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往往認為,生了病總是臥床休息為好。然而,醫學研究認為這是一種偏見。美國教授米特徹爾研究了臥床休息及其對疾病影響問題,得出結論認為:生病的人臥床越久,健康退化越快;臥床過久使心臟功能減退,血液循環緩慢,肌肉組織松弛,體力漸衰等,弊多利少。
另一位美國教授納德森認為,當一個人臥床超過4天,自主神經會失去對血管舒縮的控制能力。病人站起來時,血壓會突然下降以致暈倒。
鑒于上述情況,有關專家對心臟病的治療也減少了臥床時間。特別是心肌梗死病人,過去常讓他們絕對臥床休息數周,而現在則讓他們只臥床較短一段時間,并在醫生的嚴密監控下做有限的活動。活動會使血液循環保持正常,例如走路可以使腿部血液通暢,臥著不動會增加形成腿部靜脈血栓的可能,若血栓不消除,它會通過靜脈流到肺部,有致命的危險。
至于做腹部開刀手術,盡早下床大有益處。研究表明,做了腹部手術后第二天就下床活動,比在床上睡一周后活動,手術創口恢復和體力復原要縮短二分之一的時間,腸粘連的發生率要減少60%。
癌癥病人以為活動會使癌癥擴散,而臥床休息,養精蓄銳才能抑制癌細胞,這種看法是毫無科學道理的。癌癥病人或癌癥手術后的病人,適度參加一些活動,能使血液中的白細胞數量增加,從而增強抗癌能力;活動使血液循環加快,改善了組織器官的營養供給,使癌細胞不容易在組織器官滯留、繁殖;適度活動,促進食欲與代謝,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當然,病人畢竟不同于健康人。病人的活動應在醫生的監控、指導下進行,而且,病人的活動要根據病情輕重緩急、體質的強弱差異,選擇適宜的方式,掌握適度的原則,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