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仲夏,福建省建陽縣城某典當行,接待了一位年逾古稀的男性老人,因家中急需用錢將家傳一枚清代寶福局咸豐通寶當五十面星月紋錢進行典當,經過一番要價還價,典當行主將其收當,后因當品逾期未有贖回,成為絕當。按照規定,絕當物品在一定期限后即可拍賣或進入交易市場,筆者有幸獲得此錢。
清代咸豐錢品種之多、版別之繁,為歷代之冠。而寶福局從順治六年(1649年)設立以來,鑄造過大量的各朝錢幣,其中咸豐年間鑄造的大錢尤以鑄造精美、錢體厚、數量多、版別復雜等特色著稱于世,其中不乏珍品、孤品。

這枚寶福局咸豐通寶當五十面星月紋錢,為民間傳世之物,紅銅材質,面徑5.62厘米,背徑5.53厘米,面穿1.27厘米,背穿1.44厘米,厚0.57厘米,重104克,正面“咸豐通寶”,穿上左右星月紋,背面穿左右滿文“寶?!?,穿上下“五十”。錢體文字特點:錢面狹“寶”小“通”,背文平“五”斜“十”。傳世包漿熟舊,磨損自然并顯得光潔、平坦、一致,各磨損部位的磨損程度具有一種均衡性、協調性,整個錢體有明顯的流通痕跡,無疑是枚“開門”之物。筆者推斷,該錢星月紋決非是原模上的簡單挖補與鑲嵌,應該是另開模澆鑄而成,不排除有母錢存在的可能性。
咸豐星月紋錢,據丁福保編《古錢大辭典》載:張伯《咸豐大錢考》認為“克勤郡王所鑄寶泉錢各種兼有星、月,寶武局各種右肉中有復月,寶濟局當百大錢面有兩星。”然克勤郡王惠慶捐銅所鑄之錢,從史料記載及已發現實物來看,其星月紋均在錢背且為左月右星,而該枚寶福局錢的星月紋在錢面且為左星右月,實屬創建。
《福建錢幣研究與探索》指出:“福建寶福局為鑄造咸豐大錢較早的錢局,在戶部沒有頒布格式之前,試鑄過多種式樣的大錢,相信還有許多試鑄品種未被發現,這有待收藏者和研究者進一步發掘探討”。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