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專家說,老年人患病后的心態直接影響到疾病的康復過程。
老年人由于體弱而容易患病。因此,老年人掌握對待疾病的心理衛生知識,對于防治疾病與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都有重要的意義。
老年人對待疾病不要麻痹,不要掉以輕心,不要存在僥幸心理,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但老年人對待疾病也不要走另一個極端,即過慮、多疑。有些老年人整天擔心自己生病,有一點不舒服就認為大難臨頭,憂心忡忡。這種消沉的心境反而會引起身體功能的嚴重失調。我們這里舉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如果我們突然問一個人“你哪兒疼痛”,那個人從頭到腳自己檢查,很可能發現有的地方在痛。如果老年人把注意有益力都集中在自己的無關緊要的小病痛上,那么就可能使病痛逐步加重,甚至釀成大病。老年人定期檢查身體是保證心理衛生的重要措施。定期檢查身體,不僅可以早期發現隱疾,早期治療,而且可以避免老年人對健康無謂地操心,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老年人一旦患有某種疾病,要力求鎮定和樂觀。情緒的穩定是老年人與疾病作斗爭的重要心理手段。如果情緒一落千丈、悲觀絕望,毫無疑問,會促使疾病惡化。
老年人發現疾病后,要注意及時治療,在治療中要與醫務人員積極配合。有些老年人在治病中,往往固執己見,不注意與醫務人員合作,這就影響了治療效果。
因此,在接診老年人時,醫護人員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出現易于讓老年人誤解的言語或動作,能向病人解釋清楚的,最好馬上以簡單易懂的言語講出來,以免病人懷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癥”,從而心中郁結,睡眠不好,從而影響到疾病的康復。從臨床實踐看,接診老年病患者時,醫生一定要“口勤、手勤”。口勤,就是多解釋,多問候;而手勤,就是多為病人檢查身體,有事沒事都要幫老人量一下血壓,并告訴他血壓情況,提供保健措施,因為,血壓是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醫護人員要幫助老年人建立正確的心態,勇敢地面對疾病;老年人也要尊重科學,尊重醫護人員,調動所有力量與疾病作斗爭,醫患合作,共同戰勝病魔。