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多次到新疆出差或講學,但始終沒有機會到新疆最北部的喀納斯去旅游。這次趁去烏魯木齊講學之便,終于實現了多年的夙愿,倆人一起訪問了美麗而神秘的喀納斯。
在深圳健安公司藍蘭女士的陪同下,我們于5月28日17:40從烏魯木齊乘飛機到阿勒泰,飛行時間1小時。下飛機后立刻有一種寒氣襲人的感覺(烏魯木齊氣溫為23攝氏度,阿勒泰為9攝氏度)。此時,農墾兵團北屯醫院的張副院長早已在機場等候。乘汽車約1小時(兩地路程約56千米)到達北屯鎮(即將改為市),住進了農墾10師的招待所北屯賓館。
北屯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10師師部所在地,鎮內人口有三四萬,其中一半以上屬兵團管轄。兵團除稅收外,其余與政府的職能相同,本身有司政法機關和企業,與政府部門“分而治之”,似乎有“一鎮兩制”的味道,但總體上服從地方政府并向政府交稅。
我們稍事休息后,10師吳副師長和北屯醫院王院長等宴請我們。這里魚的種類繁多,味道鮮美,是剛從附近福海(長50余千米,寬數千米的大湖)捕獲來的。晚飯時傾盆大雨,天氣驟冷,與喀納斯地區聯系后,說是那里下雪,臺階很滑,不能上山,我們心中不免忐忑不安。幸好夜間雨停,次日起床,天空碧藍,晴空萬里。我們相互祝賀,看來運氣真好,于是早飯后按原計劃向喀納斯進發。所經過的公路質量很好,很寬闊,沿途看到許多榆樹、楊樹和白樺樹,路旁有許多湖泊和河流(如著名的額爾齊斯河、布爾津河等),水源十分豐富,哈薩克居民的帳篷很多,他們屬游牧民族,放牧時趕著牛羊群到有水草的地方住下,草吃完了,再移至另一處。途中還看到離公路不遠處有一哈薩克大詩人阿拜的墓。
途徑布爾津的公路段時,見兩旁的山坡上覆蓋著一層白雪。雪山、雪地、哈薩克人的蒙古包,以及許許多多的牛群、羊群,構成一幅廣闊、清新、悠閑而美麗的風景畫。五月底竟能見到此景,當然是喜出望外,興奮不已,于是趕緊下車拍照。再向前行,山上積雪更多,旅行團的一位女孩竟然脫去上衣,僅穿一件吊帶背心,在雪地里照相,真可謂“美麗凍人”。
出布爾津縣向東北沿山道而行,兩旁盡是美麗多姿的白樺林,臨近喀納斯湖區,峰回路轉,眼前忽見一彎彎的小湖,是喀納斯河流經的水域。湖水清澈碧綠,倒映著藍天白云和兩岸的松杉白樺,湖心之中有一座狀如臥龍的小島,故名“臥龍灣”。我們下車后在這里不斷拍照,張副院長提醒我們,留些膠卷,后面還有許多美景呢。
從臥龍灣北上1千米,在盤山道間如茵的平臺上,可見洶涌的喀納斯河水流入寬闊的形如彎月的水面之后,立即變得平靜下來,河水呈“之”字形繞過兩岸的山坡,成為一清澈秀美的“月牙湖”,這就是月亮灣。湖灣處浮現出一片巨大“腳印”似的漫灘,故又稱為“腳底湖”。見此美景,我們又少不了按下相機的快門,使瞬間變成永恒。再向前行就是神仙灣,這里是換乘環保汽車的地方。旅游區管理部門對我們特殊照顧,允許我們的小車開進旅游區。到達旅游區內已是下午1點半,乘車近4個小時后已有饑腸轆轆之感。中午吃的是拉面,還有幾樣可口的鹵菜。我原來不吃羊肉,在別人的勸告下,我也嘗試吃了幾塊,沒有什么膻味,感覺還不錯。飯后直奔觀魚亭,汽車開到一個半山腰的平臺處,因艷陽高照,山上的積雪早已融化,木質階梯也變得干燥,每層間隔不高,自平臺到山頂約1000級臺階。我們緩步拾級而上,走一段,歇一會,不斷照相。木階兩側有形態各異的巨石,還有許多極薄的石片構成的巖層,顯得十分奇特。攀登到最高點觀魚亭時,已是氣喘吁吁,兩腿酸痛。觀魚亭建于海拔2030米的哈納特山頂,離湖面約660米的垂直高度,是駐足飽覽喀納斯美景的最高平臺。

從觀魚亭向正北方眺望,可見白雪皚皚的山峰連綿不絕,其中最高者為海拔4000余米的友誼峰,是中、蒙、俄、哈四國的交界處。俯視山下的喀納斯湖,水面微波蕩漾,陽光下呈深藍色或翠綠色,兩岸有著漫山遍野的原始針葉林和白樺林,酷似北歐、瑞士和俄羅斯的異國情景。
喀納斯是蒙語,意為美麗、富饒而神秘的地方。喀納斯湖是由20萬年前的古代冰川和現代冰川刨蝕而成的湖泊,周圍還有高山湖泊300多個,但以喀納斯湖最大。它南北長約24千米,共有6道灣,東西寬1.6千米~2.9千米,面積44.78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370米,平均水深90米,最深處達188.5米,是我國內陸最深的高山湖泊,也是我國惟一的亞寒帶湖泊。喀納斯湖的湖水主要來自阿爾泰山脈的主峰友誼峰和奎屯峰的冰川融水,冰層最厚處約130米,是海拔最低的冰川。喀納斯湖將湖水注入布爾津河,布爾津河又流入額爾齊斯河。額爾齊斯河與內地河流流向相反,它由東向西流,最后注入北冰洋,是我國惟一流入北冰洋的水系。
喀納斯湖及其兩岸不僅風景秀美,而且保存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湖內有多種冷水型魚種,如哲羅鮭(大紅魚)、江鱈、阿爾泰鱘魚、西伯利亞鳊魚等。據說哲羅鮭因體大、兇猛,能吞食水中野鴨和岸邊牛犢,因而被稱為“湖怪”。我雖注視湖面良久,但卻無緣親眼目睹。
在喀納斯湖兩岸,生長著冬蟲夏草、平蓋靈芝、花杉靈芝等菌類;有針葉松、歐洲山楊、西伯利亞樺樹等樹種;還有紫貂、山貓、貂熊、雪豹、北山羊、黑天鵝、黑鸛、豆雁等珍奇動物。從湖區延伸開去,方圓2000多平方千米的原始河谷山林地帶,是我國惟一的古北界高寒帶動植物分布區,這里生長著1000多種植物,300多種獸類和100多種野禽,是祖國西北角一座天然的“植物園”、“動物園”和“萬花公園”。
喀納斯是國家自然保護區,有“阿爾泰的一顆明珠”、“亞歐腹地的一塊翡翠”和“遠離塵囂的人間凈土”等美譽。1995年聯合國一位環保官員曾這樣贊美喀納斯:“喀納斯是當今地球上保存最好的自然景觀,它的存在,就在于向人們證明,人類曾經有過多么美好的棲身地。”喀納斯十月后就封山,停止一切旅游活動,冬天最冷時達零下40攝氏度,旅行社的工作人員都下山回家,只有圖瓦族人還留在山上。
我們站在觀魚亭上,遠望著藍天白云和四周的群山,白雪覆蓋著山頂,青松布滿了山坡,視野變得十分開闊,心中突然涌動出一種天地合一、人與自然合一的和諧感覺,城市的喧囂早已拋到九霄云外。
下山后來到湖邊,乘快艇在湖面上飛馳,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湖水的清澈碧綠,此外看到兩岸還有前一年留下的冰雪,岸上的松樹一排排生長,這是在沿著山頂向下的水溝旁自然長成的。駕駛快艇的同志把快艇停在湖心,讓我們拍照留念。因氣溫接近0攝氏度,不便在船頭停留時間太長,只花了幾分鐘就鉆進了小艇內。湖上行駛約半小時后,返回原處。晚間住在風景區內的蘭湖賓館,賓館外有許多歐洲式紅色尖頂建筑,都是各行業或私人修建的小型賓館或飯店,景區管理委員會已決定將景區內的這些建筑全部拆除,移至30千米外的嘉登裕地區。
在喀納斯湖畔及景區公路兩旁,有許多一層或兩層木制的房屋,這里居住著蒙古人的一支后裔——圖瓦人。傳說圖瓦人是成吉思汗隊伍中一部分人繁衍下來的。當年成吉思汗西征時,把一些老弱病殘的士兵留了下來,這些人的后裔,就是當今喀納斯湖區的圖瓦人。這里的圖瓦人保持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圖瓦語屬阿勒泰語系的突厥語族,和哈薩克語十分相近。他們信仰佛教,每到夏天,他們和哈薩克人一樣,要趕著牛羊到牧草豐盛的牧場去放牧,在那里搭起臨時的蒙古包,冬季再回到木屋定居點。現在他們也學會了“市場經濟”,夏天放牧時把木屋租給旅行社,幾間小屋,一年能收入上萬元。正月初,他們也過漢人的春節,這時大雪封山,喀納斯湖地區一片白雪皚皚,氣溫在零下40多攝氏度。圖瓦人在自己的木屋里,燒著木柴,喝著奶茶,吃著烤肉和各種美食,相互拜年,享受一年中難得的休閑時光。
我們經過圖瓦人村寨時,只見個別婦女帶著小孩在做飯,一些青年男子騎著駿馬緩行在公路上,他們體格健壯,皮膚黑黝,臉型像蒙古人,但鼻梁較高,又有些像哈薩克人,多數圖瓦族男人此時已到牧場放牧去了。
當日景區晚間氣溫在0攝氏度左右,室內有暖氣和熱水洗澡,由于白天爬山和走路,小腿肌肉已有些僵硬和疼痛,故洗澡和自行按摩后,很早就入睡了。
次日起床后,發現窗外已下起雨來,飯后在細雨中乘車回北屯。公路兩旁的山坡開滿了黃色的小野花和爭奇斗艷的紅色野玫瑰,同車人一語雙關地開玩笑說:“野花雖好看,但是不要采”。有趣的是,下雨后之,竟然又下起了小雪,車外氣溫0攝氏度,車內22攝氏度,真正領略到了喀納斯多變的天氣。中午到達北屯,又一次品嘗了鮮美的“魚宴”。飯后,游覽了北屯平頂山和阿勒泰市的樺樹公園,19:00乘飛機回到了烏魯木齊。
我們到過九寨溝,當時也為它美麗的原始自然景觀所陶醉,并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震撼和凈化。這次到了喀納斯湖,也有同樣的感悟,想想自己常為一些小事而心煩意亂,實在是太沒有必要,太不值得了。看看祖國有喀納斯這樣美麗的地方,自然會增加對祖國的熱愛;再看看大自然千萬年這樣作為人類的棲身地,更有一種與自然保持和諧的愿望;至于人和人之間,更應當處于一種和諧的交往之中,我們衷心希望,大家齊努力,共同創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喀納斯,你美麗而神秘;喀納斯,你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