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龍錦歸國
近日,一件稀世清宮文物—龍錦在歷經一個世紀滄桑之后,被文物專家劉幼錚護送回國。這件龍錦最終將留在天津。龍錦為清代宮廷自制,尺幅巨大,是皇帝臨朝儀仗中的帷帳,置于皇帝寶座之后。該龍錦是迄今為止海內外所見最大尺幅的龍錦,高 183厘米,寬193厘米。龍錦運用了京繡中的滿繡工藝,采用了齊針、滾針等多種繡工針法。主題圖案為一龍游于海水江崖之上,占滿整個平面。構圖粗獷,顯示出清代早期的風格。由于龍錦的歷史研究價值極高,因此歸國后將由專家進一步鑒定。(張俊偉)
上海藝博會創新舉措引導消費
將于11月16日至20日在世貿商城舉行的2005年上海藝博會,為了引導廣大市民對藝術品進行收藏投資,不斷推出新的舉措引導藝術品投資和消費。近日主辦方對外宣布,除了今年將增開夜場外,決定再增加五項全新舉措,力爭通過各種服務,全力引導市民投資收藏藝術品。這幾項舉措分別是:在展覽期間舉辦藝術品投資系列講座、為參觀者增設導覽服務、設立貴賓休息室和新聞中心,并開設“展中展”,即本屆藝博會的附屬展——“上海中青年藝術家推薦展”。(世藝網)
第三屆中國郵文化節近日舉辦
由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郵文化節近日在江蘇省高郵市拉開帷幕。文化節上舉行了《中國集郵人物風采錄》首發式、中國郵驛發展史暨全國第三屆蒲松齡學術研討會和一系列經貿活動,還展出了由中國國家郵票博物館提供的《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世界文化遺產》、《走向海洋》3部71框郵集。江蘇省高郵市是全國唯一以“郵”而得名的城市。據悉,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郵文化節都曾在高郵市舉辦。(中廣網)
每年投入一億元全面整修故宮
為慶祝故宮建院80周年,近日,來自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美國史密森研究院及故宮博物院的五位院長齊聚擁有600年歷史的故宮,進行“紫禁城對話”。此次對話以“當代博物館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介紹,在今后的15年內,政府每年將平均投入一億元人民幣,對故宮古建筑進行一次全面維修。并將重新建設一個綜合的展覽館,同時更多地開放東、西兩路的宮殿,力爭使故宮開放面積達到80%。(《新京報》)
珍貴國寶完璧歸趙
近日,13910件由深圳海關查獲的走私文物正式移交廣東省文化廳。這是深圳海關自2001年以來第二次大規模的給廣東省文化廳移交走私文物。據廣東省文化廳文物鑒定專家介紹,此次移交的文物數目龐大、種類繁多,文物價值大、等級高,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考古價值。其中包括國家館藏二級文物3件、三級文物618件。(《深圳商報》)
精品鼻煙壺亮相北京古玩城
由中國鼻煙壺研究會主辦,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北京古玩城書畫藝術世界、北京古玩城行業公會、中國白玉研究會、香港藝術品商會、香港魯氏父子有限公司、臺灣中國鼻煙壺協會、《CANS藝術新聞》雜志及新加坡牛車水鼻煙壺學會協辦和參與的“第二屆中國鼻煙壺精品博覽會”,將于2005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古玩城書畫藝術世界地下一層藝術館舉行。(《CANS藝術新聞》)
周宜壺歸國將拍賣
一件從海外回流的具有近3000年歷史的西周青銅器“周宜壺”將被上海崇源藝術品拍賣公司組織拍賣。近日,“中國青銅器編纂委員會成立及第一次研討會”上,中外青銅器專家對一批海外回流青銅器進行了研究,其中這件“周宜壺”最受專家關注。這件西周中期的周宜壺為盛酒的專用器皿。早年為清宮舊藏,原為一對,另一件至今仍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鎮烽在看完后說,此宜壺體量之大,紋飾之精美,銘文之多(蓋器都有)乃世所罕見。據了解,周宜壺器形完整,流傳有序,若上拍,市場價值不會低于500萬美元。(《北京晨報》)
江西婺源發現朱熹宗譜
一套《朱氏正宗譜》日前在江西婺源朱子研究會亮相,這套宗譜完整地記載了南宋理學家、教育學家朱熹始祖茶院公朱瑰自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從安徽歙縣篁墩遷到婺源,直至三十五世祖的宗族史,并記錄了朱熹返婺源祭祖的過程和親制《告始祖茶院府君墓文》內容。據業內專家分析,該宗譜是迄今發現的朱熹宗譜中最完整的一套。(新華網)
沉船出水上萬件精美瓷器
今年6月下旬,福建東海海域漁民一網驚醒沉睡水下300多年的沉船“碗礁一號”。日前,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人員多次下水對其進行水下發掘,打撈上來了一批十分精美的青花瓷器,已有康熙年間青花瓷等珍貴文物一萬多件出水。水下考古人員還發掘出55件繪有歐洲風格紋飾的青花瓷盤,這證明了該船上所運的是遠銷歐洲或中東等地區的外銷瓷。“碗礁一號”發掘出水文物之多、成果之顯著,創下近年中國水下瓷器考古之最。(《海峽都市報》)
西夏考古又有大收獲
寧夏文物考古所專家近日對賀蘭山西夏寺院遺址進行考察時,在賀蘭山東麓山嘴溝5眼繪有壁畫的西夏石窟前的地面上發現大量西夏文獻和佛經殘片。專家認為,這是繼1991年賀蘭山拜寺溝西夏雙塔之后,西夏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發現。這些文獻既有西夏文,也有藏文和漢文,以西夏文居多;既有漢傳佛教文獻,也有藏傳佛教密宗文獻;有印本也有寫本,有楷書、行書,也有草書。其裝幀形式有蝴蝶裝、卷子裝和經折裝,其紙質有麻紙也有棉紙。另外還發現了唐卡殘片、絲織品和錢幣等文物。(央視國際)
北京香山公園挖出明代武士石像
近日,一工人在香山公園內施工時,挖出一尊高3米、寬1.2米的石人像。據專家介紹,該石像是明代宦官魏忠賢陵墓前的“武翁仲”,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的發現對研究明代軍戎服飾有重大歷史價值。這尊石像埋在地下距地面約20厘米處,從頭部到底座保存十分完好。石像整體看上去威武剛猛,不僅所雕服飾十分完整,甚至連毛發、須眉、額頭的皺紋都清晰可見。該石像是用一整塊約5立方米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成像后約2立方米,重約6噸。(《京華時報》)
瑞典藏中國外銷瓷在故宮展出
匯集了價值500萬元的北宋汝窯瓷盤及從18世紀沉沒的瑞典哥德堡號商船上打撈上來的中國外銷瓷,于9月底開始在故宮午門城樓展廳展出,這場名為“瑞典藏中國外銷瓷展”的展覽共展出181件文物。據了解,該展覽是作為故宮博物院80華誕慶典活動的一部分舉辦的。為期3個月的展覽結束后,“粉彩孔雀牡丹紋湯盆”等18件總價值達50萬元人民幣的精美瓷器將由此次展覽的贊助商之一——沃爾沃公司無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北京娛樂信報》)
兵馬俑珍品巡回展抵達天津
已在全國19個城市展出并引起轟動的“秦始皇兵馬俑大型國寶文物巡回展”,于日前在天津博物館進行為期40天的展出。據天津博物館介紹,此次天津展活動系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陜西省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天津市教委、天津市總工會等單位聯合主辦,天津博物館和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承辦的。此次展出文物共87件(組),多為秦陵考古發掘30年以來的精品,其中陶俑19件,其他展品68件(組),參展文物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堪稱國內外秦兵馬俑展之最。(新華網)
民間收藏館自費舉辦大型“紀念抗戰勝利”主題展
近日,中國魯南書畫收藏館自費舉辦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全國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中國魯南書畫收藏館1990年創建于遼寧省盤錦市。此次展出的210件書法作品,來自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全是中國書協會員的作品,其中包括李鐸、劉藝、佟韋、孫軼青等名家作品。展品集全國各地不同風格、流派、書體、款式于一堂,異彩紛呈。書法家們以高度的責任感,飽滿的熱情進行創作,用偉人詩詞、抗日誓言、自作詩詞和楹聯等內容,謳歌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和黨的英明領導,既是高雅藝術的殿堂,又是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課堂,收到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