圖以損人的方法來換取自尊心的虛幻滿足,其結果往往是進一步失去自尊,并帶來更大的痛苦。有嫉妒心的同學不妨進行一下自我心理治療,辦法是反其道而行之,專門找那些比自己強的同學交朋友。清代的王夫之說:“君子擇交,莫惡于易與,莫善于勝已。”你會發現與‘勝己’者交往對自己的上進好處極大。把損人不利己變成尊人而利己,何樂而不為呢?
古希臘的伊壁鳩魯說:“在智慧提供給整個人的一切幸福之中,以獲得友誼為最重要。”相信同學們在校園這個小社會里,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尋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