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企業對海外公司的并購活動的頻繁說明中國公司開始從國內市場的飽和中抬起頭來在全球范圍內尋找發展的機會,應該說這種大規模并購行為的出現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企業的發展壯大,但是認為海外的并購浪潮已經到來的想法應該說還為時尚早。
全球正處在產業結構的變動重組的新時期,中國崛起導致的全球生產要素成本開始出現以中國為中心的低成本區域,此外,技術的發展速度也是越來越快,兩大因素的改變讓中國成為全球多種制造業格局轉換中的重要力量。目前被中國企業并購或者是計劃并購的一些公司或者這些公司中的部分產業都是這個大的產業格局轉換中處于劣勢的產業。大規模并購的出現標志這種中國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增強自己全球競爭力的機會,這是在中國大規模的OEM出口之后的國際化探索的開始。
從產業發展的生命周期看,中國的很多制造產業并沒有進入新的產業階段。我們雖然開始了大規模的并購,但是我國大部分的制造業仍處在生產要素的導向階段,即依靠初級生產要素取勝的階段。優勢就是特定環境下的生產要素價格,因此我們說這個階段企業并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真正競爭力。
表面看應該是管理層產業國際化的使命感在推動這種國際化的收購,但實際上有更深層次經濟原因。中國公司已經在巨大的中國市場的培育下具備了相當的規模,正處在產業的全球市場拓展的臨界點上,中國外匯儲備的高速增長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在海外收購有利于增強企業競爭力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并購可以使中國企業快速進入新的陌生市場,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匯儲備增速過快給人民幣帶來的增值壓力。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壓力所致。中國的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基本上都處在最下游,在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方面,中國的產業利潤是微薄的,在這種利潤微薄的環境中如果要生存的話,需要有更大的企業規模去支撐企業的發展,因為,我們的產品價格沒有更高的溢價空間,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在短時間內路徑只有一條,那就是作大規模,因此說并購跟自己的業務相同的大規模的業務成為中國公司海外并購的首選。
筆者認為將來中國的公司肯定會在國際市場上并購企業,但是,我們感覺出現像20世紀80年代日本大規模地并購浪潮那樣的并購現在談還有些早,在經歷了幾個大的并購挫折之后,無論是管理層還是企業在大的并購項目上都將變得更為謹慎,因為中國的公司畢竟缺乏國際化運營經驗,在一下子跨出國門之后,運營新的企業往往感到非常吃力。中國公司還需要熟悉世界市場與大的跨國公司競爭狀況,在此之后才可能出現更為有成效的并購項目。目前的并購對全球產業格局的影響不大,關鍵的是提高中國公司在世界的形象,與此相反的是也提高了多國家政府以及企業對在中國公司海外并購的戒心,這對中國公司未來的并購來說是十分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