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片是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因不慎造成陶瓷器損壞后的碎片。由于我國生產使用陶瓷的歷史悠久,久而久之,這些碎片形成了豐厚的文化積淀,蘊藏并顯示出歷代文化藝術發展的脈絡和不同時期的工藝水平。因此,它們已成為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的實物佐證。

筆者對收集的古陶瓷片分類整理中,發現了許多帶有“壽”字款的青花瓷片,選出了代表性的十多枚,并將自己的一管之見形成拙文,以饗同好,并乞鑒正。
一、青花瓷片的紋飾、特征
圖1所繪老壽星圖案構思巧妙,采用了文圖結合的夸張手法,在頗具藝術性的“壽”字里,只用寥寥幾筆便刻畫出一位返老還童的“老壽星”形象。該盤底徑8厘米,圈足內傾、底足內施釉無款,釉色白中微泛青。參照有關資料筆者初步判斷其應屬于明弘治產品。因為弘治期民窯圖案在前期基礎上更為豐富,具有布局舒展、繪畫工細的特點,且有雙勾填色之作。

圖2為兩枚繪壽星圖瓷片,雖與圖1描繪內容大致相同,但明顯已缺乏前者那種構圖規整、設色濃淡相宜的風格,但同樣也能使觀者感受到畫師們巧妙的文字游戲,所繪“壽星”猶如在仙境里過著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生活。我們不難看出,這三枚瓷片所描繪的內容,雖題材相同,但構圖各有差異,字體也各有別,足以說明“壽星”圖案作為古瓷的裝飾題材,此時已經得到發展。因為書法“壽”字也是長壽的象征。明代民窯的畫師們為了滿足對“壽”字款青花瓷器的需求,他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憑著自己純熟的書畫技法,或一絲不茍、或龍飛鳳舞地寫下了書體各異、變換無窮的青花“壽”字(圖3)。

綜觀這些青花瓷片上的“壽”字及其特征,同好們不難發現它們全都是明代民窯產品,反映出明代對“壽星”的崇拜已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這種信仰和風俗,反映出特定的民族情感和思想,通過畫師們精心的藝術創作,也就較自然地反映在了瓷器上。
二、“壽”字溯源及其文化內涵
我國對“壽”字的崇拜由來已久,《莊子·盜跖》中就有“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的記載。在我國民間,至今對上年紀的老年人還尊稱為“老壽星”,追溯其源,頗有來歷。
《史記·封儀志》記載,先秦時期就有“壽星祠”。后漢又出現了“老人廟”(見《后漢書·禮儀志》)。
“壽星”,原是天體內一個星座的名字,亦名角亢?!敖恰薄ⅰ翱骸笔嵌怂薜膬蓚€星宿,角為二星相對,亢對四星似彎弓。古人把周天分為十二次,大致沿二十八宿分布的區域劃分。十二次各有名稱,“壽星”即包括“角”、“亢”,二宿的星次,列宿之長,故曰“壽”。《史記·天宮書》中說:“此地有火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現)治安,不見(現)兵亂。”意思是說“老人星”出現則天下久安。因此,后人將它奉為福星、吉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逐漸將它人格化,把年老之人比喻成為“老壽星”。
“老壽星”,本來是人們意念中的崇拜之神,起初并沒有什么規范的造型。后來,人們以老人像作示,把人相畫作“神相”,才出現了“老壽星”的形象。到了明代,人們對“老壽星”的崇拜和信仰發展到史無前例的高峰,“老壽星”怪里怪氣的模樣才有了較為統一的定型。常見的“壽星”造型為:長須白發,凸額禿頭,紅光滿面,左手執拐,右手捧桃,時坐仙鶴,時坐花鹿。而民間則把“老壽星”畫作額頭高聳、大耳長須、頭長身短、精神矍鑠、笑容滿面的樣子,恰好就與本文所列舉的明青花瓷片上的“壽星”形象相符。因此,筆者大膽推斷:“老壽星”的確切定型應該就在明代的中早期。
(責編: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